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泰四十二岁了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drop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前我初读《洛丽泰》,带了一阵好奇涉猎的心情:一个中年男子对十二岁女孩的恋情故事,很难使严肃的文学读者把它看为艺术。我的好奇心乃是双重性的:一、一位堂堂的文学作家怎可把这样的主题作淋漓尽致的描写?二、他的写作技巧怎会精妙得令文学评论家叹为观止,捧为杰作?
  《洛丽泰》当时的风行一时就是因为读者们的这类双重兴趣。内容的奇特与写作的精妙使它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洛丽泰》的成功,立即把作者佛拉迪米尔·纳布考夫升华为一位国际知名人物。在一个访问记中,纳布考夫告记者道:“出名的是洛丽泰,不是我。”这是他的谦虚。纳布考夫的名字不但在国际文坛上响亮,而且也成为出版界的畅销商标。他出生于一八九九年,到了一九五八年才在西方享受盛名,当时已六十岁。他的成功可以作为对那些年近花甲而尚在苦苦耕作的未成名作家们的鼓励。当然,我并不是说你只要写一本有关性状态(正常或不正常)的小说即可成功。可是我们不能否认,近百年来有多少部世界文学杰作的吸引读者都是出于不平常的理由。满脸淫笑的读者以为《洛丽泰》是“脏书”。在过去,乔依斯的《尤力西斯》,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及亨利·密勒的自传性小说都不是同样的声名狼藉?很少有读者会将形容一个中年男子对十二岁女童怀有欲情的著作目为正经的文学。美国女作家爱瑞卡·锺的处女作《惧怕飞行》在开首就被目为淫书。其实她也是位严肃诗人,不过她在包封上的金发美貌的肖照未始不帮助她的著作的畅销。锺女士对自己艺术的被人误解,悻悻不平,其实她应责怪她自己的出版商的宣传部门。
  作家因此处在两面为难的局势中:一面他要畅销,一面他又要自视清高。文学作品如要在商业上获得成就,宣传作用是必要的。纳布、考夫初成畅销作家的经验是甜苦交加。在《洛丽泰》问世之前,他已用俄文写过好几部小说,评论过果戈里,发表过短篇小说与诗。可是在西方读者们的心目中,这位年近花甲作家的“处女作”竟是一部觊觎小姑娘肉体的故事,而纳布考夫当时在康尼尔大学中所教授的是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卡夫卡,福楼拜,普鲁斯特!
  那末我们对纳布考夫著作这部小说的疑问应该取得怎样的解答呢?文学应该怎样解释它的“色情”,“淫猥”的成份?(《金瓶梅》,《肉蒲团》是否中国古文学经典作?)纳布考夫自己曾作这样的谈论:
  “在古代欧洲,直到十八世纪,喜剧、讽刺作品、甚至一个诗人在俏皮嬉玩情绪中的出品,都故意含有淫荡的成份。在今日,‘色情文学’此词的含意则是平庸,商业化……”纳布考夫以为真正文学艺术的描写应与简单直接的描述分得清楚。“低级色情小说中的动作都只限于陈词滥调的交媾;好象是说,作品不应用风格、结构,意象来分散读者的淫情。”
  性爱是人生的一部分,创造艺术家都不能忘却这个人生重要的因素。莎士比亚作品、甚至圣经中也有性爱的描写。庸俗作品与文学艺术品间的分界线便是:前者是露骨的,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的;后者则是寓含独创的想象力的。
  纳布考夫自认《洛丽泰》是他最佳的英文原作。作家的孕育小说正如妇女的孕育婴孩一样,需要怀胎期。早于三十年代的柏林时期,纳布考夫已在孕育这个童女恋故事,终于一九三九年在巴黎出版了俄文的《魅人者》(theEnchanter)。《魅人者》是《洛丽泰》的前身,是纳布考夫的最后一部俄文著作,次年他就与妻儿移居美国,时年四十岁。
  《魅人者》含有后来杰作《洛丽泰》所有的因素:一个中年的欧洲男子;一个幼稚的女童;一个追求母亲以便得到女儿的主题。所不同者是,《魅人者》的最后被卡车撞死者是那个中年色鬼,而《洛丽泰》的丧生者是女童的母亲。(《魅人者》于一九八六年由纳布考夫儿子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洛丽泰》于一九五八年在美国出版时,纳布考夫在美定居不过十八年。使我这类读者特别觉得惊异的,是作者描绘中对美国情景的熟悉,对美国俚语的熟悉,对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情况的熟悉。不但如此,因为他来自欧洲,他的看法又有特别的新鲜感。不过撇开他的创作才能不谈,他对这类故事情节的专注令人不得不怀疑他本人对幼小女孩是不是也含有垂涎觊觎的遐想。
  其实,远在《魅人者》出版之前,纳布考夫已在他的用俄文所作的自传性小说《天资》(theGift)中起了《洛丽泰》的苗头。下面的一段乃自英文转译过来的:
