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僧口
一
一个渡口,一个老僧,产生了村子的名字,一直沿袭至今。
不知老僧口村落里暗藏着多少秘密,这是神秘的词语,当任何事物没有被考据或思辨的时候,人们总是在寻找它的神秘所在之处。正如从渡口进入老僧口村,又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那个时代交通不发达,需要渡船,老僧一年四季在这条河上摆渡,他是村子里活着的字典,更是神秘的人物。
夕阳下的渡口,似一条纽带通向清河,在光照下绵绵延长,两岸郁郁郁葱葱的枝叶一直覆盖向远方,老僧滑动竹篙,用力撑向水底,木船动了,向对岸驶去。人们乘船,不仅是出行,也是交流最近的新闻,传播小道消息,诉说家长里短的地方,它是连接生活的中转站。如果,村子近几天有什么事情发生,起个大早,坐船到对岸去,发红帖、白帖,传达给对岸的亲人。
由此,渡口变成公共场所,各种信息从这里传出来,村子里的悲欢离合通过老木船带到千家万户,它联系着村民们,也联系着社会。因此,渡口和老僧曾经在村子里非常重要。
当我再次来到村子时,没有看到老僧,也没有看到渡口,老僧口成为传说,至于老僧叫什么名字,村民们都不知道,但是当年村子离不开渡口,也离不开老僧。
老僧和渡口是村庄的总称。我知道,渡口在村子里是人们敬重的地方,有时候坐在岸边的老人聊起村子过去,他们回忆起年轻人不关心的话题。渡人最了解这个村子,人们至今还时常讲起当年村子曾经的辉煌。社会进步了,人们反而忘记了过去。岁月改变很多,其实,船流淌在时间里,变成村子里的文化符号存在着。
老僧用竹篙撑起船,来往于河两岸,乘船的人可能会给一文钱,也可能是一吊钱,日复一日,老僧用攒下的积蓄为村子修路和建学校。他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历史上,没有一个僧人和他那样,有为民修路、建校的大胸怀。
老僧是这条河的历史,也是村庄的历史。
我试图对老僧口村进行全面考察,从摆渡到建校,他是怎样与村庄联系在一起的?
当年的渡口成为传说,变成今天的石桥,人们匆匆忙忙在桥上行走,桥成为过往的工具。桥与船让我产生遐想,一个是木质,另一个是石质,它们形状不一,质地不同,情感和历史自然也不同。
随着时代发展,村庄发生变化,不仅是老一代离去,新一代人的到来,是工具发生变化,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相比之下,只有老人坐在大槐树下念叨起渡口,以回忆的方式,再现老僧摆渡的画面,因此,老僧、渡口,是实的,也是虚的,那份虚,是历史的留白,也是怀念。
二
公元686年,那个春天的早上,天空中飘来一片白色的祥云,它们堆积在一起,如同一朵绽放的百合花。很多年后,人们还在诉说这朵盛大的百合,它是一片祥云,与时光相近,在时间的进程中,充满意外与奇迹。
空中显出一条神龙,张牙舞爪,一路向西消失在云雾里。洛阳宫城如同秘密,装进铜制的匣子。匣子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只进不出,这是武则天专用的铜匦,用于检举和让百姓倾诉心中不平。
武则天的手每一次伸向格子,发生的事情不同,命运也不一样,每一层格子纸上的文字或是吉祥,或是暴力,那只是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设立铜匦意义的重要性。
那一年,匣子第四个口,收到一纸表疏,当上官婉儿解开半袋,卷轴上的文字缓缓展开,一个重大的事件展现在武则天眼前,山东历城县老僧口村卧着一条巨龙,如果不将巨龙拦腰斩断,恐怕大周将天下不保。武则天的手不觉地动了一下,沉思半天,她感觉到巨龙的力量腾空飞起。上官婉儿读完文字,武则天心中为之一惊,突然想到,在龙的主导下,几乎可以改变一代帝王的命运,这里面是否有什么暗示或者预兆。遥想当年,袁天罡看她长着龙一样的眼睛、凤凰般的脖子,富贵至极,预测她有朝一日登基为帝。
