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老三”史料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xu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口井
  2017年10月30日,《大学生》杂志采访了北京科技大学校史馆,董强老师全程做了详细讲解。一进门董强老师就郑重其事地把我们引向了黑白照片上的一口井。
  这是一口神奇的井,井水清冽常满不溢,被称作“满井”。1952年,新中国建立的第三个年头,北京科技大学(当时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就依“满井”而建。在建校初期的艰苦岁月中,师生们一边建校,一边学习,创造了从“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脚泥”到“平地起高楼,满井变钢院”的奇迹。
  正是这口满井(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学校南门附近)的井水供养了当时全校几千人的生活。可以说,“满井”是北科大人的“母亲井”,它把泉水的灵性和质朴化为钢院学生的品格,始终静静地守着钢铁这方土地,不损,不溢。
  钢铁学院成立正是新中国建立之初,因为胸怀钢铁强国的梦想,魏景昌、魏寿昆、张文奇、胡哲华、章守华、赵锡霖等一大批名师巨擘从天津、唐山、西安、太原乃至世界各地来到北京,他们有的放下原先得心应手的工作,有的放弃外国优厚的待遇,有的舍掉留学深造的机会积极为国家培养钢铁人才。学生们也都抱着豁出去大干一场的决心,“钢小伙”“铁姑娘”之称至今仍被传颂。
  1969年10月,林彪“第一号令”下达,北京很多院校都面临被外迁的命运,钢铁学院也可能离开。据说,当时周总理告诉毛主席,华北有许多钢铁工业不能没有钢铁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应该继续留在北京办学。所以钢院得以继续在“满井”边上发展壮大。
  一尊像
  大凡到过北科大的人,都会注意到坐落在主楼前的毛主席像,虽然很多学校都有毛主席像,但这尊主席像不同,它不是出自哪位大师之手,而是钢院学生们自己设计制造的。“这是钢院崇尚实践的最好例证”,董强老师说,“关于毛主席像的修建,还有段故事……”
  據北科大校史记载,毛主席像1967年6月19日动工,10月11日落成,像高约9米。当时出于对领袖的热爱与崇敬,钢院计划塑一尊毛主席像。于是,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在主楼的一间小教室,凭借艺术天分和观察力,试着用黄泥捏出神态各异、造型别致的小型泥塑主席像,有背手的、招手的,个个栩栩如生。随后,这些小塑像被摆放在校广播站的一个大木桌上,让路人评选,征集塑像的最终造型,背手像最终胜出。
  当年10月,石膏模子被一点点敲去,历时近四个多月后,洁白的主席像矗立在眼前。
  由于眼睛处的雕琢难度比较大,同学们请来新街口石雕厂的老师傅协助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据说,钢院的主席像修好后,好评如潮,外地都有人来请钢院的同学去指导他们塑造主席像。钢院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金属物理系四大名旦
  接下来到了重头戏,北科大的教育事业版块,在此展出的是在校史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院士和教授的照片。这里不得不谈及北科大的金属物理专业创立的故事,而提到金属物理专业,又不得不先介绍柯俊院士。
  柯俊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怀着“科技报国”的理想赴英国留学,博士毕业后取得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定返回祖国。
  1953年婉拒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研究机构的邀请,来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立志要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他向学校建议,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开辟交叉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应该培养金属物理方面的人才并建立相应专业。
  建系初期,如何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柯先生最头痛的事。他为此四处奔波,千方百计地争取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来学校担任学术带头人。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肖纪美教授、张兴玲教授、方正知教授舍弃美国的安逸生活摆脱种种阻挠加入了进来。
  当时,初创的金属物理专业既无大纲可寻,也无教材可用。在这种情况下,柯俊、张兴玲、肖纪美、方正知四位教授迎难而上,参考国际上的研究方向,总结国际上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始授课。
  各位教授的学术水平、眼界和深度,再加上他们的授课内容丰富,声情并茂,学生们每次都意犹未尽,甚至一再要求增加学时。
  在考试方面也是创新不断,改传统笔试为“抽签”口试,一方面更加灵活,一方面促进师生交流。当时,学生们做实验需独立完成从设计实验到交报告的全部过程,下午安排不过来就晚上进行,一次做不好就反复做,同学们热情高涨,老师们也毫无怨言,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都是常有的事。
  四位教授这样“传道授业解惑”令学生们百听不厌,“四大名旦”的美誉由此而来。如今,北科大的金属物理专业仍居全国第一。
  “钢老三”的史上诸多个第一
  在北展厅的出口处是醒目的大屏幕展示,其中最抢眼的就是北科大史上的诸多个第一,这也是第一次拜访校史馆时,科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沈崴教授就提到过的。
  董强老师介绍,在北科大建校初期,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北大、清华、钢老三”。被誉为“钢老三”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发展也是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据校史文献记载,1954年至1958年,周恩来总理三访钢院。第三次来访时,西哈努克亲王f柬埔寨国王1也随行参观。在当时学校的金工厂实习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炼钢现场中,西哈努克亲王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个小炼钢炉子看了半天。这个炉子就是北科大的一个史上第一——中国第一台工业性电渣炼钢炉。它当时出产的都是如航空母舰主板等特种军工用钢,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先进的工艺之一。
