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起步较晚,出于学生、家庭教育、高职院校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多方面亟待改善的现状。通过借力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者功能上的相关性、内容上的互通性和教学效果上的互补性,能有效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中开设历史较短,但发展迅速的领域,最近几年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逐步普及,其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为人所认识,但与国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期、成熟、健全的体制相比,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可谓喜忧参半,本文试图在分析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来寻找一些有效的对策。
一、成长的烦恼——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
(1)急于改变命运,缺乏自我认知,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功利化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高职学生毫不掩饰地表示梦想着毕业后希望立刻进入大城市、大企业工作,享受着高收入、高福利的待遇,一些有志于自主创业学生天真地表示要在未来几年内快速致富,成为大款。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学生对于富裕生活和体面职业的诉求,但必须指出,相当多的此类梦想华丽而缺乏理性,且对于金钱、地位看的过重,对于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基本要素缺乏客观的评价,暴露出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功利化,职业观、道德观有待引导的问题。“马上想要得到”的想法很美好,但“凭什么得到”、“怎样得到”、“能否得到”的问题均欠认真考虑。
(2)存在两类认知错误,缺乏正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但是在目标定位上,目前却存在两类误区。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自己已经来到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那么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种类和就业岗位已很明确具体,在校期间的任务就是练好专业技能,别无他物,职业生涯规划似乎是多余。此观点固然很清晰,但过于狭隘,缺乏发展的眼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还只是打基础的阶段,今后的发展变数很大,还没工作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有些不合时宜,走入社会后,船到桥头自然直,届时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迟。此类观点则将令自身陷入被动与盲目。
(3)疏于实践,欠缺职业发展准备
不少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后,也为自己设定了一套生涯规划,但往往规划完就了事,应付作业,或仅限纸上谈兵,没有付诸行动的愿望和措施。虽然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和某些课程的社会实践,但大多属“被组织、被实践”型,缺乏自主意识,实践效果不理想。相当多的就业创业的有效方法和熟练技巧都要靠实践获得与掌握,学生却因为疏于实践而错失。以至于写简历时,千人一面,没有特色,内容单薄,缺乏素材;和心仪的发展机会不期而遇时,不得不与其失之交臂,抱憾而归。
2.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各高职院校迅速铺开,发展迅速,其影响力正逐步扩大,受关注度也正逐渐提高。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大同小异,缺乏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特殊情况的,能提供有效的、具体指导的个性化模式。另外,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领域比较具体细致,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宏观、笼统的层面上,不够丰满,略显单薄,需要进一步细化学科和专业,以及与行业发展相融合。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出于招生政策和学习费用的原因,高职院校中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例要明显高于本科院校。不少高职学生来自农村,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自经济不是很宽裕的普通劳动者家庭,他们在大学感受着来自城乡、地域、贫富、阶层的巨大差异,这些强烈地冲击着他们的内心,自然地会迸发出快速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迫切愿望。而既往受教育经历中道德观和职业观教育的相对滞后,必然导致职业目标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甚至表现出物质化、庸俗化的倾向。
2.家庭教育的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启蒙教育在相当多的学生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中尚未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于自己的兴趣倾向、职业好恶并未有充分的考虑,对于父母、教师的意见缺乏必要的鉴别,对于所填报的院校、专业的内涵、特性也缺乏仔细深入的调查了解。在日常教学中,相当多的高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是家长代为决策,选择学校时则更多考虑离家远近、录取分数和费用高低。
3.高职院校的原因
出于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专业技能在高职院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跨专业类别的公共课程往往被忽视与排挤。在课程开设方面,覆盖的年级、占用的学时数都较有限;在师资队伍方面,一般都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兼任,或由其他管理人员兼任,在课程建设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尚未设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还没有独立的教研室。上述问题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涵建设欠账不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心理健康、职业理想等问题涉及到学生的性格气质、价值观念等基本层次的问题,单靠一门课难以顾及全部,而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关自我认知、心理健康、人生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等教学内容则与之密切关联,但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协作机制尚未建立,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难以有明显提升。
二、借力思政教育平台,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力——改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对策探索
思政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具备先天的可行性,通过仔细分析两者诸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我们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找到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富有实效的生活话题。
1.功能上的相关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功能,旨在通过对自身及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的分析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两者都蕴含着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以及审美情趣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都具备通识教育的功能。
2.内容上的互通性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诸多联系和互通性,稍加分析,很容易找到两类课程之间的沟通渠道。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想信念部分,不仅要讨论学生的生活理想,也要探讨学生的职业理想;不仅要关注远期的,终极的理想目标,更要关注近期的、阶段性的理想;不仅要着眼于(职业)理想的稳定性,也要注重这种理想受到现实条件影响而进行的调整变化,上述内容可以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择业观内容进行有效互动,更全面、更深入地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分析。
其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我认知和评价部分,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类似,都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性格气质、兴趣倾向的分析评估,这也包含了对学生职业志向和兴趣的分析评价,自己喜欢什么,会做什么,不善于什么,适合干什么,这些都是两类课程共同的话题。
再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就业观部分也存在互通性。前文所述的部分学生就业观过于理想化、功利化、物质化,实际上是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存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的体现。
第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人际交往部分,实际上不仅探讨了一般状态下的人际良性互动问题,也涉及到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职场环境内的人际互动,如何面对矛盾与妥协,如何学会沟通与协作,同样适用于职业态度、职场上关于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正确的职业心态的问题。
第五,在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道德品质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家庭美德、社会公共道德,也涉及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可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职业信仰、职业操守等内容展开讨论。
