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代写硕士论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这是教学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人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关键字】浅析;初中历史;教学;切入点
一、教师要探索隐性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和“机械执行者”,而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丰富、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学生要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通过教学中国古代科技史,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明确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由古代领先转向近代落后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的谜底。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隐藏的不足,即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的过分沾沾自喜的错误观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为复兴中华文明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
二、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有说:“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有以下看法:
1、范例引领。范例引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来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
比如,“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汉武帝为范例,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以事实为依据对汉武帝进行评价;也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评述。还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按照所起作用的积极与消极性分别评说。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就能够对历史上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评价,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2、激发兴趣。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片断和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片断和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教授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教师可以先创设媒体情境,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再来创造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全班学生可以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扮演“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群众”和“政治学家”,收集、整理、研究圆明园被毁之前和被毁之后的各种资料和图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将调查情况写成报告,探究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启发、帮助、鼓励他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师要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目前,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在许多地区普遍存在。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要通过人和人的思想碰撞,理想与现实的交流,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实现社会个体对历史内容进行现代“意义”的自我建构。
举个例子,在教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通过最近的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问题、日本申请加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在现实问题中追溯历史,在历史问题中认识现实。这样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又如,学习文成公主人藏的历史,教师可用拉萨布达拉宫导人新课。学生观赏了大量精美的布达拉宫图片以后,自然会产生疑间:为什么布达拉宫主要呈现出汉藏合璧的建筑风格?教师以学生的疑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追述布达拉宫的历史:布达拉宫的前身是红山宫。公元64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特地在今天拉萨河畔的红山上,为她修建了红山宫。红山宫后来被雷击和战乱所毁。清朝人关后,五世达赖喇嘛重修了这座宫殿,并改称布达拉宫。此后,布达拉宫经过汉族、藏族工匠的多次扩建,才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布达拉宫的引人,不仅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还生动有力地证明了汉、藏两族的友好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现实的背景下解读历史,不仅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切身体会到了“以史为鉴”的真正含义,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借助现实解读历史,借助历史提示现实,其实质就是一个对历史再学习和再认识的过程。
四、教师要了解学术动态,更新知识结构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渗透了许多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标准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由于对历史的研究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使得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滞后性。怎样才能克服课程标准和教学的这种局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用心体会课程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历史学界的研究动态,更新知识结构,适当地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引人课堂教学,弥补课程标准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滞后。
比如,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农民起义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减,而建议历史教学“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变化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吸收历史研究新成果的表现。有部分人认为阶级斗争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体现。但有些人认为,农民起义并不是显示人民力量的唯一形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其中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重大工程的建筑,除了设计者与主持者的功绩之外,更凝聚了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汗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五、总结
历史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人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要很好的掌握在新课程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我们就必须要按照以上的看法来知道我们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来促进初中历史的教学,是学生能学好所获,学友所得,并能很好的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
【关键字】浅析;初中历史;教学;切入点
一、教师要探索隐性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和“机械执行者”,而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丰富、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学生要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通过教学中国古代科技史,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明确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由古代领先转向近代落后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的谜底。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隐藏的不足,即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的过分沾沾自喜的错误观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为复兴中华文明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
二、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有说:“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有以下看法:
1、范例引领。范例引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来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
比如,“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汉武帝为范例,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以事实为依据对汉武帝进行评价;也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评述。还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按照所起作用的积极与消极性分别评说。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就能够对历史上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评价,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2、激发兴趣。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片断和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片断和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教授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教师可以先创设媒体情境,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再来创造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全班学生可以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扮演“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群众”和“政治学家”,收集、整理、研究圆明园被毁之前和被毁之后的各种资料和图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将调查情况写成报告,探究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启发、帮助、鼓励他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师要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目前,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在许多地区普遍存在。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要通过人和人的思想碰撞,理想与现实的交流,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实现社会个体对历史内容进行现代“意义”的自我建构。
举个例子,在教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通过最近的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问题、日本申请加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在现实问题中追溯历史,在历史问题中认识现实。这样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又如,学习文成公主人藏的历史,教师可用拉萨布达拉宫导人新课。学生观赏了大量精美的布达拉宫图片以后,自然会产生疑间:为什么布达拉宫主要呈现出汉藏合璧的建筑风格?教师以学生的疑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追述布达拉宫的历史:布达拉宫的前身是红山宫。公元64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特地在今天拉萨河畔的红山上,为她修建了红山宫。红山宫后来被雷击和战乱所毁。清朝人关后,五世达赖喇嘛重修了这座宫殿,并改称布达拉宫。此后,布达拉宫经过汉族、藏族工匠的多次扩建,才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布达拉宫的引人,不仅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还生动有力地证明了汉、藏两族的友好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现实的背景下解读历史,不仅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切身体会到了“以史为鉴”的真正含义,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借助现实解读历史,借助历史提示现实,其实质就是一个对历史再学习和再认识的过程。
四、教师要了解学术动态,更新知识结构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渗透了许多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标准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由于对历史的研究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使得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滞后性。怎样才能克服课程标准和教学的这种局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用心体会课程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历史学界的研究动态,更新知识结构,适当地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引人课堂教学,弥补课程标准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滞后。
比如,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农民起义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减,而建议历史教学“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变化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吸收历史研究新成果的表现。有部分人认为阶级斗争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体现。但有些人认为,农民起义并不是显示人民力量的唯一形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其中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重大工程的建筑,除了设计者与主持者的功绩之外,更凝聚了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汗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五、总结
历史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人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要很好的掌握在新课程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我们就必须要按照以上的看法来知道我们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来促进初中历史的教学,是学生能学好所获,学友所得,并能很好的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