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扫描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改革现状,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发,分析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有的本质特征,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行动学习、交互学习、方式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观念。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研究性学习 行动学习 交互学习 反思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一线语文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断丰富,各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不断涌现,与之相伴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也不断创新,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如有的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有的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董云《语文学科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等。
笔者觉得,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在于学习的形式有没有符合科学研究的步骤,不在于有没有某种教育理论的支撑或创新一套理论,也不在于与传统学习模式有没有差异,关键是有没有遵循新课标的育人理念,有没有围绕新课标所言的培养目标,有没有体现新课标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要求。
那么,符合了上述指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呈现出什么态势?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什么呢?
当前语文教育观要求把语文学习放入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把学校和社会中的实践当作学习渠道。研究性学习方式则要求学校、教师全面设置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它强调自主探究,强调理论与社会、文化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强调人文中的真实精神、真实感情、真实愿望。而要做到这些的话,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在行动中历练、在交互中内化、在反思中体味。
一是一种“行动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学习要“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中,有一种研究方式称为“行动研究”。而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听、说、读、写得到提升,课堂内外的访问、考察等实践性学习行为对学生帮助更大。本文提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话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习的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的,转向重视包含知识在内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深入理解作品,揣摩人物性格,捉摸人物的内心,才能够塑造出比较合乎作者笔下人物的形象来。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显出个性化的理解与接受,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原野”和“空白空间”的原理表演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哈姆雷特,进行研究式的行动学习才是研究性学习所要引导进入的更高境界。如学习《老王》,经过布置和酝酿,最后可以分批次请两位学生表演老王和作者,让学生根据老王和作者所处的情境,想象两者的心理,模仿老王和作者的神态、动作。最后全体学生对角色扮演进行比较,评选出比较好的表演。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这个环节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是一种“交互学习”
新课标说:“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在这方面,课标阐述得十分详尽,如:“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外延怎样不同,在学生进行学习的众多时间里都应相互参照、相互帮助、互为师长。合作学习是学生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温床。交流可以充分促使学生关注、欣赏、接受、拒绝、摈弃。通过案例、漫画、背景材料,巧妙设计具有激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积极融入集体,在有效的展示与分享中塑造自我,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二是增强互动、提高实效,让“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三是推进有效合作,重视课堂中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并在讨论后跟上表达、表演等表现通道。比如,学习《老王》,采用课堂自主研究形态,首先教师引导形成若干问题。一个班的学生按问题分成八个组,各组分别重点研究“如何认识老王”、“如何走近老王”、“如何揣摩老王”等问题,分别整理关于老王的身世背景、搜集典型段落、分析性格特征等。然后小组内学生独立学习后交流和补充自己的书面材料,教师调控课堂,个别辅导、激励。其次,小组成员每人发言交流对专题的理解,记录员作好记录,完善书面答案。最后是组际交流,共同描绘出“向往平等”的真实的老王形象。
三是一种“反思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形态如何,都应强调“后学习”的环节,即注重研究后的反思。反思能让学生澄清是非、产生追求,反思学习无疑是自主学习的高级境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比如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教养。学生最怕苦思冥想,可采取新颖、活泼、可操作的方式,比如测验后自我分析、问题答辩、集体评议等。还有让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贺卡、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等促进自我进步。反思不仅表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应对体验。比如,学习《十八岁和其他》,教师不先入为主,第一节进行常规教学,第二节再让全班学生分别就话题“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你期待怎样的沟通”、“读书,苦在哪里,乐在何处”等自由发言和记录,然后再全班辨析,筛选出大家共同的观念。学生们非常容易接受这些自己思考的东西。
教育学博士杜时忠曾经这样论述人文教育学科的教学方法:旨在促进情知协调发展的方法——合成教育;旨在促进道德观念形成的方法——价值澄清;旨在激励创造力开发的方法——课堂创造活动;旨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人际关系训练等。行动学习、交互学习正是将上述概念性的方法具体化,反思学习则是在杜时忠论述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我观照、自我教育的特色,更体现了苏格拉底“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去发现真理”的教育精神。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熏陶感染。这样才能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人的自由与尊严,才能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才能使人在发展中趋近于理想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玉金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模式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7.3。
[3]钱加清 理解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一种思路.课程·教材·教法,2007.7。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研究性学习 行动学习 交互学习 反思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一线语文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断丰富,各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不断涌现,与之相伴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也不断创新,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如有的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有的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董云《语文学科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等。
笔者觉得,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在于学习的形式有没有符合科学研究的步骤,不在于有没有某种教育理论的支撑或创新一套理论,也不在于与传统学习模式有没有差异,关键是有没有遵循新课标的育人理念,有没有围绕新课标所言的培养目标,有没有体现新课标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要求。
那么,符合了上述指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呈现出什么态势?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什么呢?
