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家具所承载的不仅是使用的功能,更多的时候成为见证历史、叙述故事的载体,其历史、故事才是设计背后所表达的核心。本文围绕“坐”的原点进行思考,通过对坐具的历史、人文、需求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引发出对“坐”的不同理解并思考人的行为方式与坐具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坐具设计 多元化 自己创“坐”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1 “坐”的演变—— “功能”到“情感”
1.1 “坐”的发展
从古至今,坐的方式由“席地而坐”至“垂足而坐”。远在商周时期,坐的方式多为跪式,以席为坐具;从晋之后,跪坐礼节逐渐淡薄,坐姿也较为随心;唐代起,胡坐、胡床传入中原,逐渐流行,椅凳、桌案也开始出现,席地而坐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随着社会进步,家具随之由低向高转变,椅子应运而生,高型家具渐渐取代低型家具,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宋代椅子被广泛运用到生活起居中充当坐具;至明代,椅子的形态丰富多样,以交椅、官帽椅等最具特点,是中国传统家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坐具形态。今天的坐具形态已破除所代表的权力、威望和尊严的作用,越来越讲究其功能和舒适的作用。
坐具从古到今的演变, 其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其形态演变除了权力、礼仪、民族融合、地域生活习惯等方式外,也同样受到材料、工艺、技术的革新以及使用者的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无论是材料、技术因素还是文化因素,都对坐具形态的变化起到推动性作用,让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丰富。
1.2 “坐”的文化
坐具本是一种物质形态,但当受到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与社会世俗观念的影响,它便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形态。其形态的多样化是由于当时生活方式、社会等级、民族等差异所产生不同的形态需求。以明式家具为例,其形态除了满足天时地利外,人和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以官帽椅最为突出,其形态蕴涵一种儒雅的文人气质,形似官帽也有着良好的祝愿含义,深得文人的喜爱。
现代社会,随着各种材料的出现以及先进的技术出现,让更多的形态得以实现。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人们不甘于只满足坐具的“坐”的功能,而希望通过其坐具形态彰显自己的个性。同时人们在追求高雅文化和品味的需求的时候,传统也再被重新演绎为时尚。其实无论是追求舒适的“坐”,还是彰显个性的“坐”,都是在体现坐与人的关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以特殊需求为例:楼梯间的残障人士升降机与公共汽车的老年人座椅这些为特殊人群设计的坐具愈来愈引起设计师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无论坐具发展成为何种形态,与其接触的人都希望它能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舒适的、放松的、愉悦的感受。
2 坐具形态的多元化
2.1 功能主导型
当代坐具设计中,由于各种材料的应用和新技术的出现,让以前许多不可能完成的形态得以实现,造就出形态万千的坐具产品。但无论形态如何,坐具始终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坐”的需求,因此“坐”的功能成为设计的第一要素。从包豪斯时期开始,为了体现“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大胆采用新材料钢管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椅(见图1)和“魏森霍夫”椅(见图2),其设计去除了多余无用的装饰,以其简洁、美观、实用的造型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之成为简约、功能主义的代表。
坐具的首要目的是让人坐着舒服,满足能“坐”的功能,因此在许多公共空间内、特殊需求下,始终以此为设计准则。如公共交通中为特殊人群所设置的座椅等。
2.2 整体协调型
无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坐具都不会以独立的形态出现,都需要考虑到其周围的空间环境,得以协调。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所处的空间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希望空间内的所有家具、物品的形式、风格、尺度以及内涵符合自己的要求并且和谐。如现代家居空间、办公空间在使用前都要进行室内设计、施工、装饰等工序后方可使用,根据其设计风格为要点进行设置相应的家居用品。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更是如此。因此当前坐具的设计多以套件的形式出现,形成统一的风格。
图1 巴塞罗那椅 图2 魏森霍夫椅
