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痛静脉穿刺技术的体会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关键词】静脉穿刺;无痛技术;临床应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穿刺时要刺破皮肤和血管,故穿刺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所谓"无痛性"穿刺并非一点也不痛,而是尽量减轻或避免疼痛而采取的相应措施,我们研究了无痛式静脉穿刺技术,并把它充分的运用到临床中。
  1. 心理素质
  输液时首先做好心理护理,设法让病人身心放松,告知病人"该输液了",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患者过分紧张会致血管痉挛,穿刺时容易失败或产生的疼痛感觉比实际程度要深些。同时向病人讲解穿刺时及穿刺后的注意事项,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尽量在短暂的交谈中熟练轻巧地完成穿刺动作。
  2. 静脉的选择
  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神经分布稀疏,神经与静脉是交叉关系为乏神经区,此部位穿刺疼痛分值明显降低,可作为手背静脉穿刺的首选部位[1]。应选择血管充盈弹性良好,周围皮肤无红肿、结节、 疤痕、静脉炎及与周围组织无黏连的血管。
  3.止血带的使用
  扎止血带应在穿刺部位上方约四横指处。扎的力度应松紧合适。扎得太紧,由于皮肤牵拉过度引起疼痛,过松则血管充盈不够,难以一针见血。扎好止血带后叮嘱病人反
  复握拳或轻轻摩擦、拍打穿刺部位。如血管仍充盈不够可要求病人在低于心脏水平反复甩动穿刺部位至穿刺的血管充盈。对老年人血管较脆者,穿刺前不要过早、过紧扎止血带,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易穿破血管,原因为血管脆性大,若过早充盈,则进针时易穿破血管[2]。
  4.穿刺部位皮肤的固定
  非握拳方法 :操作者握紧病人穿刺的手部横弓下四指,使被穿刺的手向掌面呈弧形,手背皮肤处于绷紧状。这样可充分暴露手背各部位血管,同时由于血管充盈,管腔饱满,针头不易对管壁造成损伤。从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病人痛苦。
  5.进针方法
  5.1 进针的角度 张洪芳等认为用轻快冲击式大角度25~40。角,根据针头型号选择,型号小则角度小)静脉穿刺,对穿刺部位血管周围组织的刺激和损伤小[3]。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变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具有穿刺后回血时间快。穿刺针尖由皮肤进入血管内的速度在0.02 s之内,静脉穿刺时将针尖直接刺人血管, 针尖快速刺入血管是无痛或减轻疼痛的关键[4]。直接从静脉上方穿刺,经皮进针速度要快,针体走向与血管平行,表皮受损小,患者感无痛或微痛。
  5.2 进针的力度、速度 穿刺时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力度要恰到好处,动作要快捷,减少针尖与皮肤之间的摩擦,减少对神经的刺激,在病人没有感觉到疼痛的情况下已经穿刺成功,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6. 拔针
  首先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因紧张、恐惧易使血管痉挛而加剧疼痛。用手撕开揭下固定针柄及输液管处的胶布,留有静脉输液贴盖在针眼处不要揭下,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上下端,快速拔出针头后,同时左手拇指按压针眼处,注意一定要等针头拔出后的瞬间按压,按压3min~5min,以不出血为宜。拔针后注意勿揉,局部暂勿用力,并抬高注射部位,避免淤血[5] 。
  待液体输入完毕时,揭下固定针柄及输液管处的胶布,留有无菌药棉盖针眼处的一条胶布不要揭下,右手持针柄快速拔出针头,同时左手拇指按压针眼处,注意一定要等针头拔出后的瞬间按压3-5min即可。
  7. 总结
  静脉刺技术是每一个护理人员的最基本操作,随着病患对医疗工作需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的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目前每一位护士的巨大的挑战。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普及护理人员对疼痛护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医务工作者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思想,是一种适合病人个体差异,减轻病人疼痛的穿刺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优化了护患关系,体现了护理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芳云.解剖学研究在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19(6):2956.
  [2]包红卫, 韩万柏.对老年患者静脉输 液的临床观察和体会.临床军医杂志 ,2001,29(4):125
  [3]张洪芳,李林,胡娅丽等.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研究.护理研究,2002,16(9):502
  [4]岳立萍,周立,席淑华.外周浅静脉输液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73- 74.
  [5]苏吉芬.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改进[J].护理研究,2002,17(9):718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依据饮食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对200例男女糖尿病患者的分组饮食治疗,深入探讨饮食治疗在糖尿病护理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登记住院治疗的200例男女糖尿病患者,对患者进行饮食分类、不同营养价值和热量的饮食分配治疗,并随时跟踪记录进行必要的临床护理跟踪,回顾性分析糖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临产妇的心理状态。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所在进修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临产妇,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产妇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依赖。结论:临产妇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准确把握临产妇的不良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使其消除不良心理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B超诊断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胆囊恶性肿瘤患者46例,对这46例患者采用B超诊断的方式,并且在采用B超诊断之后,对患者进行病理诊断,了解B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B超诊断的准确率为97.8%,误诊率为2.2%,B超诊断将1例鳞癌患者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手部屈肌腱及附属结构复杂,临床上对手部外伤术后的功能恢复水平要求较高,而手部屈肌腱损伤术后粘连问题较为棘手,本文主要从手部屈肌腱解剖特点、愈合机制上对肌腱粘连的影响因素做浅要分析,粘连原因主要与解剖学结构分区、不同的手术方式、创伤机制、缝合材料的选用、术后的功能锻炼和个人体质有较大关系。  【关键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Braden评分表对老年患者预防压疮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分级护理;试验组行常规分级护理,另进行Braden 评分,并根据评分的高低对患者进行分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结果:试验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留置鼻胃管是临床护理中经常进行的基本操作,准确快捷的留置胃管不仅减轻了病员的痛苦,更降低了反复置管带来的损伤。但由于气管插管的昏迷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等反射降低甚至消失,在留置胃管的过程中无法配合吞咽,且气管导管的压迫,使胃管插入受阻,增加了插管的难度,我院ICU(重症监护室)在反复熟悉气管解剖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  【关键词】血常规 检验 因素  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 目的 探讨短期留置尿管的最佳拔管方法。 方法 将骨科60例术后短期(24-48h)留置尿管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实行开放式引流,于拔管前进行尿管夹闭,直至患者自觉有尿意时拔除尿管。对照组实行间歇夹管放尿以训练膀胱功能,拔管时未强调膀胱是否空虚、充盈。 结果 实验组拔管至第1次排尿的平
期刊
【中图分类号】R3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总结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透析室46例患者中心静脉长期置管的使用情况,观察其血栓率和感染率。结果:带管时间最长距今已有5年;血栓的发生率为19.6%(9/46),有1例血栓未治愈而重新插管,
期刊
【中图分类号】R8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探讨CT的冠状位扫描在髁突骨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 月间我院放射科的拍片患者,所选取的患者都为髁突骨折。选取50例病患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三项检查:X 线检查、CT 冠状位扫描、CT 横断位。将这三组检查出来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即后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维持随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