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有约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此期如何发挥好工学交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维护当今高职学生党员形象,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加强高职院校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实际出发,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系近三年工学交替学生党建工作为例,探索研究工学交替状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提出“主动参与,校企共管,社会支持”的联动机制,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工学交替;学生党员;党建模式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初中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1]。因此,各高职院校已经把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点加以推进,普遍采用“2+1”或“2.5+0.5”的培养模式。大量的学生进行工学交替,该群体中的学生党员成为在校生党员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使用“2.5+0.5”的工作交替模式,其中“0.5”的工作结合运行期根据企业生产需要灵活安排在第三、四、或者五期。笔者以该院制造系近三年工学交替学生党员管理和党建的为调研样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了此类学生党员的管理、党建的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1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党员的特点
1.1 工学交替党员人数比例大。自教高[2006]16号文件颁布和十八大以来,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入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党员人数增多,比例提高。工学交替时间长,几近全员参与,故工学交替党员占学生党员比例大。以2013年样本数据为例,共有学生党员89人,其中参与工学交替党员就达到59人,占学生党员比例相当大,超过百分之七十。
1.2 工学交替党员分散。随着高职学生人数增多,在一个地方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已经不能满足高职建设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相应专业在各地建立大量的实训、实习基地以满足工学交替需要。实习基地多,地理上分布广,学生工学交替地域宽广,给此类党员管理上带来较大困难。以2013年样本数据为例,59名工作交替党员,分别分布在成都、长春、广东、重庆等地。
1.3 学生思维简单,政治理想不坚定。工学交替学生毕竟还没有跨出校门,一直接受教育,被保护的很好。我院高职在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8至22周岁之间,这个年纪正值青春,思想正活跃,对于外界的事物大多还处于确认阶段。所以工学交替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社会以及锻炼自己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之前大大提高,这种安逸的生活也是致使当代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原因之一,当代学生们树立政治理想信念就会受到影响,那么就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2]。所以在顶岗实习期间就会表现得无组织、无纪律,状态松散。
2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党员党建的管理现状
2.1 工学交替党员的党建管理脱离实际。工学交替党员分布在各基地,相互之间有差异也有差距,其生活、学习、工作等情況不同于在校生党员。较多高职院校无视此情况,对该群体还以在校生标准来要求,无调动此类党员积极性的机制;在理论学习上常以学文件,开大会的常规教育为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远程教育。同时,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此类党员管理时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党建工作往往基于学院流程完成,工作效果差,质量也不高。
2.2 工学交替党员往往游离于组织之外。由于此类学生(包括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人数多,地理分布广而分散,在工学交替期间党组织设置困难,管理难度大。企业认为此类人员组织关系在学校,管理教育主要责任就在学校,所以理论党建工作就应该在学校,从而很少让或通知此类人员参与组织生活。但由于学校物理距离远,很难深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其它一些消极因素,这类人员就自然游离于组织之外了。
2.3 工学交替党员党建工作薄弱。党建工作包括内容多,如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发展与预备党员转正等。众所周知,培养一名党员是一个细致而漫长的过程。在思想上、行为上入党均有较多要求,操作流程也详细,而且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不可逾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积极分子与所在支部联系不紧密,学生所在党支部很难掌握其思想动态、学习工作等情况,使得此类群体的培养、发展、转正难以落实。再加上校企沟通不畅,基地企业重视度不够,学校配合企业也做得不好。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此类群体党建工作薄弱,具体表现如党校开办停滞、积极分子报批困难、发展对象培养弱化、党员发展进度控制不好、预备党员转正拖延等。
3 加强工学交替学生党员党建模式探索
3.1 制定工学交替党员管理办法,实行分类指导。制定工学交替党员管理办法,做好分类指导服务,要制定工学交替党员管理办法.编印《工学交替党员须知》,实习前下发给每位党员,为他们学习党章、了解相关社会知识、明确组织关系转接要求等提供帮助。要求此类党员定期向支部递交思想汇报,支部在他们学习和汇报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同时,利用电话网络等形式跟踪追访,工学交替党员在参加企业基地单位党组织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学交替党员返校后,学生支部将根据单位的考察意见、跟踪调查情况结合平时表现对此类党员做出实习考察鉴定。