第六,在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心理健康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生就业创业的实例和理论,着重分析讨论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正确意识的养成问题,不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第七,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有关时事政治教育的部分中,高职学生不仅能了解普通时政要闻和国家重要决策,同时也能对于就业创业的政策导向有及时、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实践证明,行业发展的状态往往受到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显著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宣讲解释,学生能更准确和理智地进行行业选择。
第八,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里,同样涉及相当多的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既有行政法律,也有民商事法律、经济刑事法律;既有实体法律,也有程序法律;既有立法机关的法律文件,也包括各级人民政府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介绍。学生不仅能了解包括就业创业在内的各类法律常识,更能逐步树立理性、平等、公正的尚法精神,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更成熟、更从容的综合性基础。
3.教学效果上的互补性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思政教育内涵的补充与拓展。
由于课程的不同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政策性、理论性表现的比较强,不借助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往往容易显得空洞而乏味。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将学生比较关心的就业创业及职业规划问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能有效的补充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显著提升实效性。
(2)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更有力地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化引导效果,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具有技术性,更具有思想深度和道德哲学上的意义。
(3)另外,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课程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其终极目的都是让学生能通过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抱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适应社会并被接纳,最终归宿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身就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着鲜明的人本思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了对学生实际生活预期的关注,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育理念。
结语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的确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如何让学生具备就业创业的基本思想素质,同时完成社会要求的内化,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课题。本文旨在改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在课程融合的较为宏观的理念上进行了有限的探索,在具体措施上,如何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方面创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平台,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笔者有待重点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崔世莹.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学理论,2011(5).
[2]冯晓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7).
[3]李薇,罗静,邓莹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
[4]李荣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
[5]滑登红.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
本文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项目编号:SYKJ10DC08)。
作者简介:张科(1977—),男,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法制教育、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中开设历史较短,但发展迅速的领域,最近几年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逐步普及,其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为人所认识,但与国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期、成熟、健全的体制相比,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可谓喜忧参半,本文试图在分析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来寻找一些有效的对策。
一、成长的烦恼——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
(1)急于改变命运,缺乏自我认知,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功利化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高职学生毫不掩饰地表示梦想着毕业后希望立刻进入大城市、大企业工作,享受着高收入、高福利的待遇,一些有志于自主创业学生天真地表示要在未来几年内快速致富,成为大款。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学生对于富裕生活和体面职业的诉求,但必须指出,相当多的此类梦想华丽而缺乏理性,且对于金钱、地位看的过重,对于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基本要素缺乏客观的评价,暴露出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功利化,职业观、道德观有待引导的问题。“马上想要得到”的想法很美好,但“凭什么得到”、“怎样得到”、“能否得到”的问题均欠认真考虑。
(2)存在两类认知错误,缺乏正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但是在目标定位上,目前却存在两类误区。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自己已经来到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那么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种类和就业岗位已很明确具体,在校期间的任务就是练好专业技能,别无他物,职业生涯规划似乎是多余。此观点固然很清晰,但过于狭隘,缺乏发展的眼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还只是打基础的阶段,今后的发展变数很大,还没工作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有些不合时宜,走入社会后,船到桥头自然直,届时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迟。此类观点则将令自身陷入被动与盲目。
(3)疏于实践,欠缺职业发展准备
不少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后,也为自己设定了一套生涯规划,但往往规划完就了事,应付作业,或仅限纸上谈兵,没有付诸行动的愿望和措施。虽然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和某些课程的社会实践,但大多属“被组织、被实践”型,缺乏自主意识,实践效果不理想。相当多的就业创业的有效方法和熟练技巧都要靠实践获得与掌握,学生却因为疏于实践而错失。以至于写简历时,千人一面,没有特色,内容单薄,缺乏素材;和心仪的发展机会不期而遇时,不得不与其失之交臂,抱憾而归。
2.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各高职院校迅速铺开,发展迅速,其影响力正逐步扩大,受关注度也正逐渐提高。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大同小异,缺乏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特殊情况的,能提供有效的、具体指导的个性化模式。另外,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领域比较具体细致,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宏观、笼统的层面上,不够丰满,略显单薄,需要进一步细化学科和专业,以及与行业发展相融合。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出于招生政策和学习费用的原因,高职院校中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例要明显高于本科院校。不少高职学生来自农村,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自经济不是很宽裕的普通劳动者家庭,他们在大学感受着来自城乡、地域、贫富、阶层的巨大差异,这些强烈地冲击着他们的内心,自然地会迸发出快速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迫切愿望。而既往受教育经历中道德观和职业观教育的相对滞后,必然导致职业目标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甚至表现出物质化、庸俗化的倾向。
2.家庭教育的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启蒙教育在相当多的学生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中尚未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于自己的兴趣倾向、职业好恶并未有充分的考虑,对于父母、教师的意见缺乏必要的鉴别,对于所填报的院校、专业的内涵、特性也缺乏仔细深入的调查了解。在日常教学中,相当多的高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是家长代为决策,选择学校时则更多考虑离家远近、录取分数和费用高低。
