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教育”的守望者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uqifu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次见到管建刚老师,是在2011年“绿城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观摩研讨会上。管建刚老师的教学风采和习作教学的智慧,让记者印象深刻,想了解他的教学成长历程。记者想办法联系上管建刚老师、说明来意之后,他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不小心成了语文老师
  上学期间,管建刚学得最好的科目是数学,念中师时,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做一名数学老师,当语文老师绝对是个“意外”。管建刚对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的认知,和卖瓜有很大关系。小时候,管建刚和外公到大街上卖瓜,因为外公没上过学,不太会算数,有人来买瓜,都是外公称,报上斤两,讓他算价钱。正因为他从小知道数学很实用很重要,所以数学成绩一直不错。
  管建刚对语文的喜欢,是因为无意中发表了一首诗歌。随后,一系列作品的发表,让本地区的不少人知道,在一个村小里,有一个叫管建刚的人在用笔说话。语文给管建刚带来了尊严、幸福与荣耀,这时他才知道语文真是个好东西!
  发表作品的亲身体验让管建刚明白,写文章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认识不认识、见面不见面的人听到这种声音,从中他也感受到:写作文也是有用的,与当年帮卖瓜的外公算账一样有用,只不过,它与数学的“有用”的表现方式不同,“用”的途径也不一样。作文是以发表的形式进行别样的说话,排解心灵的压抑,展现内在的生命,获得尊严的捍卫,寻找存在的证明。他坦诚地对记者说:“现在,我对教育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真的有感情,叫我离开,还真舍不得。舍不得的,不一定是作文教学,而是作文教学带给我的尊严、幸福与荣耀。”
  某一期《读者》里面有一句话让管建刚至今印象深刻:快乐的秘诀,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当时,他有感而发并在博客上写道:选择当教师,更应当对这句话好好地咀嚼三下。不喜欢的事,你好好干,干出名堂来了,别人认可你了,你就觉得那活儿值得你干了。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是因为那工作有多可恶,而是因为我们干不出名堂,混在里头憋气、窝囊。为开脱那份自责,只好说,我不喜欢它——不喜欢的,其实是那种不能出人头地的状态。
  从前立志当一名数学老师的他成为今天的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管建刚最大的感触就是:快乐工作的秘诀,不是做你喜欢的事,而是从此刻起,努力喜欢你正在做的事。奋发了,努力了,做出成绩来了,别人认可你了,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价值和趣味了,就会愿意为之痴、为之迷了。同理,用心教语文,教学上做出成绩来了,也就打心眼儿里喜欢了。
  一个课时上完一篇课文
  管建刚的语文课,基本上一篇课文只上一个课时,其余时间用来做与习作、语文相关的事情,比如课外阅读、写字竞赛等。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管建刚说:“我们常常把语文学习复杂化了。一个小学生,只要字写得工整,或许稍有点美观;书读得通顺、流畅;作文能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说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看法,那么他的语文学习一定很不错。语文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是写好字、多读书、作好文,如此而已。比如现在的学生做了很多‘关于语文’的分析、回答、练习,如关联词填空、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要求写成语等,思维就容易僵化。我以为,尽可能地少做、不做‘关于语文’,教学和训练直指‘语文本身’,语文就简单了。好的生活一定是简单的,好的语文也一定是简单的。”
  在学生时代,管建刚的语文一直不太好,在当了语文老师后,他不得不边教语文边学语文。就是在这个边教边学的过程中,管建刚发现,语文可以无师自通,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写作。
  管建刚认为,对于白话文,多读几遍,十有八九能懂。不懂的“一二”,有的讲了学生也不懂;有的讲了,学生懂了,可过段时间又忘了、不懂了。在理解方面,真正要教师讲的并不多,关键要重视学生的预习。教学每个单元前,管建刚都会给学生发放预习单,预习单的内容有:①快读每一篇课文,一般每分钟不少于300字。②自学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和成语。③摘抄重点句。④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⑤背诵要求背的课文、段落。⑥课后思考题,会做的打钩;不会做的,写在预习本上。⑦说说自己的个性化预习内容、预习方式。
  管建刚非常注重学生预习这一环节,因此他会给学生很多预习的时间,有时会花一节课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他认为,让学生把预习做扎实了,那么一篇课文上一个课时就足够了。
  也许有老师会问:一节课上一篇课文,学生的阅读能力来得及训练吗?管建刚说:“语文教学关键是要训练学生具备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学生有了这个核心能力,阅读文章就简单、快捷、有效;否则,即使你在核心能力之外做了很多的事,很忙,很累,效果却不明显。”关于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管建刚列出了六个: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③概括的能力。④抓文章重点句的能力。⑤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⑥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这六个能力,教师要放到三至六年级里统筹考虑、通盘安排。比如一个学期训练学生的一个能力,六个学期就能使学生完全具备这几种能力,做起来一点儿也不复杂,内容一点儿也不多。只要预习环节中的“快读”做好了,一节课主要训练一个内容,就能给学生省出很多“边读边想”的时间,这样,还担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不上去吗?