3.2 结合工学交替特点,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对于在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党建工作,要完善党建工作的制度,提高组织生活品质,改变活动的形式,从而优化组织活动的内容,使其更加新颖化、形象化,在工学交替期间企业要定期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健康的集体组织生活。一是建立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建党知识学习制度,在系部和专业支部的支持下,作为实习企业要鼓励实习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学风,专业支部也要起好带头作用,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大家严格的要求自己,规范行为,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最佳的心态参与建党工作,努力学习[3]。要进行交流学习,适时的掌握建党思想动态,创办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生活,说出大家对建党工作的想法,要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一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二是建立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考核制度,在学生建党工作考核办法的制定时,不仅要顾虑到此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道德品质、工学交替期间的纪律、学习态度等都是考核要参考的标准。具体的考核事项要根据学生材料的准备和工学交替过程中业务能力的体现、综合素质的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 3.3 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企业基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工学交替基地临时党支部就是一个桥梁。它既是一个面向工作站辖区的流动党员联络服务的中心,同时又是一个支撑母校已毕业的党员的走访平台;既能全方位、多渠道的联系学生党员。又能以此作为一个平台,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体制。因此,要改变现有的以专业为单位设置专业党支部的做法,根据工学交替特点,将支部建在企业点,支委成员可以由校方管理老师、企业管理人员、工学交替党员等组成。如我院每年有几百名学生在一汽大众工学交替,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临时党支部。我院还与五粮液普什模具长期开办“订单式培养”合作班,每年都有约两个班计七十余人到单位顶岗实习,也可以成立临时党支部。由系总支确定临时党支部负责人上报导组织部批准,党支部的工作接受学校党组织的领导。
3.4 适时而入,抓好工学交替各阶段管理环节。要充分抓住合适的时间点对工学交替党员进行教育,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工学交替前由专业支部教育其以党员标准时刻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安排;在工学交替走访中教育他们树立服务意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做好各种工作;在党员发展会时教育他们要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正常的党组织生活为抓手,不断规范党的要求;在毕业离校前教育他们要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转接,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
3.5 利用信息化工具,建立教育管理服务沟通平台。网络是现代沟通联络和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工学交替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QO、微信、微薄等工具建立党员交流平台,工学交替党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党组织交流、开展谈心活动,也可以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情况,缩短时空的距离。党组织定期把一些学习资料放在平台上,供相关人员学习。在平台公告里挂放要黨员展开讨论的时事话题、网络留言等,工学交替的党建工作对象可以根据新近发生的时事政治,依托平台举办网络思想交流座谈会。
3.6 共同参与,建立校企“合作共管”机制。目前工学交替党建工作对象管理考核难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与机制,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地和实际工作所在支部不属同一支部,造成大部分工作对象管理困难,存在管理空隙与盲点,为消除盲点,引入“合作共管”评价考核体系,探索推行党员接受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和工学交替所在党支部双重管理、党员接受两方党支部共同考评的“合作共管”模式;在单位表现如何,一方面看业绩,另一方面看参与学校组织活动的情况,将既有业绩又积极主动的对象评选出来,进行培养,进行宣传,树立榜样模范,激发更多工学交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总而言之,工学交替期间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方面的出现的问题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党组织需要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难度大、任务重,但是工作结果的好坏关系到我们党的优良形象,以及今后党员发展状况等。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与工学交替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积极的党建环境和党员作用发挥场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吕雪松.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的党建工作[J].机械职业教育,2011, (4);62-66
[3]徐帆.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35