事实表明,事情发生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成为今天的事实。一个人内心无论怎样强大,都无法对抗自然的世界。
三月乍暖还寒,牡丹含苞待放,层层花瓣包裹着洛阳城。武则天立即召见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与家人诀别,惶惶恐恐跪在铜匦前。老僧口村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大街宛如龙的脊背,村子背依清河,龙又喜水,若不将其斩断,恐怕会兴云降雨,坏我大周。武则天听了他一番陈述,决定采纳他的意见,下令,在村子中央,由东向西开凿一条人工河。河将龙脊拦腰斩断,分成两截,变成断龙。为了把这条即将腾飞的龙彻底镇住,朝廷在龙头和龙尾的位置,建造团圆殿和玉皇宫。
村民回忆,大殿房顶上覆盖着黄绿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金色的光。进入里面,殿内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堪称人间仙境。每逢初一、十五,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前来焚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空气中凝固着香的味道,甚至附近的鸟都不会飞过来。
虽然武则天将巨龙斩断,但村子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无法改变。它给村庄增添更多的历史,证明老僧口村的意义。一切都会变成过眼烟云,唯历史的传说将会永存。
从此,老僧口村多了一条河流。那时,河没有名字,后来赵匡胤曾在这条河上还粮而过,它因此得名赵王河。
八月,荷花开了,小清河红艳艳的,荷叶铺向远方。也许是我对老僧口村的历史产生兴趣,引诱我前往。经过一小时车程,抵达老僧口村,我没有遇见武则天,也没有看见被斩断的巨龙。眼前是一条干枯的河流,两岸的大树簇拥在一起,覆盖住赵王河曾有的神秘。
赵王河橋长三十余米,每块石头由斜纹构成,拱形桥洞从河底端至桥顶部由十层石头砌成,桥上新修的护栏与桥身成鲜明对比。桥中间刻龙头,我注视着石桥上的每一块石头,寻找历史的踪迹。沿着陡坡往下走,站在桥下,可以看到桥孔对面枝繁叶茂,这是我一次看到赵王河的全貌,泥土和石块的堆积早已没有往日的壮观。
在桥头上雕龙,我第一次见到,正因是宋太祖赵匡胤走过的桥,它便不再是普通的桥。民间认为对有雕刻龙的物件进行保护,属于应尽的职责。我走到桥下时,鞋里灌满泥土,当我的手指触摸石壁上的龙头,每一条纹路都清晰可见,额头上伸出两只龙角,眼睛放出光芒,我轻触着凹凸的每个地方,感受时间中产生的速度。阳光下,我看见当年的石匠,用铁锤和刻刀轻轻敲击石块,每一处细纹连接起匠人的情感,形成一个时代的背影。匠人通过自己的触觉,感知龙的存在,人们在桥头上雕龙,是让后人知道赵匡胤曾来过村庄,它象征着慈善、力量、丰收和变化,从中感悟出历史的意义。 赵匡胤经过陈桥事变登上皇位,建立北宋,自登基起,他总是想,自己被诸位将领拥立为帝,若有一天他们另拥新君,将如何保住大宋,他为之失眠,总认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他决定加强中央集权,利用战争创造统一。为长期驻防北方要地,加大对契丹的防御,把运输粮草作为重中之重,粮草是军队的力量,它是宋朝的特种兵,肩负着胜利的使命。
当年赵匡胤路过老僧口村,只留下石桥是唯一的见证人。我来到村子,正是晌午,八月的阳光显得有些毒辣,这个时间不是收获的季节,我想看到当年河水在桥下流过的痕迹,看到伴着士兵摇橹的呼喊声、橹和水的摩擦声,浩浩荡荡的运粮队,向远处走去。
