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方法相对简单,从而造成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从社会实践看,高校德育教学与美育密不可分,要实现德育教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首先通过教学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其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队伍的影响力,提高德育效果;最后,高校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使德育和美育更好的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校;德育;美育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就是把道德及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通过施教者根据教学要求填鸭式地灌输给当代大学生,而忽视了他们在接受素质教育时的主观意识,阻碍了他们主动去吸收这些道德、行为规范的思想和精神,从而造成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所表现出的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已不容忽视。从而更要求我们找出行之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德育、美育的内涵及意义
1. 高校德育的内容及其意义
在宏观上讲,人类社会中德育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社会德育(包括工厂、农村、军队、事业单位等)”。[1]在高等院校中的德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们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革命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2]。
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施教者根据当前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形成和流程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循序渐进等教育模式,通过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互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并在其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法制要求和道德约束等几方面的综合系统活动过程里,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
高校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动摇。首先,高校德育教学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改造的主要阵地,也是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其次,高校教育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就是德育。再次,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品德素质的方向和高低起决定的作用。
2.高校美育的内容及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高校美育即高等院校的审美教育,其含义就是通过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辨别美、丑的能力的教育。[3]其特征是以情感教育为主体,目的是要使人们贯彻培养和陶冶对事物的审美情感与认知力及审美知觉敏感性。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方面,用于人的情感、使之在精神上达到平衡、和谐、健康、愉悦,以实现对自身的美化。
首先,美育是大学生提高自我的审美修养、培养审美能力的需要。其次,美育是大学生增强意志、陶冶情操、憧憬美好未来并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再次,高校美育就是当代大学生从内到外将生活审美化的需要。最后,高校美育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高校德育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培养多功能、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高校教育就是要体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教育路线,使教育活动的各方面形式都有机的统一,即全面施行素质教育,使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德育改革是重中之重。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性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5]在德育中,不能缺少美育,美好的事物能使人类心地纯洁,精神振奋,信念和情感端正,高校要想真正地进行道德教育的改革,就必须将大学生美育融会贯通在德育中,大学德育改革的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将美育运用在德育的基本方法和根本内容中,这是改革的必要条件。
3. 解决大学生现实道德问题的需要
高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进行理论说教的,课上理论教育,课下宣传教育同时进行,说服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一大特点,大学生被动的被传授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这种强迫式教学和自觉式教学相比大大的降低了教育的效果,在课堂上,大学生被动的传授知识和行为规范,完全丧失了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在课堂外,大学生所学的理论和实践脱节,他们只是一味的熟练背诵理论知识,并没有和现实社会的关系联系起来。只是掌握了道德规范的原理,但是自己所表现的言行却是缺乏正义感和公德心,远离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完全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影响,独善其身。高校德育只有实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德育教学与美育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1.实行高校德育教学改革,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
一方面,健全道德行为的约束能力,使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严加监管,对道德过失者要从严处理,决不留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扩大和繁荣,当代大学生才能正确的处理自己的道德行为,才不会使投机思想影响学生的成长。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因为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育者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自己的父母,所以综合教育学生,使他们正确的树立人生道德观和价值观。
第三,加大高校道德教育力度。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的同时,捉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科学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深入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增强道德水平。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原则。
2.“亲其师者信其道”——借助教师的影响力,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者在高校德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德育目标的实现有最直接的责任。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育效果。在当前德育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大的情况下,德育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对德育教学、对整个学校的风气、管理都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看到,优秀的人格魅力不仅是教师品质的表现,更是其学识、风度、处世态度的表现,一个学识渊博、风度出众、授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师中,学识渊博者有之,循循善诱者有之,如果注意发挥其人格魅力,德育教学必定会变为一种轻松偷快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沉闷的现状。
3.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环境制约着人类的思想,同时校园环境也束缚着教育。高校教育首先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只有建设出高品位的和谐校园才能更好的进行道德教育。优秀的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提高了另一种学习环境,提升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学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审视美的存在,陶冶美的情趣,促进大学生向着美好的生活发展。拥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体现这个学校的文化层面,是大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必备的条件,高校只有注重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从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翰德.思想道德修养概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彭希林.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3]杨安仑.美学研究与应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许世明.浅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层面定位[J].文化教育,2008.
