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索“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的教学设计,提出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设计与临床一致的教学情境,并从课前准备、教师课中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确定护理工作方案、情境模拟演练、成果展示和总结、学习过程评价等六个步骤实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 内科护理学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B-0108-02
内科护理学内容涵盖广,又比较抽象,且每个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新的药物,新的仪器、设备不断涌现, 同时新教材中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对初学内科护理学的中职学生来说很难记忆、容易混淆。本文以“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为例,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指导,设计与临床一致的教学情境,探索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改进。
一、指导思想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好、职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技能型第一线医药卫生人才。在中职教育中,许多中职学校在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中职卫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是适应中职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本次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全面素质。
二、教学设计
中职护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第三版,教学内容是“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该病是临床上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的主要内容有护理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但不稳定;基础普遍薄弱,知识的积累不多,对临床疾病好奇,有着较强的学习兴趣,好动,有想表现自己的愿望。因此,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根据临床案例设计教学任务
教师到临床采集案例,根据大纲的要求,设计 6 项任务工作任务:某患者,年龄 65 岁,女性,因反复支气管哮喘 25年,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等有关,多于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每次发作时持续 1-2 小时,经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及应用氨茶碱后或能自行缓解,缓解期无任何症状,体力活动如常人,曾多次因气喘发作住院,经治疗后好转出院。一周前上述症状再发,咳嗽咳痰加重,胸闷呼吸困难明显,服用氨茶碱及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无缓解,症状无好转,现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查体:T:36.5℃,P:78 次/分,R:20 次/分,BP:138/88 mmHg。临床诊断:支气管哮喘发作。入院后予解痉、平喘、抑制气道炎症、护胃、止咳及祛痰等处理。
任务一:如何采集健康史?
任务二:病人哮喘发作时有哪些主要体征?
任务三:归纳支气管哮喘发病原因、护理诊断要点。
任务四:提出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措施,指导病人正确吸氧。
任务五:正确指导病人吸入性药物的使用方法。
任务六:如何给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前一周时间)。(1)学生分组,将每班学生分成 6 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2)教师根据案例编制学习材料,在课前一周时间印发学习材料给学生,布置学生学习任务。(3)在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根据教师下发的学习材料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可通过阅读课本、网络、图书馆、访谈医院护理专家或病人等获取。(4)小组讨论,初步制定护理工作流程。
2.教师课中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精讲重点内容(40 分钟)。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对学生未能解决的知识问题,教师在课中进行强调相关知识点,如支气管哮喘发病原因、护理诊断要点,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如何指导病人吸入性药物的使用方法等,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确定护理工作方案(60 分钟)。小组继续分组讨论,审核护理工作方案,最后师生共同做出决策,确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4.情境模拟演练(120 分钟)。每个小组根据护理工作方案进行分工,分派角色,进行情境演练,要求演练过程应临床医院的工作方式进行,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下进行角色演练,使学生亲临其境,切身接受训练,更深地体会到医院的工作环境及护士的工作情景。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教师在课堂中巡视指导。
5.成果展示、总结(120 分钟)。教师根据案例下发的 6 项任务,每个任务一个签,每个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抽中哪个任务,就由该组完成情境演练,演練过程中其余的 5 个小组对该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评价。每个小组展示成果后,由各小组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
6.学习过程评价。评价方式分为三种方式:个人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教师设定评价表,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团队的合作、语言的表达能力、实训的操作能力等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对照完成目标的情况做出评价,填写评价表;小组成员讨论后给每个成员做出评价;教师在参考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有激励性的综合评价。 三、教学反思
本次课的设计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教师把抽象的内容分解成可操作的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實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本次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反映出不足的地方。
(一)优势
第一,教学设计的案例来自临床,真实具体,且教学任务能围绕大纲的要求,引导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知识点较为全面。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让学生自己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提高了职业情感及职业素养。以任务为主体,通过设计与临床情境的场所演练,学生通过角色的转化,体验到了病人的心理感受,提高了职业情感及职业素养。
第四,考核方式多样化。整个教学设计将考核置于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综合评价,且评价的内容不局限于理论,还包括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团队的合作、语言的表达能力、实训的操作能力等综合评价。
第五,有利于教学相长。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提出工作任务,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对学生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课后对教学的思考都要做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多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做学生的引导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抽象内容的学习。
(二)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第一,每个班的学生有 60 人左右,学生人数较多,分组实施时如组长能力不足,不能组织引领学生学习,且在情境演练过程中带教老师不足的情况下,有些组实施就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课前培训小组长,并对小组长进行考核,通过培养并考核小组长,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临床的情境、工作要求不理解,以致在情境演练过程中有些组与临床不一致,学生角色把握不好。针对该种情况,在学生进入内科护理学课程学习时,在实施该设计方案前应安排学生进行临床见习,让学生在见习过程带着任务,如掌握学习医院各病区的布局、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学习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等,以帮助学生在情境演练中与临床相一致。
第三,学生学习过程课时不够,如情境演练的环节,有些组的学生理解比较慢,进行角色演练时不能把控角色。针对此种情况,与实验员加强联系,开放实训室,由学生担当实训管理员,自己监管实训室,通过管理既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四,学生自评与小组评的能力较低。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不透,认为别的组与我们组的做得不一致,就认为不对,在评价时给予分值太低。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及时提出,并教会学生如何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给予客观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钟国伟.中职卫生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15)
[2]陈 伟.中职物理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68)
[3]张 萍.用任务型教学法开展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任务驱动 内科护理学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B-0108-02
内科护理学内容涵盖广,又比较抽象,且每个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新的药物,新的仪器、设备不断涌现, 同时新教材中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对初学内科护理学的中职学生来说很难记忆、容易混淆。本文以“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为例,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指导,设计与临床一致的教学情境,探索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改进。
一、指导思想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好、职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技能型第一线医药卫生人才。在中职教育中,许多中职学校在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中职卫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是适应中职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本次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全面素质。
二、教学设计
中职护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第三版,教学内容是“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该病是临床上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的主要内容有护理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但不稳定;基础普遍薄弱,知识的积累不多,对临床疾病好奇,有着较强的学习兴趣,好动,有想表现自己的愿望。因此,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根据临床案例设计教学任务
教师到临床采集案例,根据大纲的要求,设计 6 项任务工作任务:某患者,年龄 65 岁,女性,因反复支气管哮喘 25年,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等有关,多于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每次发作时持续 1-2 小时,经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及应用氨茶碱后或能自行缓解,缓解期无任何症状,体力活动如常人,曾多次因气喘发作住院,经治疗后好转出院。一周前上述症状再发,咳嗽咳痰加重,胸闷呼吸困难明显,服用氨茶碱及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无缓解,症状无好转,现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查体:T:36.5℃,P:78 次/分,R:20 次/分,BP:138/88 mmHg。临床诊断:支气管哮喘发作。入院后予解痉、平喘、抑制气道炎症、护胃、止咳及祛痰等处理。
任务一:如何采集健康史?