我向天空望去,耀眼的阳光,让我感受当年的情景。木船上飘扬的宋字,是运粮兵心中的战旗,他们个个都是弓箭手,为确保粮草运往重要军事基地,又有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眼前的一切是真实的,我不是来欣赏一座残留的石桥,而是在残败中,重构消失的历史。
赵王河,听到它的名字,就会想到宋太祖赵匡胤运粮路上的景象。
三
老僧口村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台邑。这不是一般的名字,邑,城市,是诸侯国。清代历城地图上显示,台县在白云湖西。村子东靠白云湖,湖內野生白莲肉嫩肥美,荷花莲藕水天相接,也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常去的地方。《续山东考古录》载:“台县故城在东北八十许里。”刚到村子时,我还没有觉察到,它在历史上罕见的位置,如此看来,十八条大街的背后,却有一番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子喜欢穿粗糙的布衣,吃粗糙的粮食和仅以盐调味的蔬菜。左右侍从将此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把老僧口作为食邑封赏给他,让晏子享受靠封邑租税生活。晏子却说:“过去我们先君太公受封到营丘,受封的土地有五百里,算是大国。从太公受到君王之身,已经有数十个国君了,假若,只要能有取悦君王的人,都因此取得食邑,到齐国来求取土地的人,早已没有栖身的地方了。我听说,臣子有德则增加俸禄,无德退回。哪有父亲为儿子取得封邑,而败坏国君政治的呢?”齐景公把最好的诸侯国封给他,晏子却不接受。一代丞相,放弃世禄封地。由此可以判断,老僧口名不虚传,它覆盖古代的城市,不是需要挖地三尺,从土里才能挖掘出的地下“侯国”。
可见它的地理优势和当时的繁华。
汉高祖六年,戴野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封东郡都尉戴野为台侯,从此改台县改为台侯国。他是台国第一任主人,率军驻守东郡。戴野带领人们产丝、制丝,做出锦衣玉缎,通过赵王河运往各个诸侯国。也就是说,村子在2000多年前,已是历史上的风水宝地。
如村民的描述,每逢大雨,滔滔的流水顺着滚龙大街,如龙珠般由南向北滚滚而去,水翻滚有浪,甚为壮观。人们把这条脊背大街称为滚龙街。村子的侧影像睡熟的巨龙,头部、眼睛、龙须以及尾巴都相当逼真。在滚龙街南头有两眼古井,东西对称,恰在龙头两侧,村民把这里称为龙眼。继续往南走,有九条通往不同方向的路,在龙口处汇合,叫九龙口。从高处往下看,九条道路仿佛是巨龙的胡须,有的弯曲,有的翘起。夏日,路两侧长满野草,那叫龙须草,用来煮水,可以清热解毒。
我端详许久,看了又看,那真是一条巨龙吗?如此,龙头冲南,龙尾朝北,巨龙摆出即将出水腾空的架势,一条河让巨龙长睡不醒。我心中暗自称奇,这样的选址,显然是为了一个著名的传说。
我走到村子中央,站在赵王河桥上,一条河隔开空间,河南岸是老南村,河北岸是老北村,老南和老北的村民沿着河分布在两侧。一头狮子进入我的视线,它头部失去棱角,被时间抚摸得光滑,眼睛和牙齿依然流露出它的威猛。狮子被砌入地上,老北村赵大爷说,狮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年狮子被外村人偷走,本村路过男子发现,便揣到怀里,抱回千年狮子。村民们商量,把狮子用水泥砌到地上,可以留住这个老物件。从此,狮子和大地缝合在一起,它感受当年的情景,看着村子发生过的人与事,鲜活地存在历史中。我抚摸狮子,它似乎发出尖厉的声音。
老僧口村是一部史书,奠定千年的历史,从村子的曲线来看,这座村庄显然比一个传说更神秘。是的,村庄是一代代人口述史,它超越文字记载。
我看过一张老照片,河上有来往的船只,船舱里满载的货物以及人们忙碌的表情。我无法描绘出这儿的地形,在地势起伏之间,产生一条河流,四周是散落的村庄,灰房子白房子,聚集成村落。人们习惯性叫赵王河,它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代唯一的交通,显然是水路。船借着水势,顺流而下,在码头人们方便交换物品,由此也给村子带来富有。