当前语文教育观要求把语文学习放入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把学校和社会中的实践当作学习渠道。研究性学习方式则要求学校、教师全面设置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它强调自主探究,强调理论与社会、文化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强调人文中的真实精神、真实感情、真实愿望。而要做到这些的话,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在行动中历练、在交互中内化、在反思中体味。
一是一种“行动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学习要“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中,有一种研究方式称为“行动研究”。而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听、说、读、写得到提升,课堂内外的访问、考察等实践性学习行为对学生帮助更大。本文提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话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习的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的,转向重视包含知识在内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深入理解作品,揣摩人物性格,捉摸人物的内心,才能够塑造出比较合乎作者笔下人物的形象来。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显出个性化的理解与接受,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原野”和“空白空间”的原理表演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哈姆雷特,进行研究式的行动学习才是研究性学习所要引导进入的更高境界。如学习《老王》,经过布置和酝酿,最后可以分批次请两位学生表演老王和作者,让学生根据老王和作者所处的情境,想象两者的心理,模仿老王和作者的神态、动作。最后全体学生对角色扮演进行比较,评选出比较好的表演。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这个环节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是一种“交互学习”
新课标说:“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在这方面,课标阐述得十分详尽,如:“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外延怎样不同,在学生进行学习的众多时间里都应相互参照、相互帮助、互为师长。合作学习是学生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温床。交流可以充分促使学生关注、欣赏、接受、拒绝、摈弃。通过案例、漫画、背景材料,巧妙设计具有激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积极融入集体,在有效的展示与分享中塑造自我,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二是增强互动、提高实效,让“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三是推进有效合作,重视课堂中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并在讨论后跟上表达、表演等表现通道。比如,学习《老王》,采用课堂自主研究形态,首先教师引导形成若干问题。一个班的学生按问题分成八个组,各组分别重点研究“如何认识老王”、“如何走近老王”、“如何揣摩老王”等问题,分别整理关于老王的身世背景、搜集典型段落、分析性格特征等。然后小组内学生独立学习后交流和补充自己的书面材料,教师调控课堂,个别辅导、激励。其次,小组成员每人发言交流对专题的理解,记录员作好记录,完善书面答案。最后是组际交流,共同描绘出“向往平等”的真实的老王形象。
三是一种“反思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形态如何,都应强调“后学习”的环节,即注重研究后的反思。反思能让学生澄清是非、产生追求,反思学习无疑是自主学习的高级境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比如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教养。学生最怕苦思冥想,可采取新颖、活泼、可操作的方式,比如测验后自我分析、问题答辩、集体评议等。还有让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贺卡、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等促进自我进步。反思不仅表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应对体验。比如,学习《十八岁和其他》,教师不先入为主,第一节进行常规教学,第二节再让全班学生分别就话题“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你期待怎样的沟通”、“读书,苦在哪里,乐在何处”等自由发言和记录,然后再全班辨析,筛选出大家共同的观念。学生们非常容易接受这些自己思考的东西。
教育学博士杜时忠曾经这样论述人文教育学科的教学方法:旨在促进情知协调发展的方法——合成教育;旨在促进道德观念形成的方法——价值澄清;旨在激励创造力开发的方法——课堂创造活动;旨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人际关系训练等。行动学习、交互学习正是将上述概念性的方法具体化,反思学习则是在杜时忠论述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我观照、自我教育的特色,更体现了苏格拉底“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去发现真理”的教育精神。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熏陶感染。这样才能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人的自由与尊严,才能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才能使人在发展中趋近于理想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玉金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模式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7.3。
[3]钱加清 理解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一种思路.课程·教材·教法,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