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魔幻”与现实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60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十分推崇《窦娥冤》,以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考》)。《窦娥冤》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情节结构,在传统的“机缘巧合”的基础上能够推陈出新,“魔幻”与现实反转,现实与浪漫结合,从而超越了个人的悲欢与现实的秩序,感天动地,彰显出正义永恒的力量。
  出乎意料:从欠债还钱到铤而走险
  冤案起根发苗要从一次索债说起。山阳县南门外有个开药材铺兼行医的赛卢医,他向窦娥的婆婆借了十两银子,连本带利到期应还二十两银子。蔡婆婆数次前去讨这银子,赛卢医都没有还。这一天,蔡婆婆又亲自上门去索取这笔欠款。按理来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就算是利息较高,那也是之前双方约定认可的契约关系,应该好借好还;即使一时没有偿还能力,也应该彼此再议,或者用物品抵押。赛卢医开着生药局,并非赤贫的底层平民,最大可能是一时资金周转不开而已。蔡婆婆的这次讨债不过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讨债罢了,所以蔡婆婆只身前往。
  然而,这次讨债却变成了“魔幻之旅”,蔡婆婆差点命丧黄泉。因为蔡婆婆讨债催逼得紧,而赛卢医眼下又没钱还她,结果赛卢医一时智短,狗急跳墙起了坏心,准备杀了蔡婆婆一了百了。他早已准备好绳索,骗蔡婆婆说家里没银子,要随他到庄上去取;将蔡婆婆赚到荒村野外后,见四下无人正好下手,就拿出绳子要勒死蔡婆婆。至此,这次讨债演变成了一桩精心策划的杀人命案。赛卢医的杀人动机清晰明了,预谋也是精心策划,作案工具也是事先准备;只是碰巧赶上张驴儿父子,才让蔡婆婆侥幸死里逃生。
  这里的情节陡起波澜,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紧张的戏剧氛围之中。原本是去讨债却差点丧命,虽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都是高利贷惹的祸!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行为,不仅达官贵人,就是书院、寺观也都通过“斡脱所”这个官营的高利贷法定机构进行放贷剥削。而地方上财主豪强则开典库(当铺)进行私营的高利贷活动。甚至民间私人之间也有高利贷的交易。元代的利息叫“羊羔儿息”:本银一锭,满一年,本息共两锭;满十年,本息共一千零二十四锭。到期不能偿还,可能就要变卖家产抵押,甚至卖儿鬻女,连累亲戚朋友。由于利益诱人,所以放高利贷的风气在当时很普遍,连蔡婆婆这样的孤儿寡母人家都去放高利贷。赛卢医因为债务的追逼,不堪忍受,这才铤而走险决定勒死蔡婆婆来摆脱高利贷的束缚,可见高利贷害人不浅,亦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混乱。
  偶然巧合:从设计陷害到自食其果
  张驴儿父子本非善类,而且身份特殊。“驴”在我们汉人风俗中带有贬义,却是蒙古人常用的一个名词。张驴儿很有可能是蒙古游民,豪霸中的破落户,流落成了横行社会的泼皮无赖。《通州条格》二十八《杂令》中有对这种人的记载:“以强凌弱,以众害寡,妄兴横事,罗织平民,骗其家私,夺占妻女,甚则伤害性命,不可胜言。”张驴儿父子听说蔡婆婆颇有些家财且婆媳两个都是寡妇,就起了坏心,想要强娶婆媳进而霸占家财。如果不肯,张驴儿就要勒杀蔡婆婆。蔡婆婆无奈勉强同意,但是窦娥出于贞节观念和自由意志强烈反对,让张驴儿的图谋不能得逞。
  张驴儿的确是个狠角色。他赌誓发狠说:“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而且他也不相信什么天命,“只赌本事,做得去,自去做”。于是他设下毒计,想药死蔡婆婆,让自己成为家庭主宰,好逼迫窦娥就范。为此,张驴儿煞费苦心:先是挑选了一个难得的时机——蔡婆婆害病;再是避开耳目,不在人多嘴杂的城里,而是跑到城外去讨毒药;最后支开窦娥去取些盐醋,趁机在羊肚儿汤里投毒。这一毒计可以说预谋已久,天衣无缝。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偶然的巧合破坏了张驴儿的如意算盘:没想到张驴儿的老子献殷勤讨好蔡婆婆,主动端汤;更没想到蔡婆婆刚要吃的时候,突然作嘔想吐,不要汤吃,让给张驴儿老子吃,结果把他给毒死了。这样的结果很是离奇魔幻,却也针线紧密、顺理成章。不仅写出了张驴儿的毒蝎心肠,也写出了窦娥的贞节刚烈,极具戏剧性。
  绝妙反讽:从明镜清水到屈打成招
  窦娥是个单纯的女子,原本相信乾坤朗朗、天理昭昭,以为官老爷明镜高悬、秉公明断;所以面对张驴儿的诬陷,窦娥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见官。历来官府都是承诺、宣传替人民伸张正义的,如《元史·刑法志》要求官府审案“正其心,和其气,感之以诚,动之以情,推之以理”。窦娥作为普通百姓,出于最起码的信任,相信官府能为自己主持公道,证明自己的清白:“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除了此百事不知。他推道尝滋味,吃下去便昏迷。不是妾讼庭上胡支对,大人也,却教我平白地说甚的?”