老僧口村在济南东北方向,距离市区约四十公里。我无法想象,这么偏僻的村庄,竟藏着一座城堡。据老人讲,村子曾有九条大街、十八个巷子、七十二条胡同,都是沿着滚龙大街分布,条条街巷相通,经纬有序。仅说七十二条胡同,足以证明老僧口村历史上的繁华。我从村子西头走到东头,用了半个小时,村子似乎比当年七十二条胡同还要大。顶着烈日的阳光,带着村子里的故事,我回到家中,翻开2007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历城县志,手绘的地图是我与不同时代对话的机会,“老僧口”三个字印在顶端,这是济南方位的最北面,每一个街道和门楣上都带有不同的地位。
县志记载:金代属老僧口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属巨冶(野)河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属东北乡。民国十三年(1924年)属老僧口乡。老僧口村原名老僧渡口,自后唐清泰二年建镇,金代沿置至今,元代曾用名“老仓口”。
“仓”又通“沧”,古老的地方,我仿佛能看到深绿色的河水一直流向远方,沧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帽缨,可以洗我的双脚。正因这一条河水,让老僧口村人有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远渡沧海。
赵王河从村中穿过,把老南村和老北村连接在一起,老僧一辈子摆渡,看着两岸的村落,时而捕到跳上老船的鱼,时而看到被风吹起的浪。一个外乡人,在平淡中,履行自己生命的意义,却从来没有放弃对村庄的贡献,老僧圆寂后,村子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他,改村子叫老僧口村。
一
一个渡口,一个老僧,产生了村子的名字,一直沿袭至今。
不知老僧口村落里暗藏着多少秘密,这是神秘的词语,当任何事物没有被考据或思辨的时候,人们总是在寻找它的神秘所在之处。正如从渡口进入老僧口村,又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那个时代交通不发达,需要渡船,老僧一年四季在这条河上摆渡,他是村子里活着的字典,更是神秘的人物。
夕阳下的渡口,似一条纽带通向清河,在光照下绵绵延长,两岸郁郁郁葱葱的枝叶一直覆盖向远方,老僧滑动竹篙,用力撑向水底,木船动了,向对岸驶去。人们乘船,不仅是出行,也是交流最近的新闻,传播小道消息,诉说家长里短的地方,它是连接生活的中转站。如果,村子近几天有什么事情发生,起个大早,坐船到对岸去,发红帖、白帖,传达给对岸的亲人。
由此,渡口变成公共场所,各种信息从这里传出来,村子里的悲欢离合通过老木船带到千家万户,它联系着村民们,也联系着社会。因此,渡口和老僧曾经在村子里非常重要。
当我再次来到村子时,没有看到老僧,也没有看到渡口,老僧口成为传说,至于老僧叫什么名字,村民们都不知道,但是当年村子离不开渡口,也离不开老僧。
老僧和渡口是村庄的总称。我知道,渡口在村子里是人们敬重的地方,有时候坐在岸边的老人聊起村子过去,他们回忆起年轻人不关心的话题。渡人最了解这个村子,人们至今还时常讲起当年村子曾经的辉煌。社会进步了,人们反而忘记了过去。岁月改变很多,其实,船流淌在时间里,变成村子里的文化符号存在着。
老僧用竹篙撑起船,来往于河两岸,乘船的人可能会给一文钱,也可能是一吊钱,日复一日,老僧用攒下的积蓄为村子修路和建学校。他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历史上,没有一个僧人和他那样,有为民修路、建校的大胸怀。
老僧是这条河的历史,也是村庄的历史。
我试图对老僧口村进行全面考察,从摆渡到建校,他是怎样与村庄联系在一起的?
