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爱给人起绰号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770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给人起过不少绰号。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 “鲁迅对人,多喜欢给予绰号,总是很有趣的。”
  (《亡友鲁迅印象记》)
  鲁迅给别人起的绰号,总是事出有因,有“生活出典”的,一般来说充满善意,没有损人挖苦人之意,即使略带调侃,也不让人反感,有的绰号还让人喜欢,但若是嘲讽自己所厌恶的人,起的绰号则比较刻薄。
  鲁迅给人起绰号,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他曾给三弟周建人起过“馋人”和“眼下痣”的绰号, 还把好哭鼻子的女生叫“四条”,意思是鼻涕眼泪一块儿流。一次因为吃冰,房客沈四太太阻拦说“吃了要肚子痛”,结果鲁迅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他便给沈四太太起了个“肚子痛”的绰号,抒发了一下小小的不满。
  谐谑轻松的绰号,在鲁迅所起的绰号中占相当比例,这类绰号基本就是开玩笑,没有恶意。鲁迅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同事中有位叫川岛的青年教授,留了个学生头,在教授群里挺扎眼,鲁迅就管他叫“一撮毛”,见面时常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钱玄同与鲁迅同门受教于章太炎,鲁迅给他起过一个詼谐的绰号,叫“爬来爬去”。钱玄同与鲁迅、周作人、朱蓬仙等在日本听章太炎讲国学课时,钱玄同在课余谈天时说话最多,且常在席上爬来爬去,鲁迅便赠以绰号“爬来爬去”。后来,鲁迅把“爬来爬去”简化成了“爬翁”。海婴是鲁迅的爱子,鲁迅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狗屁”。这个滑稽、戏谑的绰号,浸透了鲁迅的舐犊之爱。
  在鲁迅所起的绰号中,有一类可谓之“亦庄亦谐的绰号”,这种绰号多具有某种思想意义, 耐人寻味。他给维新人物蒋智由起了一个绰号叫“无威仪”,即这种亦庄亦谐的绰号。蒋智由原本是主张反清革命的,但后来变了。一次谈服装问题,蒋竟夸赞清朝的红缨帽有威仪,而嫌自己戴的西式礼帽无威仪,后来他又主张君主立宪。鲁迅不满蒋智由的倒退,便把“无威仪”作为绰号送给了他。
  鲁迅曾给翻译家严复起过两个绰号,一个是谐谑轻松的,叫“严不佞”,一个是亦庄亦谐的,叫“载飞载鸣”。“不佞”是旧时文人的一种自谦说法,谓自己不才。严复说话写文时总爱说“不佞怎样”,鲁迅便给他起了个“严不佞”的绰号。“载飞载鸣”这个绰号应该与鲁迅和章太炎对严复的译文不满有关。章太炎曾批评严复的译文说:“申夭之态,回复之词,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桐城之道左,而未趋其庭庑者也。”(《太炎文录·别录》卷二《社会通诠商兑》)这是说严复的译文有八股文气,虽学了些桐城派皮毛却没能登堂入室,“载飞载鸣”四个字是状其文风。“载飞载鸣”,已成了“桐城谬种” 的一个符号,鲁迅便把它作为绰号送给了有桐城派遗风的严复。后来,有好事者把鲁迅给钱玄同和严复起的绰号凑在一起做了一副对联:“钱玄同爬来爬去, 严几道载飞载鸣”,还是很有趣的。
  鲁迅对自己厌恶的人,有时会用绰号加以挖苦, 有的绰号还起得很刻薄,例如给史学家顾颉刚起的绰号就很刻薄。顾颉刚患有红鼻病,鲁迅就给他起了个“鼻公”的绰号,或称“红鼻”“鼻”。在与友人的通信中,鲁迅常以“红鼻”代称顾颉刚,在历史小说《故事新编·理水》里,为影射顾颉刚,塑造了一个鼻子有病的“鸟头先生”。这种用生理缺陷起绰号的方法,当然是不厚道的。
其他文献
人们为什么要走进婚姻的殿堂?一个简单又深刻的原因是,人们想以非常亲密的方式分享未来的生活。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与他人产生连结,期望关注和被爱。成年后,我们渴望能有人分享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幸福的婚姻中,人们还能获得多层次的亲密感受。  肌肤之亲。婚姻理所当然包含“性”,这是很正常也很隐私的亲密方式。婚姻中的“性”是坦诚而美好的,双方将最炽烈的情感融入身体,体现在彼此的拥抱、爱抚、亲吻和性爱中,达成水乳交
期刊
说起“垃圾食品”,你会想到什么?是炸鸡,薯条,还是汉堡?其实,“垃圾食品”远不止这些“洋快餐”。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它们中有大家容易想到的油炸食品、腌制食品、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食品(方便面和膨化食品)、冷冻甜品、烧烤食品,还有大家也许没想到的加工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罐头食品和蜜饯果脯食品。  看到这个结果
期刊
