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l929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基层党组织应担当"三重角色":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催化剂”;畅通民意、关注民生的"连心桥";创业富民、惠泽百姓的"服务器"。
  关键词:和谐社会;基层党组织;富民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102-0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提出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必修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认真分析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作用,积极谋划基层党建的新思路、新对策,对当前的组织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基层党组织的“三重角色”
  
  1.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催化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浩繁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少数人不行,必须“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必须解放思想,激励斗志,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合全社会的力量,形成社会大合唱。基层党组织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资源,要在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核心地位上,不断增强资源汲取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社会整合能力,以先进的思想凝聚人心,以感人的典型鼓舞士气,以务实的作风汇聚力量,当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宿迁在整个江苏省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谷底”,实现跨越发展、后发快进的目标必须注重激发和调动全市干群的热情和斗志。近年来,市委始终把更新观念作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重点,加大引导推动力度,全力打牢和谐促发展的思想基础。一方面,深化市情教育。适应市委把工作重心向工业强市、招商引资等转移的需要,部署每一项重点工作都同步开展全民动员,借助电视和调频广播直播等方式,把决策意图告知全市干部群众,从而破除思想阻力,形成工作合力。针对部分党员和基层干部中存在“官气、暮气、怨气”的旧“三气”等不良思想倾向,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破旧“三气”树“志气、朝气、锐气”新“三气”,“呼应两个率先、力争后发快进”,“三个更加灵活”以及“学先进经验,树跨越之志,求更大突破”等思想大讨论,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观点碰撞中寻求共识,在对比反思中增强信心。另一方面,强化典型引导。紧贴基层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求,坚持用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让鲜活的典型说话,以增强正面教育的实效性。在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组织开展向郑培民、谷文昌、郭秀明、周国知、张云泉等先进典型学习的同时,着力培养、宣传自己的典型,为基层党员干部确立身边的标杆。抓住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等有利契机,选树了王希、胡继化等先进典型,通过组织事迹报告会及媒体报道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使基层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奋力赶超。此外,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十个一”联系点制度,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深入到各自的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区)领导每人都联系一乡、一村、一企、一校,并坚持做到每月蹲点工作不少于一天,每季度至少为联系点解决一个问题,每半年至少撰写一篇指导性较强的调研文章,使基层领导干部的联系点成为党建工作的“示范点”、“责任田”。通过深入扎实的开展工作,有效地带动了党员和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心系宿迁发展、服务宿迁发展、献身宿迁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
  
  2.畅通民意、关注民生的“连心桥”
  “国以民为本,民无信不立”。今年“两会”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始终贯穿着以民为本、关注民生这一主线,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反映和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性质。而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积极解决和钝化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基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第一线,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往往初现于基层、汇聚于基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重于加强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连心桥”的作用,畅通民意,排解民忧,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近年来,顺应新形势下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宿迁市始终高度重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着力从制度层面加大创新力度,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落实群众“四权”为切入点,全方位推进基层民主选举,村级组织普遍推行了“两推一选”、“双直选”和“三荐一选”,乡镇党委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建立了以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联席会议以及以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等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保证和扩大了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权利。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幅度增强,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接踵而至,一段时期,全市的信访量出现攀升势头。妥善化解基层矛盾,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时下基层百姓的热切期盼。为此,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通过组织党员上门征求意见、机关部门联合征求意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畅通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从源头上防止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为了使这一成效长期保持下去,我们着眼长远,探索建立关口前移、疏导结合的维护稳定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各类矛盾。对市委书记、市长热线的接听、处置和反馈机制进一步加以规范;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将原来挂在市委、市政府门前的市委书记、市长信箱悬挂到居民小区;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信访接待日、无障碍接访等制度,纪检监察、组织、政法等部门都建立了专门的投诉、举报中心;完善政务公开,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及有关规定,都及时在政务网站上进行公布,便于查询。这些措施,使群众有疑惑时能够及时得到解答,有问题时,能够及时反映到有关领导和部门,提高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创业富民、惠泽百姓的“服务器”
  一切服务“创业富民”,是新时期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富裕村民,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把“创业富民”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把“发展为要”和“富民为先”有机统一起来,将工作的重心放到服务“创业富民”上来,切实做到以“创业富民”为根本目标,谋划基层党建工作;以“创业富民”为强大动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以“创业富民”为根本标准,检验基层党建工作,在服务“创业富民”的伟大实践中彰显先进,践行宗旨。
  近年来,宿迁市的基层党建工作始终紧扣创业发展的主题,立足各领域党员队伍的实际,积极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热情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竞相迸发,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充分涌流。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党建“三双”富民工程。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双挂、双带、双培”为主要内容的“三双”富民工程,并同步推进“双学双创”活动,进一步把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能力智慧聚焦到帮扶、引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二是全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聚力兴企”工程。根据全市非公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党的力量薄弱的实际,以增强党的工作影响力、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壮大为目标,以党建带群建为抓手,通过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组织联建、班子联配、队伍联抓,以及党组织与企业主之间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携手联动,聚合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三是积极实施社区党建“共建惠民”工程。以完善服务、施惠于民为目标,组织社区内的党员干部与社区内的老、弱、病、残、困等社会弱势群体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定期走访慰问特困群众、帮助贫困职工提高就业技能等途径,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的温暖。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以街道(镇)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内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手共建的党建工作运行新机制。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化和拓展,进一步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层党组织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在担当好“三重角色”中,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基层党组织的整合服务能力欠缺,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僵化单一,基层政权职能残缺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滞后等等。对此,我们必须科学分析,积极应对,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融入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实践中,通过扎实推进各个领域的“强基工程”,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植根于基层每一名党员的思想深处,体现到基层组织工作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部实践中。
  