  作文“讲评”重于写作“指导”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家把精力都放在作文前的“指导”上,似乎不“指导”,就体现不出教师的重要性,体现不出教师的“教”来。而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却主张“讲评”重于“指导”,在他看来,99%的写作前“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教师的“心”是好的,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帮的结果却时常是“倒忙”。每一个学生的长相打扮不一样,每一个学生的说话语气与方式不一样,每一个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不一样,每一个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与方法不一样,偏偏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作文,都是一个样子的!以“指导”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跑在前面,让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为什么我们教师就不能换个方式呢——让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表现方式,就告诉他“你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看到学生的表达过了头、没把握好火候,出了点问题,摔了个跟头,就在后面喊“停一停,有人受伤了,我们休息一下,包扎一下,调整一下”。这就是以“讲评”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   之所以认为“讲评”比“指导”重要,是管建刚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感受而来的。就如前面提到的,影响管建刚一生写作的是两个“表”:“发表”和“表扬”。对此,管建刚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如有的作家的作品因一次意外的发表,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有的作家因一次老师的表扬,从此爱上了写作。这“发表”与“表扬”,都是“作后”的事;只有写出作文,才有“发表”“表扬”。由此他以为,作文教学的重心、作文的最重要的价值,应是“作后”,而不是“作前”。比如他办《班级作文周报》,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发表作文带来的尊严和荣耀。这样做,除了能培养出一大批“小作家”,还可以培养出一批“小编辑”和“小简评家”。管建刚说,科技发展到今天,办《班级作文周报》成为现实,很多教师也这样做,但收效却不大,最大的原因就是没能把《班级作文周报》 定期出版下去。记得2004年有一段时间,因为学校经常停电,《班级作文周报》出版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按时出版周报,管建刚拿着移动硬盘到临镇的学校去印刷,赶在周五放学前把报纸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知道后特别感动。所以,一旦定下出版日期,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克服一切困难,将《班级作文周报》准时出版。只有每周都正常刊出《班级作文周报》,写作氛围才能在循环发表的过程中越来越浓,形成一个驱之不散的“写作场”,作为“公众的言说”的作文生命,才能得到卓有成效的彰显。
  关于“后作文教学”里的“表扬”,则体现在“讲评课”的“欣赏”环节。管建刚说:“欣赏学生的作文、学生的语言,一要有独到的眼光,要能发现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词句、段落;二要有一定的讲解能力,要能将你感觉到的好,用学生能听懂、能接受的语言说出来。”例如:
  我的头发又多,又硬,剪了短头发,更是不堪入目,同学们一见到我,就叫“鸟巢”。
  鼻子好像长到了五岁后,就一直保持横向发展,没有纵向发展过——要怪爸爸,他也是塌鼻子!
  ——好的语言,读来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一个人写出来的作文,大家都愿意读,那才是真正的“好”。好的文字,不只是把意思说出来,意思之外,还要“有趣”“好玩”。比如第一句,如果写成“我的头发剪短了更乱”,那有什么“趣味”呢?