[5]张红.加强高校德育与美育的相互关联与促进[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
【关键词】高校;德育;美育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就是把道德及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通过施教者根据教学要求填鸭式地灌输给当代大学生,而忽视了他们在接受素质教育时的主观意识,阻碍了他们主动去吸收这些道德、行为规范的思想和精神,从而造成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所表现出的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已不容忽视。从而更要求我们找出行之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德育、美育的内涵及意义
1. 高校德育的内容及其意义
在宏观上讲,人类社会中德育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社会德育(包括工厂、农村、军队、事业单位等)”。[1]在高等院校中的德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们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革命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2]。
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施教者根据当前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形成和流程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循序渐进等教育模式,通过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互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并在其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法制要求和道德约束等几方面的综合系统活动过程里,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
高校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动摇。首先,高校德育教学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改造的主要阵地,也是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其次,高校教育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就是德育。再次,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品德素质的方向和高低起决定的作用。
2.高校美育的内容及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高校美育即高等院校的审美教育,其含义就是通过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辨别美、丑的能力的教育。[3]其特征是以情感教育为主体,目的是要使人们贯彻培养和陶冶对事物的审美情感与认知力及审美知觉敏感性。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方面,用于人的情感、使之在精神上达到平衡、和谐、健康、愉悦,以实现对自身的美化。
首先,美育是大学生提高自我的审美修养、培养审美能力的需要。其次,美育是大学生增强意志、陶冶情操、憧憬美好未来并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再次,高校美育就是当代大学生从内到外将生活审美化的需要。最后,高校美育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高校德育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培养多功能、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高校教育就是要体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教育路线,使教育活动的各方面形式都有机的统一,即全面施行素质教育,使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德育改革是重中之重。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性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5]在德育中,不能缺少美育,美好的事物能使人类心地纯洁,精神振奋,信念和情感端正,高校要想真正地进行道德教育的改革,就必须将大学生美育融会贯通在德育中,大学德育改革的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将美育运用在德育的基本方法和根本内容中,这是改革的必要条件。
3. 解决大学生现实道德问题的需要
高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进行理论说教的,课上理论教育,课下宣传教育同时进行,说服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一大特点,大学生被动的被传授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这种强迫式教学和自觉式教学相比大大的降低了教育的效果,在课堂上,大学生被动的传授知识和行为规范,完全丧失了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在课堂外,大学生所学的理论和实践脱节,他们只是一味的熟练背诵理论知识,并没有和现实社会的关系联系起来。只是掌握了道德规范的原理,但是自己所表现的言行却是缺乏正义感和公德心,远离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完全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影响,独善其身。高校德育只有实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德育教学与美育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1.实行高校德育教学改革,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
一方面,健全道德行为的约束能力,使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严加监管,对道德过失者要从严处理,决不留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扩大和繁荣,当代大学生才能正确的处理自己的道德行为,才不会使投机思想影响学生的成长。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因为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育者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自己的父母,所以综合教育学生,使他们正确的树立人生道德观和价值观。
第三,加大高校道德教育力度。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的同时,捉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科学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深入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增强道德水平。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原则。
2.“亲其师者信其道”——借助教师的影响力,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者在高校德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德育目标的实现有最直接的责任。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育效果。在当前德育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大的情况下,德育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对德育教学、对整个学校的风气、管理都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看到,优秀的人格魅力不仅是教师品质的表现,更是其学识、风度、处世态度的表现,一个学识渊博、风度出众、授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师中,学识渊博者有之,循循善诱者有之,如果注意发挥其人格魅力,德育教学必定会变为一种轻松偷快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沉闷的现状。
3.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环境制约着人类的思想,同时校园环境也束缚着教育。高校教育首先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只有建设出高品位的和谐校园才能更好的进行道德教育。优秀的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提高了另一种学习环境,提升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学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审视美的存在,陶冶美的情趣,促进大学生向着美好的生活发展。拥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体现这个学校的文化层面,是大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必备的条件,高校只有注重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从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翰德.思想道德修养概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彭希林.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3]杨安仑.美学研究与应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许世明.浅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层面定位[J].文化教育,2008.
[5]张红.加强高校德育与美育的相互关联与促进[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