  二、扮好“三重角色”的必要举措
  
  1.抓住发展经济、富民优先这一根本,不断增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活力
  富裕百姓是加快发展之本,富民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把“富民优先”的方针旗帜鲜明地写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把率先发展作为富民优先的内在要求;坚持扩大就业不放手,把创业就业作为富民优先的根本途径;坚持优化服务不怠慢,把为民服务作为富民优先的重要保障;坚持务实苦干不松懈,把快干苦干作为富民优先的成功条件。而发展经济、富民优先,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抓住发展经济、富民优先这一根本,不断增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活力,是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是要创新载体,调动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只有采取灵活而又丰富多彩的新形式、新方法,才能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和效果。要多开展一些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党建活动,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推进农村“三级联创”活动为契机,以大力度推进“双学双创”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双学双创村村行”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目标拉动、观摩推动、典型带动,着力增强广大党员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二是要健全机制,促进资源整合最优化。结合“双学双创”活动的广泛实践,围绕发展经济、富民优先这一根本,进一步改革农村党组织设置,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专业协会和党群共富联合体上,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更加有效地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发展“三来一加”等切合宿迁农村实际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帮助村级组织理清发展思路,改善生产条件,找准增收致富项目,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三是要建强中坚,打造创业型党员队伍。将干部培养成创业能手,将优秀创业者发展为党员,将党员培育成创业型干部。发展党员的重点应面向农村青年创业人才,把政治素质好、懂得经营管理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以及返乡创业人员作为入党的重点对象加以培养,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选拔进入领导班子,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通过抓载体、抓机制、抓队伍,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在党内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农民群众中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领导和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的战斗堡垒。
  
  2.围绕服务群众、和谐共建这一目标,合力构筑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平台
  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城市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适应新的情况,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尤其是要把社区党建抓好,这对于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城市带动战略的深入推进,社区已日益成为承接城市改革、服务城市发展、维护城市稳定的重要平台。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社区党建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和谐共建这一目标,把党的群众工作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社区党建“四个延伸”。一是在工作范围上,要由重点抓区属企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延伸。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社区内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党建工作新路子。二是在工作对象上,要由重点抓街道、居委会党员向社区各层面党员延伸。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覆盖到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等各个层面上。三是在工作内容上,要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发展社区延伸。要把社区党建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社区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并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四是在活动的开展上,要由重点抓街道、居委会自身组织活动向驻社区各单位延伸。围绕“和谐共建”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和引导驻社区单位共同开展活动。
  今后宿迁的社区党建工作,应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以“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民主化推进等做法,力争在城市基层的每个社区建成一个党员服务中心,为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加强以党团员为骨干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共建惠民”工程的内涵,把服务群众贯穿社区党建工作的始终,从社区居民和单位的需要出发,整合资源和力量,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当前,着力从解决社区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做好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面向外来人员的维权服务,面向社区老年人的关爱服务。适应企业退休、下岗、失业职工社会化管理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要,科学规划好社区设置,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力求使党的工作进楼入户。建立社区工作特别是党建工作的协调议事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结对共建、共驻共建和城市党员社区“一人一岗”等活动,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党员共管、党建共抓、文明共创的良好局面。
  