  “啊,我如只要有一霎儿时间,可以赶出怎么样一部小说!以实生活为根据。请想象这样的情节:一个老混蛋——仍在壮年,热切渴望人生的乐趣。他遇到一个寡妇,寡妇有个女儿,还是个女童——你知道我的意思——没有发育完全。不过她行路姿态可以挑逗得你发狂。一个纤小的女孩,非常白哲、苍白、眼下呈青色。当然她对老色鬼毫不加注意。怎么办呢?不加思索地他就娶了寡妇。好吧。他们三人一起合居。从此开始,你可无限发展——诱惑,永恒的折磨,痒痒的难熬,疯狂的希望。结局——是一个失算。光阴疾驰,他老了,她发育成长——并未成为丑香肠。她行路而过,轻蔑地投你一眼,令你发烧。怎么样?你觉得这里有一个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悲剧?你可知道,我一个好朋友曾有过这样的遭遇……”
  纳布考夫不但是创作天才,也是语言天才。英文不是他的母语。在国际作家中,很少有人能够如此精通另一种语言。《洛丽泰》中所用的英文字汇令人吃惊。不过他也有采用艰涩生字的习惯,那个习惯也曾受过《纽约人》当年小说编辑凯瑟琳·怀特的批评。主角亨堡·亨堡(HumbertHumbert)这个名字就滑稽得很。作者对主角的详细描写令人想到他在用艰涩生字时的细细推敲。亨堡·亨堡对发育没有完全女孩的癖好有特殊的定义:年龄必须在九岁至十二岁之间。
  亨堡的情欲对象是可望而不可即。他不能占有这样的一个色欲对象,因为时间在飞驰,即使在他占有时期,时间会毫不留情地把女童进化为成年妇女。在这方面看来,很多正在失恋的读者读了《洛丽泰》后应该有相当的满足感:至少,他们所追求者并非四年为限、可望而不可即的对象。我这样地陈述一定会给有些读者斥为胡思乱想。不过正如纳布考夫在他的自传小说中所说,“从此开始,你可无限发展……”我们这些对女童并不作非分之想的读者,至少可以在欣赏一部文学杰作之余,随着作者的想象力,作一些毫不受拘束的发挥。
  在《洛丽泰》这部小说中,反面的角色好像是时间。一个人在出生时就在向死亡行进。时间是敌人:亨堡要赶着时间去享受他所特别嗜好的人生乐趣;洛丽泰在不断成长;纳布考夫要赶着时间写他的杰作。《洛丽泰》出版时他已年近六十,它可留下多少年完成他所有所想创造的作品?纳布考夫逝世于一九七七年,享年七十七有余。时间是生命中一个最大因素,而人一出生,除了谋生填饱胃腹之外,最大的兴趣是情欲,最大的惧怕是死亡。《洛丽泰》主角亨堡整个时间就是被这两个关注所缠迷。性与死乃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是亨堡对洛丽泰着迷的特殊又可与其他一类的着迷程度相比。例如,一个专心一致的艺术家对创作过程的关注;一个科学家对他的发明进度的关注;一个革命家甚至恐怖主义者对收复祖国失地的关注等等。这类关注心理都是极为紧张的。亨堡对洛丽泰的情爱简直是疯狂性的。他的紧张成为创作者的紧张,怪不得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杰作。
  关于《洛丽泰》的出版史,也含有纳布考夫个别的特性。他于一九五四年春季完稿,立即将稿件投寄出版商。我们须知,一九五四年美国在阅读自由方面尚是中古时代,关于性的描写书籍都是禁书。我犹记得不能在书局购到一本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或是亨利·密勒的自传小说。在图书馆中,这些书都是给锁起来的。我也记得当时最给青年人读得破破烂烂的是一位医生所写的有关性教育的书《不必恐惧的性爱》(LoveWithoutFear)。当时,甚至诺曼·梅勒在他的处女名作《裸者与死者》之中,也不得不用“fug”来代替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四字母的字。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洛丽泰》原稿立即被四个纽约大书局所拒。编辑们看到中年色鬼垂涎觊觎女童的故事,不知所措。他们深知这本原稿富含文学价值,但清教徒气氛的社会不会接受。
其他文献
人类文明演进到今天,社会生产和整个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罗马俱乐部在一九七二年提出“全球问题”,很快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一九八一年,A.佩切伊在法国和意大利同时出版了他的《未来一百页——罗马俱乐部主席的思考》(100 pages pourI’avenir.RéflexionsduprésidentduClubdeRome.)一书,对当代人类社
〔关键词〕道德教育;儿童行为;移情;心理实验  一、引言  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因为跌倒摔疼而哭,他也跟着哭了起来,或者吮吸着自己的拇指,看上去好像也很难过的样子。这样的情景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那个18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会跟着摔倒的孩子哭呢?其实,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就是移情。  移情(empathy),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