  我接过伞的瞬间,突然觉得伞好重,回家的路也好漫长。
  叔叔把伞放在一边,两个人慢慢地把我的头发一根一根地弄了出来。站在阿姨身旁,我仿佛闻到了阿姨身上发出的阵阵清香。
  ——好的语言,如同好的茶水,满口生津,余味悠长。“突然觉得伞好重”,不只是“伞重”;“回家的路好漫长”,也不只是路长;“阵阵清香”,也不只是阿姨身上的“香”。有嚼头的语言,嚼着嚼着,还有别的味道,这才是好的语言。
  我一听到“难”这个字,立即敏感起来,嘟起了嘴儿,拿出手摆了个NO的姿势:“课堂作业还没做完呢,更别说课外作业了。”
  許夏歆对我做了个鬼脸:“因为我实在没事可做啊,就只好来投靠你了。”
  ——光有“声音”的说话句,不算好。“说话句”要有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神态、心里想法,这些写在哪里?提示语里。写说话句,要把“提示语”写得有血有肉,能像一个电影画面,有声、光、电的“立体感”。
  “不痛不痒说个‘好’,谁都会。”管建刚认为:“语文老师的专业在于,说出了语言的隐秘的妙处,说出了学生无意中撞到的、自己还没有明白的妙处。这样的表扬,老师非要有好的语言感受力不可。这样的表扬,不只表扬了小作者,也使其他同学有了语言发展的方向。”
  锤炼师生语言敏感力
  对学生作文语言的敏感力,是管建刚从教10多年来研读学生共写的500多万字的习作中锻炼出来的。自从教以来,他对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细致地看,他认为,儿童世界与成人的心灵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作为老师,一定要走入儿童世界,了解儿童的内心需要。
  管建刚的语言敏感力来自四个途径:
  第一,自己写作。管建刚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惧怕写作,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和践行,注定走不到作文教学的深处,进入不了作文教学的生命境地。作文教学需要一个写作的过来人,只有过来人才能做真真切切的指点,这个指点,不只是技术上的,更是写作心路、写作生命上的。一个不写作的人,他对语言的感觉,最多基于欣赏和评判,而不是基于使用和习得。就阅读教学来讲,基于欣赏和评判的语言感觉就行了;但对作文教学来说,这显然很不够。写作上的很多奥秘,只有自己印证过了,才有底气说,有胆气说。在教学中管建刚发现学生的作文爱用很多的关联词,为此,他把学生用的很多可有可无的关联词,理直气壮地定名为“关联病”。为什么?管建刚就会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告诉学生: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言就干净、利索了,有节奏感、跳跃感了。
  第二,读作家谈写作的书。作为写作上的过来人,作家对语言的敏感,对语言的感觉,不说完全值得信赖,至少能启迪我们思考。例如,有一本名叫《课文是怎么炼成的:名家教你改课文》的书就让管建刚深受启发。它是肖复兴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委托,润饰入选课文的作品。原文是怎么改成“课文”的?肖复兴为什么这么改?作家改动原文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在书中,肖复兴将多年来修改过的课文的修改过程和盘托出,让学生们知道不管是自己的作文,还是我们学的课文都是改出来、删出来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和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学到了这样的方法,便同时培养了自己这样的一种态度和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把它推荐给学生。此外,台湾散文作家王鼎均的《作文三书》,老舍的《出口成章》,朱光潜的《谈文学》等名作家谈写作的书,管建刚也都很耐心地细读,且受益匪浅。
  第三,研读学生的作文。学生作文的语言问题,多存在共性。只是这些问题不是写在教参上,而是以“活”的方式,存在于学生的作文里。管建刚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认真研读学生写的每一篇作文,相信不出3年,对学生的作文里的语言一定会很敏感。”说到这里,管建刚特别强调了“研读”二字,他觉得如果语文老师把批改学生的作文,当成是教书生涯中最痛苦的事,把修改作文做成了“批阅”作文,肯定就不能定下心来细细研读学生的作文,去发现学生作文语言上的共性问题,如段篇上的共性问题,视角上的共性问题。   第四,用心修改学生的作文。管建刚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周至少从头到尾认真细致地修改两篇学生的作文。10多年来,他在细致地修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作文语言上的细微通病和优点。对学生作文的优缺点,管建刚都会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及时点出来。就拿学生爱犯的“‘我的’病”来说,管建刚发现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我又是喜又是忧,喜的是苍蝇被打死了,忧的是我的课桌被弄脏了”,这时他就会对学生说:多了“我的”使句子无对称美,无节奏感和美感。又如,发现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跌在地上‘唉,我不练习了!’”他就会及时告诉学生:用动作代替人的“说”,能让文章更有立体感。
  对于锤炼学生的语言,管建刚有两点体会:第一,语文老师要像医生一样,给學生开出“语言的药方”。小学生作文语言上有一个通病:把口语中的不良语言习惯带到了书面语中。这些不良的语言习惯,细分开来有哪些病症表现?这是我们老师要指出来给学生看的。他告诉学生“‘关联’病”“‘今天’病”“‘连词’病”“‘我’病”“‘我想’”病、“‘的时候’病”等等,这些词要进入语言的“黑名单”,一写到这些词,就要心头一紧、思考一下,该不该用。久而久之,语言的敏感力就渐渐培养起来了。第二,要让学生反复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作文是写出来的,作文能力是改出来的。今天的学生,大作文、小作文写得一点儿也不少,少的是“多改”,“多改”重于“多写”。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想改、愿改?管建刚在他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两书中都有详细论述。
  最后,在记者问到对小学语文教师有什么寄语时,管建刚说:“作文教学的问题很多,我以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让、也不敢让学生发出他们内心的真实声音。接受学生内心的真实声音,这不仅需要勇气,也将挑战我们的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孩子不说真话的背后,是我们不敢、不让孩子说真话。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具备倾听学生内心真实声音的胸怀和能力。失去了这个胸怀和能力,作文教学就失去了温暖和情怀。”
  (管建刚,男,1973年生,现任教于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4月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2年3月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责编 欧孔群)