  1970年,杨让教授研制的新型高强度钢应用于“东方红”人造卫星,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的壳体材料的研制。
其他文献
采访的地方约在位于清华南门附近的咖啡厅,见到卢炜媛的那一刻,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清华真的好大啊,我自己也会迷路耶。”清亮,外加一点娇羞的粤语口音,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曾经港台剧里的女主角。而今天,来自香港的卢炜媛就是我们采访的主角。  “我在香港长大,那里的拥挤众人皆知,世界那么大,我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内地变化很大,如果一直待在香港只能做个井底之蛙吧,所以我想来看一下。赴内地学习,是了解内地的最好机
進入知识角,学习本实验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在知识角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查阅进入青铜斝范铸工艺拆解环节,通过模型动画了解范铸斝的模范组合结构,学习模、范、芯等关键知识点的概念进入范铸泥料的选择与制备环节,选择泥料的种类,学习关于模料等的配比,将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好的泥料混合在一起进行练制  西北大学古代大型青铜器范铸工艺虚拟仿真实验还原了1500平米的虚拟古代青铜器范铸工艺加工厂,包含
2018年9月28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邺架轩书店中,上百位中外清华学子聚集在一起,见证“清华大学学生一带一路研究协会”(SABRI, Student Association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成立。就在此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学系2017级博士生余霄与另外9位国际学生,一同向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递交了协会注册申请,成为清华大学首个以国际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
共同抗疫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所有人带来了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师生克服各种困难,在尽可能地做好日常科研工作的同时,组建了多个抗疫科研团队,派出一线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为战胜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可谓举国上下共同抗疫。同学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在疫情最为危急的时刻,北大派出了454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和鄂州,在
口罩之争已持续降温,疫情中,西方许多国家出台了强制口罩令。  据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小辛回忆,在疫情初期的英国,戴着口罩出门常会招来异样的眼光,但对于英国等西方国家政府在疫情初期不建议民众戴口罩的做法,小辛也认为有一定原因,一是因为防疫物资不足,二是当地民众对在公共场所戴口罩的理解与我们不同。“那么政府如果要求大家都戴口罩,会引起恐慌,暂且不说买不买得到口罩,如果在公共场所人人戴着口罩,会让人觉得个个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环境监测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水质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我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的一名博士生,2018年寒假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团队前往国家特级贫困县黑龙江省拜泉县调研,主要了解其教育扶贫资金运作情况。  拜泉县教育扶贫资金直
“学校校媒要招新了!我挺想去院报部的,”室友掏出手机指着微信公众号的招新推送说,“但是我一个人去面试又觉得有些怕,你能和我一起去吗?”我看着她小女儿的姿态,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受不了女人朝我撒娇,我僵硬地接过手机瞟了一眼,慢慢道:“那……那就采编部吧。”  面试那天,两个大一的小怂包早早地到了校媒辅导老师的办公室,我们坐下后辅导老师先是简单介绍了几位学姐学长,又向我们介绍了一下通讯社的主要工作。“大
我的专业是食品科学,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提取及综合高值化利用。2016年,我考入食品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阚建全教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一项课题研究——方竹笋加工副产物中多糖的制备及活性研究。  我国竹笋丰富,年产量高达340万吨。新鲜竹笋易褐变和木质化,保质期不长,需要加工保藏,比如腌制、干制和制作罐头。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竹笋加工过程中原料浪费严重,笋渣和笋衣等加工副产物占到了竹笋原料的50
“学长,我大三了,面临保研,手里没有一篇像样的论文该怎么办?”  “学长,好多夏令营申请材料上要求写学术水平,没有论文怎样体现学术水平?”  还有更加直接的:“本科阶段怎样发表学术论文?”  “保研没有论文有希望吗?”……  被问及这些问题时,几年前我论文写作以及研究生推免的经历又浮现眼前。  1一类现象  研究生推免夏令营,又被称为“保研夏令营”,最早可能要追溯到2005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