当然,并非只有这两种形式的坐具才被称为好的,或者说从来没有人对何种类型的椅子是最好的做过定论,但事实上有一些优秀的椅子设计对当代家具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马塞尔·布鲁尔在1923年创作的瓦西里钢管椅;阿尔瓦在1931年创作的“帕米欧41号热弯胶合板椅;荷兰Droog设计师设计的“人文触觉”座椅,深入研究了人与椅子之间的关系和空间与椅子之间的关系。
3 自己创“坐”
如今在崇尚自我、提倡与众不同的时代,更多人希望与众不同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坐椅作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同样也可以通过设计将其体现出使用者的个性。例如我们常常喜欢将随手拿的物品放置于椅子之上,但是这种随即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主要功能的发挥,并在主要功能和延伸的附属功能之间产生矛盾和干扰,此时需要通过设计的语言去诠释这种随即的行为。或许我们可以将既能满足“坐”的功能的座椅与置物的器具所结合起来。既然椅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发挥着这种作用,那就应该将它独立凸显出来并置于产品之中,将产品潜在的功能显性化和扩大化,把“坐”的主要功能和“置物”的附属功能结合起来,既存在于一个统一的一体中,又不会相互干扰。
如何巧妙地同构于一体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通过对坐具的历史、人文、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并思考在特定空间内物品与“坐”之间的关联,引发出笔者对“坐”的方式的一种不同理解,即设计理念——自己创“坐”。顾名思义,就是由使用者根据空间内物品与椅子之间的联系去设计或者完成自己的“坐”椅,譬如在钢管之间用绳子缠绕来满足你坐的想法(见图3),或者将它变成你放书本的一个小书架,这样既满足了放置的功能,也让它变成了你的小座椅。但这些都是留给参与者想象的空间。这些座椅都是由钢管一次性折弯成型,其外观为简单的线型结构,也可以理解为还没有完成的椅子(见图4),这种想法来源于对“坐”的不同理解,让人的行为与“坐”之间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也让生活中的“坐”椅变得与众不同。
4 结语
自己创“坐”,通过将坐与置物两者通过使用者自行结合,将椅子以一种全新的功能方式呈现出来。它脱离了单一的“坐”的思维模式,阐述人们在“坐”与置物的背后所包含的行为观念与方式上的个人主张。以此,多元化形态的椅子使人们丰富多变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陶海鹰.“坐”与“座”——谈设计文化中的事与物的关系[J].美术观察,2010(8).
[2] 江黎.椅子的变异——超越概念[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6).
[3] 杨克欣.当代坐具设计多元化趋势分析[J].装饰,2003(12).
[4] 彭亮,张响三.论椅子设计的多样性[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2(5):16—19.
关键词 坐具设计 多元化 自己创“坐”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1 “坐”的演变—— “功能”到“情感”
1.1 “坐”的发展
从古至今,坐的方式由“席地而坐”至“垂足而坐”。远在商周时期,坐的方式多为跪式,以席为坐具;从晋之后,跪坐礼节逐渐淡薄,坐姿也较为随心;唐代起,胡坐、胡床传入中原,逐渐流行,椅凳、桌案也开始出现,席地而坐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随着社会进步,家具随之由低向高转变,椅子应运而生,高型家具渐渐取代低型家具,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宋代椅子被广泛运用到生活起居中充当坐具;至明代,椅子的形态丰富多样,以交椅、官帽椅等最具特点,是中国传统家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坐具形态。今天的坐具形态已破除所代表的权力、威望和尊严的作用,越来越讲究其功能和舒适的作用。
坐具从古到今的演变, 其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其形态演变除了权力、礼仪、民族融合、地域生活习惯等方式外,也同样受到材料、工艺、技术的革新以及使用者的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无论是材料、技术因素还是文化因素,都对坐具形态的变化起到推动性作用,让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丰富。
1.2 “坐”的文化
坐具本是一种物质形态,但当受到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与社会世俗观念的影响,它便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形态。其形态的多样化是由于当时生活方式、社会等级、民族等差异所产生不同的形态需求。以明式家具为例,其形态除了满足天时地利外,人和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以官帽椅最为突出,其形态蕴涵一种儒雅的文人气质,形似官帽也有着良好的祝愿含义,深得文人的喜爱。