其他文献
梧州岑溪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作为岑溪市寄宿制办学经验较为成熟的小学,把“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行为自尊、健康自强”作为办学理念,坚持开展特色活动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打造特色学校”的发展战略。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特色活动,该校迎来了充满活力的春天。  学生寄宿:进得来,稳得住,学得好  作为寄宿制学校,实验小学根据住宿学生课余生活主要集中在早上及晚上的特
期刊
一、研究的缘起  《人民教育》2010年第20-23期上刊登了一系列“如何做课例研究”的文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我们在学校的日常教研中,基本上是以听课为主,听完以后组织大家评课,老师们感觉有收获,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到底缺少什么呢?经过思考与交流我们发现,老师们更需要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系统化培训,为此我们决定依托相关的理论研究,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开展一次课例研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例
期刊
2010年10月,自治区申报的“县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项目”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目前全区已确定南宁、柳州2个市城区和武鸣、鹿寨、灵川、岑溪、灵山、陆川、德保、大化、忻城、扶绥、龙胜和凭祥等12个县(自治县、市)承担试点任务。作为自治区确定的首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县之一,南宁市武鸣县结合自身实际,抓住发展机遇,于2011年3月制定出台《武鸣县学前教育三年行
期刊
2011年4月12日至16日,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一行20人含中小学多学科教师及医务室校医等,在校长徐元生的带领下,赴香港进行教育考察,为学校“质量提高、形象提升、发展提速”寻求借鉴。他们参观了乐善堂梁銶琚学校、可立中学、九龙塘天主教华德学校(小学)、大浦旧墟公立学校等4所学校,观摩了10节课,走访了香港教育局和香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两个部门,对香港教育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此,我们特
期刊
暑假前夕,桂林市琴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琴潭学校)收到了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精心设计的该校校园改造(分别为教学楼和校门)一、二号方案,有史以来最大的校园改造工程即将在这个暑假拉开帷幕。面对蓝图上那颇为现代的校园,校长万丽萍的心中不由得“波涛汹涌”。她仿佛看到:在那广阔、蔚蓝的校园上空,无数学生亲手制作的航模、风筝凌空翱翔,聂朝阳、陆超超、宋博文、谢春勇……他们用一双双巧手制作的科技作品屡获城区、市、
期刊
“微笑教学”是根据心理学家计算出的一个公式(一个信息的表达=7%的言语+38%的声音+55%的脸部表情)中“脸部表情”的重要作用的原理而创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略带微笑”和具有善良的心地、热情的性格、执著的追求、必胜的信念,以及求实的精神品质,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的沟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潜能的挖掘,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都有着神奇的功效。  “微笑教学”在苗园
期刊
南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四中)创建于1949年12月13日,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校。近十年来,南宁四中深刻思考“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好教育”和“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德育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南宁四中针对学校“后进生”相对集中的问题,提出“德育立校”的国民教育模式。该校确立了“学生为本、发展为先、体验为主”的德育理念,并确定德育的两大核心任务——学生人
期刊
“啪啪啪(拍掌),坐好来,准备好了就OK;掌心向前我明白,手背向外不明白;要发言,先举手;节奏鼓掌相鼓励;我发言,向大家,你发言,我倾听;对打√,错打×,拇指向上我真棒;二人小组面对面,四人小组聚一起,合作学习相关照,学习成果属大家。”  这是河池市天峨县教师编写的有效教育实验中关于学习方式训练的约定操口诀。口诀把学习方式训练中的约定要求童谣化,朗朗上口,通俗生动,非常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天
期刊
“上课铃声响,快步进教室,注意安全不奔跑;按照课程安排表,学习用品准备好,文具摆在中间偏上方,书本摆在桌子左上角。”在柳州市柳北区的许多小学校园里,孩子们都能随口说出这些学习习惯。柳北区的中小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计德育序列表,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德育目标和要求,这是柳北区开展“3+1”主题式德育序列化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柳北区教育局“3+1”主题式德育序列化项目自2009年6
期刊
一、“聊课”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我们工作坊把“聊课——农村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验(以下简称“聊课”) 的着眼点放在农村,原因有四:一是农村孩子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二是农村孩子见世面少,存在方言和交际问题,课堂上长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三是农村教师认识模糊,对学生要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加以研究、不给予点拨,对“教什么”不明确;四是农村教师对职业倦怠,缺少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气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