当年的渡口成为传说,变成今天的石桥,人们匆匆忙忙在桥上行走,桥成为过往的工具。桥与船让我产生遐想,一个是木质,另一个是石质,它们形状不一,质地不同,情感和历史自然也不同。
随着时代发展,村庄发生变化,不仅是老一代离去,新一代人的到来,是工具发生变化,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相比之下,只有老人坐在大槐树下念叨起渡口,以回忆的方式,再现老僧摆渡的画面,因此,老僧、渡口,是实的,也是虚的,那份虚,是历史的留白,也是怀念。
二
公元686年,那个春天的早上,天空中飘来一片白色的祥云,它们堆积在一起,如同一朵绽放的百合花。很多年后,人们还在诉说这朵盛大的百合,它是一片祥云,与时光相近,在时间的进程中,充满意外与奇迹。
空中显出一条神龙,张牙舞爪,一路向西消失在云雾里。洛阳宫城如同秘密,装进铜制的匣子。匣子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只进不出,这是武则天专用的铜匦,用于检举和让百姓倾诉心中不平。
武则天的手每一次伸向格子,发生的事情不同,命运也不一样,每一层格子纸上的文字或是吉祥,或是暴力,那只是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设立铜匦意义的重要性。
那一年,匣子第四个口,收到一纸表疏,当上官婉儿解开半袋,卷轴上的文字缓缓展开,一个重大的事件展现在武则天眼前,山东历城县老僧口村卧着一条巨龙,如果不将巨龙拦腰斩断,恐怕大周将天下不保。武则天的手不觉地动了一下,沉思半天,她感觉到巨龙的力量腾空飞起。上官婉儿读完文字,武则天心中为之一惊,突然想到,在龙的主导下,几乎可以改变一代帝王的命运,这里面是否有什么暗示或者预兆。遥想当年,袁天罡看她长着龙一样的眼睛、凤凰般的脖子,富贵至极,预测她有朝一日登基为帝。
事实表明,事情发生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成为今天的事实。一个人内心无论怎样强大,都无法对抗自然的世界。
三月乍暖还寒,牡丹含苞待放,层层花瓣包裹着洛阳城。武则天立即召见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与家人诀别,惶惶恐恐跪在铜匦前。老僧口村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大街宛如龙的脊背,村子背依清河,龙又喜水,若不将其斩断,恐怕会兴云降雨,坏我大周。武则天听了他一番陈述,决定采纳他的意见,下令,在村子中央,由东向西开凿一条人工河。河将龙脊拦腰斩断,分成两截,变成断龙。为了把这条即将腾飞的龙彻底镇住,朝廷在龙头和龙尾的位置,建造团圆殿和玉皇宫。
村民回忆,大殿房顶上覆盖着黄绿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金色的光。进入里面,殿内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堪称人间仙境。每逢初一、十五,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前来焚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空气中凝固着香的味道,甚至附近的鸟都不会飞过来。
虽然武则天将巨龙斩断,但村子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无法改变。它给村庄增添更多的历史,证明老僧口村的意义。一切都会变成过眼烟云,唯历史的传说将会永存。
从此,老僧口村多了一条河流。那时,河没有名字,后来赵匡胤曾在这条河上还粮而过,它因此得名赵王河。
八月,荷花开了,小清河红艳艳的,荷叶铺向远方。也许是我对老僧口村的历史产生兴趣,引诱我前往。经过一小时车程,抵达老僧口村,我没有遇见武则天,也没有看见被斩断的巨龙。眼前是一条干枯的河流,两岸的大树簇拥在一起,覆盖住赵王河曾有的神秘。