  3.借助党群共建、聚力兴企这一载体,全面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水平
  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是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强化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方略。宿迁建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正确领导下,全市的新经济社会组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积弱变强,成为推动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对宿迁市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和新考验。
  为适应发展的新需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两新”组织党群共建推进力度,动态地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党建工作,对全市目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规模以上企业,大力推进“输血”、“推优”、“安家”和“嫁接”四大工程,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的单独组建率动态达到100%。积极探索在工业园区、各类市场、大型社区建设区域性“党群之家”,放大党群组织阵地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的管理,把“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通过整合各职能部门、“两新”组织所在地党组织的力量,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的动态收集机制,以党群组织建设的深化,促进“两新”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要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努力实现党建思想与企业发展目标的同向,实现党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的向心力的对接,实现培养党员骨干与优化企业管理层的统一。积极参与协调“两新”组织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及时反映企业的要求和呼声,促进有关部门改进作风,更好地为“两新”组织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浩 宇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地方政府改革所处的环境不同于西方,这必然决定了其改革实践需要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治道变革理论正是开发地方政府改革本土化理论的一种尝试。石狮市政府改革的途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怪圈。治道变革理论为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提供标准。  关键词:地方政府;改革;单中心理论;多中心理论;治道变革理论  中图分类号:D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
期刊
摘要:为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增设了一个新罪。从学理上分析,本罪的罪名可以确定为非法传播、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新法刚刚颁布之际,从刑法谦抑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的进路,对刑事立法作进一步考量,以检验和总结立法的得失;对刑事司法进行理论预设,以期司法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本罪。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刑法基本原则;罪名;犯罪构成  中图分
期刊
作者简介: 贾文红(1968- ),女,江苏淮阴人,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存在着客观差异,以及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等原因,致使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择校现象,而且在近年来愈演愈烈。“择校热”是把教育资源商品化的一种体现,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分布的不平衡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教育吉尼系
期刊
摘 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其他刑事政策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实质内涵与时代意义,也更能体现刑事政策预防和控制犯罪、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刑事政策;宽和性;严厉性;严密性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4-0065-04    如皋市自2003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四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率
期刊
摘 要:提出“观念的唯物主义”的概念,针对的是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们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而是常常从观念、原则出发去解释世界这样一个事实。但是,“观念的唯物主义”显然是一个自身矛盾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不是提出这样一个错误的概念,而是从根本上认清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过程中在研究立场上实现的从哲学到实证科学的重大转变。  关键词:唯物主义;哲学;实证科学  中图分类号:B015
期刊
摘 要:[HTK]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科学命题。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行动指南,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关键词:[HTK]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理想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注:《巴黎手稿》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统一简称。)中,基本的美学理念是以“劳动的身体”和类生活“异化”概念为基础的,这一基础与人类学“深描”法的研究语境有理论上的共同性。剖析二者运用范围和特征在审美人类学中的整合,可以缕清审美制度、审美能力的基本概念,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做出限制。  关键词:劳动的身体;异化;深描;审美制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B8
期刊
一、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基本使命    的概念内涵与逻辑关联  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使命可以概括为“路畅人和,廉通你我”,其基本含义在于:“廉”是普世价值,是交通行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核心精神;“你我”泛指交通行业内所有的政府公共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以及交通部门的服务对象;“通你我”是指“廉”这一普世价值在交通系统的实现过程与现实状态;“路”的指代意义是宽泛的,既包括交通部门承担的公路、水路、桥梁等各
期刊
摘 要:正式法所代表的是一套农民所不熟悉的知识和规则,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与乡土社会的生活逻辑并不一致。农民对法律关系的主体的理解更宽泛;没有法律关系结构的概念及区别;对法律关系内容的理解不仅限于权利义务;对法律关系解决的模式选择更加灵活多样。  关键词:农民;法律关系;认知;正式法  中图分类号:D91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6-0061-03[   
期刊
摘 要:不能将“以人为本”简单地指认为“人本主义”,因为它不是建构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应该用历史辩证法的方法来审视“以人为本”,一方面它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在当代具有其深厚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历史辩证法;伦理意蕴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016-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