說来是一种稀有的感受,这是第二次跟牧尘这个角色说再见了。一年多前的夏天,我曾经跟他做过一次郑重的告别——从剧组离开,与角色剥离。那时候的我还没有仔细想过,他最终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于荧屏,也不知道那些赤手空拳画出的灵阵会变成什么模样。直到看到那个生于北灵境小孩和父亲一起站在雪原之上,我才被屏幕里的画面慢慢拉回到与牧尘同行的时间。  夜色渐重的时候,我终于将这个角色的经历悉数回顾了一遍,进入那些与之
张謇是一个跨越世纪进行选择的知识分子。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名状元,他登上了旧世界“成功”的峰巅;同时,他又是第一个为世界承认的资产阶级企业家,在新世界中为世人瞩目。也许正是由于他这种集士子、状元、企业家于一身的特殊经历,引起中外人士广泛的研究兴趣。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赴南通参观访问的英、美、日等国家的专家名人,到今天出版的章开沅先生撰写的《张謇传稿》,形成一种经久不衰的研究热。  作为一个读书人,偶然
早在宋代,就盛传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图中的雪地里有一棵碧绿的芭蕉。于是,问题来了。芭蕉这种植物,不是在冰雪严寒到来之前就已经凋残吗?怎么可能有“雪里芭蕉”呢?这“雪里芭蕉”,也就成了千百年来聚讼不休的一个话题。许多人批评王维的画违背常识,不足为法。而为王维作辩护的人也很不少。如沈括就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信成,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见《梦溪笔谈》)。有人认为王维的画虽然有背于生活的真实
西方发展社会学在七十年代初作为发展研究的一个分支出现了。其研究情况如何?读一读安德鲁·韦伯斯特的《发展社会学》,你便可以掌握一个大致的轮廓。  韦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以及整个发展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特别对“现代化理论”和“关于不发达的理论”(下面简称“两论”)作了比较详细的评介。  现代化理论是在E·迪尔凯姆和M·韦伯的思想基础上,以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学派为先驱出现的。它强调在两
读完了徐寿凯同志所著的《古代文艺思想漫话》之后,我在书后的空白上写了这样几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不是卓异的,却是坚实的;不是天都峰,却是米粮川;不能使人惊奇,却能使人受益。  我从和作者多年的交往中知道,读者也可从他的著作中看出,他读的书是相当多的,下的钻研功夫是相当深的。一些问题,他淡淡谈来,可谁知道,那里面蕴含着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多少不眠之夜!对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作者排列出从刘勰
吴于廑先生很早就主张宏观史学研究。早在一九七七年,他就提出要编纂一部既有别于“欧洲中心论”,又不同于国别史汇总的宏观世界史的设想。《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就是他们在宏观史学理论指导之下,考察微观世界历史的第一项成果。  按照吴先生的观点,世界史就是宏观历史。宏观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视野要开阔,要从全局看问题,要进行综合比较。如果世界史不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不对特定地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六至二十日,美国十位中青年学者举办了一个题为“民族志文本的打造”(The Making of Ethnographic Texts)的研讨会。会议文章最后汇编成书,让学界在一九八六年见到了公开出版的《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一书。该书中文版于二○○六年六月由商务
若干年前,32歲阿联酋商人阿卜杜拉·阿尔-马赫里在阿布扎比的拍卖会上花费845万美元为汽车买下了独一无二的车牌号——“1”。他表示“为了买下这个号,我不惜代价”。在拍卖会上,总计有价值2690万美元的各个号码卖出。还有两个阿联酋商人分别花费365万美元和185万美元买下号码“7”和“50”。  2008年,阿联酋商人赛义德·阿尔-克胡里耗资1400万美元买下在阿布扎比注册了的号码“1”,创下了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