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义务教育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是强调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应遵循的平等化价值。同时,顺应城镇化建设的思路,通过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改变传统的城乡分治的治理模式,可以逐渐破除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需要认识的是现阶段所谈教育公平的相对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巨大,首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有利于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如何配置教育资源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中,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配置教育资源,是资源上移至城区,还是资源下沉,改善农村教育。破解城镇地区大班额现象,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对症下药,进行“源头治理”。大量农村学生之所以进城择校,就是由于城乡学校差距过大,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因此,既需要在城区扩建学校,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同时,要通过资源下沉、强基固本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吸引农村学生回流,这是解决大班额问题的治本之道。许多地区都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例如湖北黄梅县、吉林通榆县、山西晋中市、江西上栗县,通过倾斜政策改善农村学校、充实年轻师资,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使进城上学的农村学生返乡就读,消解了大班额、择校热等现象。
农村教育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在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如何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是当务之急。需要探索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提高质量的办法。例如,通过阅读推广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提升其他学科的成绩,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又如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弥补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应当看到,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指学习成绩,不是片面的应试教育,而应当包括人格养成,态度、价值观、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更为基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在今天的农村教育中更为重要。无论一个学生今后是否能够升学,这些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都能够帮助他改善生活、自我发展,使他终身受益。要看到回归树人育人的教育宗旨、开展素质教育与提高学业成就的目标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四川阆中市实行“朴素而幸福的教育”,通过乡土教育充实学校生活,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农村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喜爱学校、喜爱学习,有效地改善了教育品质,促进了学业成就提高。安徽歙县的陶行知学校提出的“三生教育”,是“生命、生计、生活”;同时还有注重“体能、技能、潜能”的“三能教育”。
关注教师群体
改善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结构不甚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单向流失严重、工资待遇较差、职业倦怠感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和实现。
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农村教师的基础措施,只有“教者从优”才能“优者从教”。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2015年国务院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强调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采取倾斜政策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各地也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案例。如湖北省通过加强省级统筹,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实行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补充新机制。湖南省泸溪县采取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去边远农村从教,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向偏远艰苦的村小岗位倾斜,村小教师年收入最高的比城区教师高1.6万多元。此次国务院文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关键在于落实。
另外,需要有效改善农村教师培训。需要改变目前重心过高,财力权力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学的弊端,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探索建立地方化、本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和制度。甘肃省宕昌县在开展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县教研室-片区-学校的地方化教师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
中国农村的情况差异极大,地理环境、人口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各异,城市化进程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特别理解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发展。需要改善教育治理,将教育决策、教育规划的权力下放,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农民主体、学生本位”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常态。农村教育的许多问题也具有共性,需要加强省级统筹和顶层设计。这些问题首先在县域内破题、开展试点,可以为整体性的制度变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如何配置教育资源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中,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配置教育资源,是资源上移至城区,还是资源下沉,改善农村教育。破解城镇地区大班额现象,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对症下药,进行“源头治理”。大量农村学生之所以进城择校,就是由于城乡学校差距过大,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因此,既需要在城区扩建学校,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同时,要通过资源下沉、强基固本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吸引农村学生回流,这是解决大班额问题的治本之道。许多地区都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例如湖北黄梅县、吉林通榆县、山西晋中市、江西上栗县,通过倾斜政策改善农村学校、充实年轻师资,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使进城上学的农村学生返乡就读,消解了大班额、择校热等现象。
农村教育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在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如何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是当务之急。需要探索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提高质量的办法。例如,通过阅读推广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提升其他学科的成绩,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又如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弥补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应当看到,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指学习成绩,不是片面的应试教育,而应当包括人格养成,态度、价值观、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更为基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在今天的农村教育中更为重要。无论一个学生今后是否能够升学,这些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都能够帮助他改善生活、自我发展,使他终身受益。要看到回归树人育人的教育宗旨、开展素质教育与提高学业成就的目标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四川阆中市实行“朴素而幸福的教育”,通过乡土教育充实学校生活,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农村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喜爱学校、喜爱学习,有效地改善了教育品质,促进了学业成就提高。安徽歙县的陶行知学校提出的“三生教育”,是“生命、生计、生活”;同时还有注重“体能、技能、潜能”的“三能教育”。
关注教师群体
改善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结构不甚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单向流失严重、工资待遇较差、职业倦怠感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和实现。
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农村教师的基础措施,只有“教者从优”才能“优者从教”。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2015年国务院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强调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采取倾斜政策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各地也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案例。如湖北省通过加强省级统筹,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实行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补充新机制。湖南省泸溪县采取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去边远农村从教,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向偏远艰苦的村小岗位倾斜,村小教师年收入最高的比城区教师高1.6万多元。此次国务院文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关键在于落实。
另外,需要有效改善农村教师培训。需要改变目前重心过高,财力权力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学的弊端,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探索建立地方化、本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和制度。甘肃省宕昌县在开展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县教研室-片区-学校的地方化教师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
中国农村的情况差异极大,地理环境、人口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各异,城市化进程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特别理解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发展。需要改善教育治理,将教育决策、教育规划的权力下放,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农民主体、学生本位”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常态。农村教育的许多问题也具有共性,需要加强省级统筹和顶层设计。这些问题首先在县域内破题、开展试点,可以为整体性的制度变革提供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