  然而现实太“魔幻”,衙门暗无天日,官吏们更是贪腐昏聩、凶残狠毒。《元史·成宗本纪》记载,仅仅大德七年(1303)一年,犯贪污罪的官吏就有近两万人,制造冤案五千多件,司法社会环境已经腐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桃杌是“梼杌”的谐音,而梼杌是古代传说中的“四凶”之一,《幼学琼林》卷四:“人之狠恶,同于梼杌。”剧中的楚州太守桃杌不仅是一个贪官,也是一个昏官,特别歹毒。且看文中漫画式的描写。如见了告状人首先下跪,称之为“衣食父母”,直白地说:“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虽然没有直接写他受贿,但剧中已多作暗示。从“桃杌”之名来看,他应是蒙古或色目官员,自然向着蒙古游民张驴儿,根本无心主持公道。他只采信张驴儿的证词而排斥窦娥的辩白,并且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明显贪赃枉法。他不分青红皂白,对窦娥动用酷刑,认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行刑逼供,对窦娥是“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根本不要查明案情,只需屈打成招。
  官府不仅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了流氓凶手的帮凶,这真是一个群魔乱舞的世界!元代明令禁止使用法外“惨酷之刑”,但现实当中以桃杌为代表的地方官员根本无视法律,视人命如儿戏,滥施淫威,置无辜百姓于死地,让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窦娥一度还寄希望于“复勘”,但那只是一厢情愿。即将问斩之时,血的教训让窦娥认识到“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屈死之后,冤魂才认识到“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窦娥的想法很单纯,然而现实却很冷酷,官场与司法更是“魔幻”。两相对照,构成绝妙反讽。
  想象超越:从错勘贤愚到感天动地
  窦娥善良本分,自幼不幸,所以贞节奉孝,希望修得来世的幸福。可是天不遂人愿,流氓的纠缠与陷害,狗官的酷刑与冤枉,让善良本分的好人被推上断头台,让恶棍逍遥法外,让贪官升官发财。刽子手的大刀就像一道闪电,让窦娥终于认清了黑暗的现实。她怒火中烧,不吐不快,天和地全然被置于被告席上。且听窦娥那大义凛然的审判:天地日月鬼神不辨清浊善恶,糊突盗跖、颜渊,“怕硬欺软”“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窦娥的痛骂与控诉已经超出一己的遭遇,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与批判。
  尽管窦娥指斥天地,怀疑王法与公道,但她对天道始终坚信不疑。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人感应,将“天象”和“人事”结合起来,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现出来。一旦出现冤狱,天道的平衡遭到破壞,那么“自然”就会出现“灾变”以示“谴告”,这是一种惩戒的体现。所以,窦娥相信“冤枉事天地知”“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她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最终感天动地,一一应验,沉冤昭雪,确是“魔幻”离奇。这是窦娥在内心最冷、最绝望的时候迸发的最大胆的想象,升腾为最炽热的火焰,对一切不合理的秩序投以最强烈的反抗。这是人物反抗、不屈性格的顶点。感天动地圣灵传,实际上就是对桃杌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这种生命力量,是任何黑暗政治权威力量都不能遏制和抹杀的。
  从指斥天地的错勘贤愚,到三桩誓愿的感天动地,反常而合道,符合人物性格逻辑、情感逻辑和天道逻辑。通过这样奇特的构思,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典故互文映衬,充分揭露了当时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冤屈却呼告无门的真实境况,乃至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于是,“理”让位于“情”,人事让位于天道,“魔幻”而又真切。这是全剧着力最重的一笔。超现实的想象实现了对黑暗与邪恶的超越,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老百姓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美好愿望。
  清代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的思想,认为“有奇事,方有奇文”,情节要跌宕曲折,让人“想不到,猜不着”。《窦娥冤》正是好例:“魔幻”与现实反转、映衬,让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揭示出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增加了批判的力量;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鲜明,乃至窦娥成为古往今来冤屈的代名词!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