[4]林繁昌,沈晓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党建模式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6-68
作者简介:陈效军(1973-),男,汉族,四川省宜宾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系,副教授,硕士,从事学生管理、党建、计算机应用研究。
关键词:工学交替;学生党员;党建模式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初中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1]。因此,各高职院校已经把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点加以推进,普遍采用“2+1”或“2.5+0.5”的培养模式。大量的学生进行工学交替,该群体中的学生党员成为在校生党员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使用“2.5+0.5”的工作交替模式,其中“0.5”的工作结合运行期根据企业生产需要灵活安排在第三、四、或者五期。笔者以该院制造系近三年工学交替学生党员管理和党建的为调研样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了此类学生党员的管理、党建的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1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党员的特点
1.1 工学交替党员人数比例大。自教高[2006]16号文件颁布和十八大以来,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入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党员人数增多,比例提高。工学交替时间长,几近全员参与,故工学交替党员占学生党员比例大。以2013年样本数据为例,共有学生党员89人,其中参与工学交替党员就达到59人,占学生党员比例相当大,超过百分之七十。
1.2 工学交替党员分散。随着高职学生人数增多,在一个地方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已经不能满足高职建设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相应专业在各地建立大量的实训、实习基地以满足工学交替需要。实习基地多,地理上分布广,学生工学交替地域宽广,给此类党员管理上带来较大困难。以2013年样本数据为例,59名工作交替党员,分别分布在成都、长春、广东、重庆等地。
1.3 学生思维简单,政治理想不坚定。工学交替学生毕竟还没有跨出校门,一直接受教育,被保护的很好。我院高职在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8至22周岁之间,这个年纪正值青春,思想正活跃,对于外界的事物大多还处于确认阶段。所以工学交替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社会以及锻炼自己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之前大大提高,这种安逸的生活也是致使当代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原因之一,当代学生们树立政治理想信念就会受到影响,那么就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2]。所以在顶岗实习期间就会表现得无组织、无纪律,状态松散。
2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党员党建的管理现状
2.1 工学交替党员的党建管理脱离实际。工学交替党员分布在各基地,相互之间有差异也有差距,其生活、学习、工作等情況不同于在校生党员。较多高职院校无视此情况,对该群体还以在校生标准来要求,无调动此类党员积极性的机制;在理论学习上常以学文件,开大会的常规教育为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远程教育。同时,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此类党员管理时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党建工作往往基于学院流程完成,工作效果差,质量也不高。
2.2 工学交替党员往往游离于组织之外。由于此类学生(包括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人数多,地理分布广而分散,在工学交替期间党组织设置困难,管理难度大。企业认为此类人员组织关系在学校,管理教育主要责任就在学校,所以理论党建工作就应该在学校,从而很少让或通知此类人员参与组织生活。但由于学校物理距离远,很难深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其它一些消极因素,这类人员就自然游离于组织之外了。
2.3 工学交替党员党建工作薄弱。党建工作包括内容多,如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发展与预备党员转正等。众所周知,培养一名党员是一个细致而漫长的过程。在思想上、行为上入党均有较多要求,操作流程也详细,而且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不可逾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积极分子与所在支部联系不紧密,学生所在党支部很难掌握其思想动态、学习工作等情况,使得此类群体的培养、发展、转正难以落实。再加上校企沟通不畅,基地企业重视度不够,学校配合企业也做得不好。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此类群体党建工作薄弱,具体表现如党校开办停滞、积极分子报批困难、发展对象培养弱化、党员发展进度控制不好、预备党员转正拖延等。
3 加强工学交替学生党员党建模式探索
3.1 制定工学交替党员管理办法,实行分类指导。制定工学交替党员管理办法,做好分类指导服务,要制定工学交替党员管理办法.编印《工学交替党员须知》,实习前下发给每位党员,为他们学习党章、了解相关社会知识、明确组织关系转接要求等提供帮助。要求此类党员定期向支部递交思想汇报,支部在他们学习和汇报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同时,利用电话网络等形式跟踪追访,工学交替党员在参加企业基地单位党组织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学交替党员返校后,学生支部将根据单位的考察意见、跟踪调查情况结合平时表现对此类党员做出实习考察鉴定。