任务二:病人哮喘发作时有哪些主要体征?
任务三:归纳支气管哮喘发病原因、护理诊断要点。
任务四:提出支气管哮喘的护理措施,指导病人正确吸氧。
任务五:正确指导病人吸入性药物的使用方法。
任务六:如何给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前一周时间)。(1)学生分组,将每班学生分成 6 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2)教师根据案例编制学习材料,在课前一周时间印发学习材料给学生,布置学生学习任务。(3)在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根据教师下发的学习材料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可通过阅读课本、网络、图书馆、访谈医院护理专家或病人等获取。(4)小组讨论,初步制定护理工作流程。
2.教师课中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精讲重点内容(40 分钟)。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对学生未能解决的知识问题,教师在课中进行强调相关知识点,如支气管哮喘发病原因、护理诊断要点,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如何指导病人吸入性药物的使用方法等,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确定护理工作方案(60 分钟)。小组继续分组讨论,审核护理工作方案,最后师生共同做出决策,确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4.情境模拟演练(120 分钟)。每个小组根据护理工作方案进行分工,分派角色,进行情境演练,要求演练过程应临床医院的工作方式进行,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下进行角色演练,使学生亲临其境,切身接受训练,更深地体会到医院的工作环境及护士的工作情景。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教师在课堂中巡视指导。
5.成果展示、总结(120 分钟)。教师根据案例下发的 6 项任务,每个任务一个签,每个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抽中哪个任务,就由该组完成情境演练,演練过程中其余的 5 个小组对该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评价。每个小组展示成果后,由各小组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
6.学习过程评价。评价方式分为三种方式:个人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教师设定评价表,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团队的合作、语言的表达能力、实训的操作能力等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对照完成目标的情况做出评价,填写评价表;小组成员讨论后给每个成员做出评价;教师在参考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有激励性的综合评价。 三、教学反思
本次课的设计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教师把抽象的内容分解成可操作的具体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實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本次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反映出不足的地方。
(一)优势
第一,教学设计的案例来自临床,真实具体,且教学任务能围绕大纲的要求,引导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知识点较为全面。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让学生自己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提高了职业情感及职业素养。以任务为主体,通过设计与临床情境的场所演练,学生通过角色的转化,体验到了病人的心理感受,提高了职业情感及职业素养。
第四,考核方式多样化。整个教学设计将考核置于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综合评价,且评价的内容不局限于理论,还包括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团队的合作、语言的表达能力、实训的操作能力等综合评价。
第五,有利于教学相长。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提出工作任务,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对学生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课后对教学的思考都要做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多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做学生的引导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抽象内容的学习。
(二)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第一,每个班的学生有 60 人左右,学生人数较多,分组实施时如组长能力不足,不能组织引领学生学习,且在情境演练过程中带教老师不足的情况下,有些组实施就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课前培训小组长,并对小组长进行考核,通过培养并考核小组长,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临床的情境、工作要求不理解,以致在情境演练过程中有些组与临床不一致,学生角色把握不好。针对该种情况,在学生进入内科护理学课程学习时,在实施该设计方案前应安排学生进行临床见习,让学生在见习过程带着任务,如掌握学习医院各病区的布局、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学习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等,以帮助学生在情境演练中与临床相一致。
第三,学生学习过程课时不够,如情境演练的环节,有些组的学生理解比较慢,进行角色演练时不能把控角色。针对此种情况,与实验员加强联系,开放实训室,由学生担当实训管理员,自己监管实训室,通过管理既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四,学生自评与小组评的能力较低。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不透,认为别的组与我们组的做得不一致,就认为不对,在评价时给予分值太低。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及时提出,并教会学生如何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给予客观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钟国伟.中职卫生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15)
[2]陈 伟.中职物理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68)
[3]张 萍.用任务型教学法开展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