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文章可以在两个层次上来阅读:一,作为电影实践的方法论,它是一篇关于“黑色电影”不可多得的技巧总结;二、作为电影批评的方法论,它是一篇运用“场面调度”批评方法分析电影的精彩范例。关于前者,文章已阐述得十分详细,这里就不多费笔墨。关于后者,则稍作一点说明。根据美国电影理论家比尔·尼柯尔斯的观点,电影批评可分为背景批评和形式批评两大类,而形式批评中又有作者批评、场面调度批评和形式分析等等。《“黑色电影”的某些视觉主题》一文即是属于形式批评方法中的“场面调度”批评。这种批评方法与作者枇评和形式分析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和作者论相比,它更少考虑去揭示一位导演的个性;和严格的形式分析相比,它又更多地考虑在视觉的形式感(构图、用光、组织)和视觉的传达惑(姿态、动作、摄影机运动)中的主题模式和意义。形式分析的起点是在先于意义的感知现象学中,而作者论则开始于对有机整体和艺术家个性的罗曼蒂克美学考虑。更进一步说,场面调度批评是处于爱森坦和巴赞理论的边缘地带,正象汉德逊在《长镜头》一文中所指出的:场面调度批评更多地考虑的是单个镜头的风格或表达质量(经常是、但不永远是长镜头),它和巴赞把长镜头作为一种透明的现实主义意义——因为它的时间的和结构的外延,而不是它的表达的可能性——来感知相反;并明显地区别于爱森斯坦把所有的表达范畴都集合在蒙太奇——镜头和镜头或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一把大伞之下的做法。尼柯尔斯则指出:场面调度批评作出了一种新的可能,并显示出它可以如何得到完全不同于那些较早年代的、居支配地位的情节中心论者和社会问题论者的历史学家们的结论。本文选自尼柯尔斯编的《电影与方法》第一卷(1976年版)。尼柯尔斯在此文前有一个按语,因其对了解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新角度,所以也一起译出,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