3.2 结合工学交替特点,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对于在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党建工作,要完善党建工作的制度,提高组织生活品质,改变活动的形式,从而优化组织活动的内容,使其更加新颖化、形象化,在工学交替期间企业要定期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健康的集体组织生活。一是建立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建党知识学习制度,在系部和专业支部的支持下,作为实习企业要鼓励实习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学风,专业支部也要起好带头作用,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大家严格的要求自己,规范行为,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最佳的心态参与建党工作,努力学习[3]。要进行交流学习,适时的掌握建党思想动态,创办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生活,说出大家对建党工作的想法,要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一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二是建立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考核制度,在学生建党工作考核办法的制定时,不仅要顾虑到此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道德品质、工学交替期间的纪律、学习态度等都是考核要参考的标准。具体的考核事项要根据学生材料的准备和工学交替过程中业务能力的体现、综合素质的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 3.3 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企业基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工学交替基地临时党支部就是一个桥梁。它既是一个面向工作站辖区的流动党员联络服务的中心,同时又是一个支撑母校已毕业的党员的走访平台;既能全方位、多渠道的联系学生党员。又能以此作为一个平台,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体制。因此,要改变现有的以专业为单位设置专业党支部的做法,根据工学交替特点,将支部建在企业点,支委成员可以由校方管理老师、企业管理人员、工学交替党员等组成。如我院每年有几百名学生在一汽大众工学交替,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临时党支部。我院还与五粮液普什模具长期开办“订单式培养”合作班,每年都有约两个班计七十余人到单位顶岗实习,也可以成立临时党支部。由系总支确定临时党支部负责人上报导组织部批准,党支部的工作接受学校党组织的领导。
3.4 适时而入,抓好工学交替各阶段管理环节。要充分抓住合适的时间点对工学交替党员进行教育,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工学交替前由专业支部教育其以党员标准时刻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安排;在工学交替走访中教育他们树立服务意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做好各种工作;在党员发展会时教育他们要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正常的党组织生活为抓手,不断规范党的要求;在毕业离校前教育他们要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转接,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
3.5 利用信息化工具,建立教育管理服务沟通平台。网络是现代沟通联络和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工学交替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QO、微信、微薄等工具建立党员交流平台,工学交替党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党组织交流、开展谈心活动,也可以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情况,缩短时空的距离。党组织定期把一些学习资料放在平台上,供相关人员学习。在平台公告里挂放要黨员展开讨论的时事话题、网络留言等,工学交替的党建工作对象可以根据新近发生的时事政治,依托平台举办网络思想交流座谈会。
3.6 共同参与,建立校企“合作共管”机制。目前工学交替党建工作对象管理考核难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与机制,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地和实际工作所在支部不属同一支部,造成大部分工作对象管理困难,存在管理空隙与盲点,为消除盲点,引入“合作共管”评价考核体系,探索推行党员接受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和工学交替所在党支部双重管理、党员接受两方党支部共同考评的“合作共管”模式;在单位表现如何,一方面看业绩,另一方面看参与学校组织活动的情况,将既有业绩又积极主动的对象评选出来,进行培养,进行宣传,树立榜样模范,激发更多工学交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总而言之,工学交替期间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方面的出现的问题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党组织需要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难度大、任务重,但是工作结果的好坏关系到我们党的优良形象,以及今后党员发展状况等。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与工学交替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积极的党建环境和党员作用发挥场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吕雪松.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的党建工作[J].机械职业教育,2011, (4);62-66
[3]徐帆.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35
[4]林繁昌,沈晓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党建模式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6-68
作者简介:陈效军(1973-),男,汉族,四川省宜宾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系,副教授,硕士,从事学生管理、党建、计算机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