赵王河橋长三十余米,每块石头由斜纹构成,拱形桥洞从河底端至桥顶部由十层石头砌成,桥上新修的护栏与桥身成鲜明对比。桥中间刻龙头,我注视着石桥上的每一块石头,寻找历史的踪迹。沿着陡坡往下走,站在桥下,可以看到桥孔对面枝繁叶茂,这是我一次看到赵王河的全貌,泥土和石块的堆积早已没有往日的壮观。
在桥头上雕龙,我第一次见到,正因是宋太祖赵匡胤走过的桥,它便不再是普通的桥。民间认为对有雕刻龙的物件进行保护,属于应尽的职责。我走到桥下时,鞋里灌满泥土,当我的手指触摸石壁上的龙头,每一条纹路都清晰可见,额头上伸出两只龙角,眼睛放出光芒,我轻触着凹凸的每个地方,感受时间中产生的速度。阳光下,我看见当年的石匠,用铁锤和刻刀轻轻敲击石块,每一处细纹连接起匠人的情感,形成一个时代的背影。匠人通过自己的触觉,感知龙的存在,人们在桥头上雕龙,是让后人知道赵匡胤曾来过村庄,它象征着慈善、力量、丰收和变化,从中感悟出历史的意义。 赵匡胤经过陈桥事变登上皇位,建立北宋,自登基起,他总是想,自己被诸位将领拥立为帝,若有一天他们另拥新君,将如何保住大宋,他为之失眠,总认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他决定加强中央集权,利用战争创造统一。为长期驻防北方要地,加大对契丹的防御,把运输粮草作为重中之重,粮草是军队的力量,它是宋朝的特种兵,肩负着胜利的使命。
当年赵匡胤路过老僧口村,只留下石桥是唯一的见证人。我来到村子,正是晌午,八月的阳光显得有些毒辣,这个时间不是收获的季节,我想看到当年河水在桥下流过的痕迹,看到伴着士兵摇橹的呼喊声、橹和水的摩擦声,浩浩荡荡的运粮队,向远处走去。
我向天空望去,耀眼的阳光,让我感受当年的情景。木船上飘扬的宋字,是运粮兵心中的战旗,他们个个都是弓箭手,为确保粮草运往重要军事基地,又有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眼前的一切是真实的,我不是来欣赏一座残留的石桥,而是在残败中,重构消失的历史。
赵王河,听到它的名字,就会想到宋太祖赵匡胤运粮路上的景象。
三
老僧口村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台邑。这不是一般的名字,邑,城市,是诸侯国。清代历城地图上显示,台县在白云湖西。村子东靠白云湖,湖內野生白莲肉嫩肥美,荷花莲藕水天相接,也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常去的地方。《续山东考古录》载:“台县故城在东北八十许里。”刚到村子时,我还没有觉察到,它在历史上罕见的位置,如此看来,十八条大街的背后,却有一番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子喜欢穿粗糙的布衣,吃粗糙的粮食和仅以盐调味的蔬菜。左右侍从将此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把老僧口作为食邑封赏给他,让晏子享受靠封邑租税生活。晏子却说:“过去我们先君太公受封到营丘,受封的土地有五百里,算是大国。从太公受到君王之身,已经有数十个国君了,假若,只要能有取悦君王的人,都因此取得食邑,到齐国来求取土地的人,早已没有栖身的地方了。我听说,臣子有德则增加俸禄,无德退回。哪有父亲为儿子取得封邑,而败坏国君政治的呢?”齐景公把最好的诸侯国封给他,晏子却不接受。一代丞相,放弃世禄封地。由此可以判断,老僧口名不虚传,它覆盖古代的城市,不是需要挖地三尺,从土里才能挖掘出的地下“侯国”。
可见它的地理优势和当时的繁华。
汉高祖六年,戴野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封东郡都尉戴野为台侯,从此改台县改为台侯国。他是台国第一任主人,率军驻守东郡。戴野带领人们产丝、制丝,做出锦衣玉缎,通过赵王河运往各个诸侯国。也就是说,村子在2000多年前,已是历史上的风水宝地。