?中国古代曾长期盛行分餐制,与中国相反,如今盛行分餐制,并被一些中国人认为“可作为分餐制借鉴”的西餐,其实分餐制的历史并不很长。  美第奇家族的“流水席”  曾有英国历史学家在论文中指出,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各种古代人物的宴会场景都不太精确”,因为从《仲夏夜之梦》到《哈姆雷特》,这些故事场景中的人们是不可能铺着桌布、排列着餐盘刀叉,用优雅的西餐礼仪和分餐制来宴饮的。哈姆雷特时代,欧洲普遍流行的是所谓
期刊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由各侵略军派人联合成立了一个“都统衙门”,维护社会治安。1901年9月,清廷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以丧权辱国与巨额赔款,保全政权。但各国并无将“都统衙门”交还的意愿。清廷任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承担起谈判重任。经多方谈判,最后达成在天津周围20里以内不能驻扎中国军队的条件下,袁世凯仅带300名侍卫亲兵,于1902年8月进入天津接收政权。  天津虽然收回,但城
期刊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重视牙齿卫生及保护,认为若有一口好牙,便是人健壮的体现,更是长寿的征兆。在未发明牙刷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的方式来洁齿、护齿。西汉《礼记·内则》曾记载:“鸡初鸣,咸盥漱,”虽短短六个字,却是我国关于漱口的最早记录。  古人对于含漱法非常讲究,注重时间及“漱口剂”原材料的选择。隋朝时就提出要饭后漱口的主张;宋代《医说》中则提倡睡前漱口;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则记载要用盐水漱
期刊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花神庙一侧的山坡上,立着一个不大的墓碑,碑上镌刻着叶剑英的题词: “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斯诺在中国生活了13 年,其中旅居北平5年,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写出了传世名作《红星照耀中国》, 最终他的一部分骨灰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煤渣胡同21号:美国驻北平新闻记者  1928年7月,23岁的斯诺从日本搭船抵达中国上海,
期刊
1926年,杨绛上高一时,她的学校办了一个学社,每周都会邀请名人来讲学。有一次, 学社邀请章太炎先生来谈掌故,由于杨绛聪慧好学,被选去现场做记录。  当时,杨绛以为记录就是做笔录,所以没有做太多准备。去的那天,由于结伴同行的学友换衣服耽误了时间,杨绛迟到了。当她们抵达章太炎先生讲学的苏州青年会大礼堂时,已经没有空位了,整个礼堂都挤满了人。  看到如此情景,杨绛正准备找一处人稍微少点的地方挤过去,就
期刊
陶其敏,著名肝病学家,她用满腔的热情与执着,走出了一条为人民造福的医学之路。  1956年,陶其敏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医院,开始在生化领域进行研究工作。1972年,她成为肝病研究组负责人。  1975年4月,时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的米勒教授从一本外文杂志上看到一则有关外国开始研制乙型肝炎疫苗的报道,他希望陶其敏和研究组全体同志能开展这项工作。研制疫苗是一項新任务,与陶其敏长期从事的实验
期刊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许许多多的女医务工作者奋战在一线,书写了不畏牺牲、大爱无疆的赞歌。而在古代,一些女性冲破世俗枷锁,学医治病救人,她们个个身怀绝技、妙手回春,成了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医。义妁:史上第一位女医生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感兴趣,十几岁时就开始采药,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听说有医生路过,她都要虚心向人家请教医理。后来她去长安,拜名医郑无空
期刊
刮痧时出来的“痧”,也就是指我们皮肤下可见的一种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和斑块,是经络气血中的痧秽。这种痧秽可阻碍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以及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而刮痧可以帮助我们排出这种痧秽,所以刮痧可以作为一种防病保健的方法,起到调气行血、营养脏腑, 使病变器官细胞发生活化等作用。刮痧还能调节人体自身免疫机能,从而激发人体本身的愈病能力。  不要强求出痧,不是越痛越好刮痧并不是越痛越有效,也不是说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