3.高职院校的原因
出于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专业技能在高职院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跨专业类别的公共课程往往被忽视与排挤。在课程开设方面,覆盖的年级、占用的学时数都较有限;在师资队伍方面,一般都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兼任,或由其他管理人员兼任,在课程建设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尚未设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还没有独立的教研室。上述问题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涵建设欠账不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心理健康、职业理想等问题涉及到学生的性格气质、价值观念等基本层次的问题,单靠一门课难以顾及全部,而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关自我认知、心理健康、人生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等教学内容则与之密切关联,但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协作机制尚未建立,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难以有明显提升。
二、借力思政教育平台,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力——改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对策探索
思政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具备先天的可行性,通过仔细分析两者诸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我们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找到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富有实效的生活话题。
1.功能上的相关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功能,旨在通过对自身及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的分析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两者都蕴含着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以及审美情趣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都具备通识教育的功能。
2.内容上的互通性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诸多联系和互通性,稍加分析,很容易找到两类课程之间的沟通渠道。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想信念部分,不仅要讨论学生的生活理想,也要探讨学生的职业理想;不仅要关注远期的,终极的理想目标,更要关注近期的、阶段性的理想;不仅要着眼于(职业)理想的稳定性,也要注重这种理想受到现实条件影响而进行的调整变化,上述内容可以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择业观内容进行有效互动,更全面、更深入地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分析。
其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我认知和评价部分,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类似,都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性格气质、兴趣倾向的分析评估,这也包含了对学生职业志向和兴趣的分析评价,自己喜欢什么,会做什么,不善于什么,适合干什么,这些都是两类课程共同的话题。
再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就业观部分也存在互通性。前文所述的部分学生就业观过于理想化、功利化、物质化,实际上是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存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的体现。
第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人际交往部分,实际上不仅探讨了一般状态下的人际良性互动问题,也涉及到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职场环境内的人际互动,如何面对矛盾与妥协,如何学会沟通与协作,同样适用于职业态度、职场上关于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正确的职业心态的问题。
第五,在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道德品质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家庭美德、社会公共道德,也涉及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可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职业信仰、职业操守等内容展开讨论。
第六,在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心理健康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生就业创业的实例和理论,着重分析讨论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正确意识的养成问题,不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第七,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有关时事政治教育的部分中,高职学生不仅能了解普通时政要闻和国家重要决策,同时也能对于就业创业的政策导向有及时、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实践证明,行业发展的状态往往受到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显著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宣讲解释,学生能更准确和理智地进行行业选择。
第八,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里,同样涉及相当多的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既有行政法律,也有民商事法律、经济刑事法律;既有实体法律,也有程序法律;既有立法机关的法律文件,也包括各级人民政府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介绍。学生不仅能了解包括就业创业在内的各类法律常识,更能逐步树立理性、平等、公正的尚法精神,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更成熟、更从容的综合性基础。
3.教学效果上的互补性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思政教育内涵的补充与拓展。
由于课程的不同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政策性、理论性表现的比较强,不借助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往往容易显得空洞而乏味。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将学生比较关心的就业创业及职业规划问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能有效的补充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显著提升实效性。
(2)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更有力地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化引导效果,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具有技术性,更具有思想深度和道德哲学上的意义。
(3)另外,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课程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其终极目的都是让学生能通过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抱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适应社会并被接纳,最终归宿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身就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着鲜明的人本思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了对学生实际生活预期的关注,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育理念。
结语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的确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如何让学生具备就业创业的基本思想素质,同时完成社会要求的内化,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课题。本文旨在改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在课程融合的较为宏观的理念上进行了有限的探索,在具体措施上,如何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方面创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平台,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笔者有待重点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崔世莹.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学理论,2011(5).
[2]冯晓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7).
[3]李薇,罗静,邓莹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
[4]李荣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
[5]滑登红.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
本文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项目编号:SYKJ10DC08)。
作者简介:张科(1977—),男,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法制教育、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