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10年。过去10年,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研发投入2011年达8610亿元,居世界第2位。队伍规模快速扩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居世界首位。2010年,国际科技论文(SCI)被引用数上升至第7位;国际专利(PCT)申请量居世界第4位。从“神舟”到“蛟龙”,从互联网创业到新能源产业,一系列标志性事件都令人印象深刻。
十年创新金榜
神舟九号飞船进行首次载人对接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蛟龙”号完成7000米深潜试验
2012年6月,我国自主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第49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水深大关,总共完成6次下潜,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海试取得了宝贵的海底地质样品、生物样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这是目前世界科学家利用载人潜水器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度的海底获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天河一号”世界夺冠
2010年8月,“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在2010年11月世界超级计算机TOP 500排名中名列第一,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此外,“曙光星云”、“神威蓝光”等具有自主关键技术的超级计算机也先后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水平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3000米超深水钻井平台交付使用
2011年5月,由我国自主设计的“海洋石油981”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使用。该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已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使我国在深水高端重大工程装备方面跻身世界前列。
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
2012年1月18日,以大唐电信集团为核心提出的TD—LTE—Advanced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成为4G国际标准,正式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这是我国通信发展史上继自主创新的TD—SCDMA成为3G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为TD—LTE产业的后续发展及国际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发明专利授权累计100万件
2012年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现场为我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签发证书。自1985年授权首件发明专利,我国仅用27年时间便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到100万件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耗时最短的国家。
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2006年7月1日,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条“天路”东起青海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中国“人造太阳”通过国家验收
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原名HT——7U)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2006年成功完成首次工程调试,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自主发展了65项关键技术和新技术,形成了一系列技术生长点,创造了多个国内乃至国际第一。
十年大事记
粮食丰产工程启动
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个粮食主产省人民政府,启动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该工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目标,选择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以高新技术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以技术集成创新带动大面积均衡持续增产和成本降低。
全国科技大会举行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激励创新配套政策出台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出台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策采购等10方面的60条激励政策,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明确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未来5至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措施,全面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技重大专项陆续启动
自2007年起,大型飞机、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新药创制、水体污染治理、油气开发、大型核电站等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实施。
《科技进步法》修订
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基本方针,规定了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整合科技资源等五个方面的制度、措施。
知识产权纲要颁布
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大力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中关村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实行股权激励试点等先行先试政策措施。
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实施
2009年7月,科技部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部署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据新华社、环球网)
十年创新金榜
神舟九号飞船进行首次载人对接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蛟龙”号完成7000米深潜试验
2012年6月,我国自主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第49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水深大关,总共完成6次下潜,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海试取得了宝贵的海底地质样品、生物样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这是目前世界科学家利用载人潜水器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度的海底获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天河一号”世界夺冠
2010年8月,“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在2010年11月世界超级计算机TOP 500排名中名列第一,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此外,“曙光星云”、“神威蓝光”等具有自主关键技术的超级计算机也先后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水平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3000米超深水钻井平台交付使用
2011年5月,由我国自主设计的“海洋石油981”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使用。该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已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使我国在深水高端重大工程装备方面跻身世界前列。
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
2012年1月18日,以大唐电信集团为核心提出的TD—LTE—Advanced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成为4G国际标准,正式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这是我国通信发展史上继自主创新的TD—SCDMA成为3G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为TD—LTE产业的后续发展及国际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发明专利授权累计100万件
2012年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现场为我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签发证书。自1985年授权首件发明专利,我国仅用27年时间便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到100万件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耗时最短的国家。
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2006年7月1日,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条“天路”东起青海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中国“人造太阳”通过国家验收
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原名HT——7U)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2006年成功完成首次工程调试,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自主发展了65项关键技术和新技术,形成了一系列技术生长点,创造了多个国内乃至国际第一。
十年大事记
粮食丰产工程启动
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个粮食主产省人民政府,启动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该工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目标,选择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以高新技术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以技术集成创新带动大面积均衡持续增产和成本降低。
全国科技大会举行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激励创新配套政策出台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出台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策采购等10方面的60条激励政策,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明确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未来5至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措施,全面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技重大专项陆续启动
自2007年起,大型飞机、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新药创制、水体污染治理、油气开发、大型核电站等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实施。
《科技进步法》修订
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基本方针,规定了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整合科技资源等五个方面的制度、措施。
知识产权纲要颁布
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大力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中关村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实行股权激励试点等先行先试政策措施。
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实施
2009年7月,科技部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部署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据新华社、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