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直接经验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一般是直接经验,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充分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画汽车,体会平移,沿直线运动;做陀螺,体会旋转,绕着中心运动;剪手拉手的小人,体会对称。从两个对称小人,到三个小人,想一想,为什么有时剪出来的是三个半小人?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着实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很有兴趣,很有成就感,因此对知识点印象深刻,习题做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
二、在探究活动中积累行为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学生能获得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类探究活动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获取第一手直观体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重要的知识点就比较难理解,在此,笔者就巧妙利用了小棒。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两个,请学生再拿出一根小棒,接着摆,还能摆出吗?拿出两根、三根呢?为什么摆不出?再拿一根呢?此时,为什么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的火花也就不断地产生碰撞,最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知识点。
三、在思维活动中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的经验,比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证明的经验,等等,思维过程也能积淀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
在《分类》一课中,面对众多形状、颜色不同的气球,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分类呢?又该如何记录分类结果呢?教学中,笔者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放手让学生先试试,要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再动手实践,归纳概括。这些问题是:a.为什么同样的气球分的结果不一样?b.确定分类的标准是什么?c.抽象出共性,用文字或图画整理数据;d.组织汇报,互动评价。
四、在综合活动中积累复合、应用性经验
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也有思考的经验,更需要有应用的意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合情的推理活动是从较高层面来说的。一个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他的推理能力也就较强。
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为班级墙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统计》后,放手学生调查学校每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制作出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此外,在提升活动经验的实践中,笔者刻意加强了低年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注重了在“读”中积累经验。“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的一种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很多的“读”都是家长和教师代替了,这也是很多低年级学生独立解题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带着理解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像书中“你知道吗?”这样的小栏目,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数学背景知识,传播着数学文化,同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最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一般是直接经验,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充分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画汽车,体会平移,沿直线运动;做陀螺,体会旋转,绕着中心运动;剪手拉手的小人,体会对称。从两个对称小人,到三个小人,想一想,为什么有时剪出来的是三个半小人?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着实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很有兴趣,很有成就感,因此对知识点印象深刻,习题做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
二、在探究活动中积累行为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学生能获得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类探究活动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获取第一手直观体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重要的知识点就比较难理解,在此,笔者就巧妙利用了小棒。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两个,请学生再拿出一根小棒,接着摆,还能摆出吗?拿出两根、三根呢?为什么摆不出?再拿一根呢?此时,为什么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的火花也就不断地产生碰撞,最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知识点。
三、在思维活动中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的经验,比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证明的经验,等等,思维过程也能积淀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
在《分类》一课中,面对众多形状、颜色不同的气球,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分类呢?又该如何记录分类结果呢?教学中,笔者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放手让学生先试试,要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再动手实践,归纳概括。这些问题是:a.为什么同样的气球分的结果不一样?b.确定分类的标准是什么?c.抽象出共性,用文字或图画整理数据;d.组织汇报,互动评价。
四、在综合活动中积累复合、应用性经验
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也有思考的经验,更需要有应用的意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合情的推理活动是从较高层面来说的。一个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他的推理能力也就较强。
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为班级墙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统计》后,放手学生调查学校每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制作出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此外,在提升活动经验的实践中,笔者刻意加强了低年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注重了在“读”中积累经验。“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的一种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很多的“读”都是家长和教师代替了,这也是很多低年级学生独立解题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带着理解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像书中“你知道吗?”这样的小栏目,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数学背景知识,传播着数学文化,同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最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