如村民的描述,每逢大雨,滔滔的流水顺着滚龙大街,如龙珠般由南向北滚滚而去,水翻滚有浪,甚为壮观。人们把这条脊背大街称为滚龙街。村子的侧影像睡熟的巨龙,头部、眼睛、龙须以及尾巴都相当逼真。在滚龙街南头有两眼古井,东西对称,恰在龙头两侧,村民把这里称为龙眼。继续往南走,有九条通往不同方向的路,在龙口处汇合,叫九龙口。从高处往下看,九条道路仿佛是巨龙的胡须,有的弯曲,有的翘起。夏日,路两侧长满野草,那叫龙须草,用来煮水,可以清热解毒。
我端详许久,看了又看,那真是一条巨龙吗?如此,龙头冲南,龙尾朝北,巨龙摆出即将出水腾空的架势,一条河让巨龙长睡不醒。我心中暗自称奇,这样的选址,显然是为了一个著名的传说。
我走到村子中央,站在赵王河桥上,一条河隔开空间,河南岸是老南村,河北岸是老北村,老南和老北的村民沿着河分布在两侧。一头狮子进入我的视线,它头部失去棱角,被时间抚摸得光滑,眼睛和牙齿依然流露出它的威猛。狮子被砌入地上,老北村赵大爷说,狮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年狮子被外村人偷走,本村路过男子发现,便揣到怀里,抱回千年狮子。村民们商量,把狮子用水泥砌到地上,可以留住这个老物件。从此,狮子和大地缝合在一起,它感受当年的情景,看着村子发生过的人与事,鲜活地存在历史中。我抚摸狮子,它似乎发出尖厉的声音。
老僧口村是一部史书,奠定千年的历史,从村子的曲线来看,这座村庄显然比一个传说更神秘。是的,村庄是一代代人口述史,它超越文字记载。
我看过一张老照片,河上有来往的船只,船舱里满载的货物以及人们忙碌的表情。我无法描绘出这儿的地形,在地势起伏之间,产生一条河流,四周是散落的村庄,灰房子白房子,聚集成村落。人们习惯性叫赵王河,它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代唯一的交通,显然是水路。船借着水势,顺流而下,在码头人们方便交换物品,由此也给村子带来富有。
老僧口村在济南东北方向,距离市区约四十公里。我无法想象,这么偏僻的村庄,竟藏着一座城堡。据老人讲,村子曾有九条大街、十八个巷子、七十二条胡同,都是沿着滚龙大街分布,条条街巷相通,经纬有序。仅说七十二条胡同,足以证明老僧口村历史上的繁华。我从村子西头走到东头,用了半个小时,村子似乎比当年七十二条胡同还要大。顶着烈日的阳光,带着村子里的故事,我回到家中,翻开2007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历城县志,手绘的地图是我与不同时代对话的机会,“老僧口”三个字印在顶端,这是济南方位的最北面,每一个街道和门楣上都带有不同的地位。
县志记载:金代属老僧口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属巨冶(野)河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属东北乡。民国十三年(1924年)属老僧口乡。老僧口村原名老僧渡口,自后唐清泰二年建镇,金代沿置至今,元代曾用名“老仓口”。
“仓”又通“沧”,古老的地方,我仿佛能看到深绿色的河水一直流向远方,沧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帽缨,可以洗我的双脚。正因这一条河水,让老僧口村人有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远渡沧海。
赵王河从村中穿过,把老南村和老北村连接在一起,老僧一辈子摆渡,看着两岸的村落,时而捕到跳上老船的鱼,时而看到被风吹起的浪。一个外乡人,在平淡中,履行自己生命的意义,却从来没有放弃对村庄的贡献,老僧圆寂后,村子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他,改村子叫老僧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