现代社会,随着各种材料的出现以及先进的技术出现,让更多的形态得以实现。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人们不甘于只满足坐具的“坐”的功能,而希望通过其坐具形态彰显自己的个性。同时人们在追求高雅文化和品味的需求的时候,传统也再被重新演绎为时尚。其实无论是追求舒适的“坐”,还是彰显个性的“坐”,都是在体现坐与人的关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以特殊需求为例:楼梯间的残障人士升降机与公共汽车的老年人座椅这些为特殊人群设计的坐具愈来愈引起设计师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无论坐具发展成为何种形态,与其接触的人都希望它能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舒适的、放松的、愉悦的感受。
2 坐具形态的多元化
2.1 功能主导型
当代坐具设计中,由于各种材料的应用和新技术的出现,让以前许多不可能完成的形态得以实现,造就出形态万千的坐具产品。但无论形态如何,坐具始终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坐”的需求,因此“坐”的功能成为设计的第一要素。从包豪斯时期开始,为了体现“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大胆采用新材料钢管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椅(见图1)和“魏森霍夫”椅(见图2),其设计去除了多余无用的装饰,以其简洁、美观、实用的造型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之成为简约、功能主义的代表。
坐具的首要目的是让人坐着舒服,满足能“坐”的功能,因此在许多公共空间内、特殊需求下,始终以此为设计准则。如公共交通中为特殊人群所设置的座椅等。
2.2 整体协调型
无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坐具都不会以独立的形态出现,都需要考虑到其周围的空间环境,得以协调。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所处的空间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希望空间内的所有家具、物品的形式、风格、尺度以及内涵符合自己的要求并且和谐。如现代家居空间、办公空间在使用前都要进行室内设计、施工、装饰等工序后方可使用,根据其设计风格为要点进行设置相应的家居用品。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更是如此。因此当前坐具的设计多以套件的形式出现,形成统一的风格。
图1 巴塞罗那椅 图2 魏森霍夫椅
当然,并非只有这两种形式的坐具才被称为好的,或者说从来没有人对何种类型的椅子是最好的做过定论,但事实上有一些优秀的椅子设计对当代家具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马塞尔·布鲁尔在1923年创作的瓦西里钢管椅;阿尔瓦在1931年创作的“帕米欧41号热弯胶合板椅;荷兰Droog设计师设计的“人文触觉”座椅,深入研究了人与椅子之间的关系和空间与椅子之间的关系。
3 自己创“坐”
如今在崇尚自我、提倡与众不同的时代,更多人希望与众不同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坐椅作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同样也可以通过设计将其体现出使用者的个性。例如我们常常喜欢将随手拿的物品放置于椅子之上,但是这种随即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主要功能的发挥,并在主要功能和延伸的附属功能之间产生矛盾和干扰,此时需要通过设计的语言去诠释这种随即的行为。或许我们可以将既能满足“坐”的功能的座椅与置物的器具所结合起来。既然椅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发挥着这种作用,那就应该将它独立凸显出来并置于产品之中,将产品潜在的功能显性化和扩大化,把“坐”的主要功能和“置物”的附属功能结合起来,既存在于一个统一的一体中,又不会相互干扰。
如何巧妙地同构于一体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通过对坐具的历史、人文、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并思考在特定空间内物品与“坐”之间的关联,引发出笔者对“坐”的方式的一种不同理解,即设计理念——自己创“坐”。顾名思义,就是由使用者根据空间内物品与椅子之间的联系去设计或者完成自己的“坐”椅,譬如在钢管之间用绳子缠绕来满足你坐的想法(见图3),或者将它变成你放书本的一个小书架,这样既满足了放置的功能,也让它变成了你的小座椅。但这些都是留给参与者想象的空间。这些座椅都是由钢管一次性折弯成型,其外观为简单的线型结构,也可以理解为还没有完成的椅子(见图4),这种想法来源于对“坐”的不同理解,让人的行为与“坐”之间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也让生活中的“坐”椅变得与众不同。
4 结语
自己创“坐”,通过将坐与置物两者通过使用者自行结合,将椅子以一种全新的功能方式呈现出来。它脱离了单一的“坐”的思维模式,阐述人们在“坐”与置物的背后所包含的行为观念与方式上的个人主张。以此,多元化形态的椅子使人们丰富多变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陶海鹰.“坐”与“座”——谈设计文化中的事与物的关系[J].美术观察,2010(8).
[2] 江黎.椅子的变异——超越概念[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6).
[3] 杨克欣.当代坐具设计多元化趋势分析[J].装饰,2003(12).
[4] 彭亮,张响三.论椅子设计的多样性[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2(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