其他文献
人与动物之间产生深厚感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果动物是一只生活在南非海藻林中的野生章鱼,那会怎么样呢?Netflix在2020年出品了一部温柔而治愈的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它记录了章鱼的智慧以及人与章鱼之间独特的友谊和互动,该片一上线就圈粉无数。  它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典型自然纪录片,更像是主人公克雷格·福斯特的私人影像日记。他是一位南非的自由潜水者和野生动物制片人,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南非开普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2020年中国男子围棋甲级联赛格局不再强弱分明,比拼更富悬念。这样的变化,与近几年围棋人工智能(AI)的助力不无关系。从2016年李世石(韩国围棋九段棋手)与“阿尔法围棋”(Alpha Go)的人机大战开始,人工智能对围棋界的冲击可谓史无前例。电脑的精密计算、学习能力、布局招法,让人瞠目结舌。当今的围棋AI软件甚至能让两子与人类顶尖高手较量。“深深的无力
期刊
风,穿山越水拂面而来;花,姹紫嫣红灿烂盛开;雪,乱琼碎玉天地一白;月,素雅端庄千秋万载。生活中难免有不顺,但幸好有风、花、雪、月的陪伴,让我们深感人间值得。  我常漫步于湖岸,风轻轻地吹动我的衣袖,让纤纤柳条温柔起舞。恍惚间,似有文人悠悠吟唱:“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有绿叶做伴,叶为风作嫁妆。春风十里,迷醉多少人!风含情水含笑,这世界多美好!春风惹人怜,秋风亦别有风味。秋风染红了枫叶
期刊
“高考宛如历劫,小妖要历劫才能成仙,我们要破茧才能化蝶。”  她在我的日记里写了这么一句话。  想起她,我的眉头弯了起来,嘴角扬了起来。她是个很奇妙的人,温暖了我青春里所有的煎熬与不甘。  那是三月,学校后面的樱花开得纷纷扬扬。我们趁着久违的晴天,来到了那一路落英缤纷的地方。那时的快乐真简单,有好看的花,有最好的你,便可以高高兴兴一下午。回去还有些早,我们便在校园里逛了起来。那天下午,我讲了好多好
期刊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吴妈是一个着墨不多却又极其重要的人物形象。她不仅是阿Q恋爱悲剧的主角,也是阿Q命运悲剧的制造者。很多老师往往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讲解吴妈形象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吴妈,阿Q就不会离开未庄,也不会沦为“强盗”,直到被枪毙。然而,仅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解读吴妈形象,显然是肤浅和片面的。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废笔极少,他善于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深刻
期刊
舟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除去战船和出巡时的楼船外,最常见的便是孤舟、扁舟与轻舟。孤舟可能挺小,但它重在表现孤独;扁舟可能孤独,但重在表现其灵巧方便与来去自由;轻舟则重在表现其轻快及由此带来的愉悦舒畅。综观李白之诗,“舟”意象中显现最多的是“轻舟”“扁舟”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挂帆”等,而多数诗人笔下出现甚多的“孤舟”却较少见。这种情形与李白的人生经历及个性特征密不可分,下面试结合相
期刊
【阅读导引】  十九世纪,美国社会工业和商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整个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盲目追求发展和崇尚“金钱至上”,快节奏的生活和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空虚,离美好的自然社会越来越远。这个时代也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在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爱默生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文学在美国活跃起来,并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
期刊
刘姥姥不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也不是贾府的主子或仆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妪。她不懂风花雪月,也没有啥知识和文化,言谈举止可谓粗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鄙陋的老妪,却给《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添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刘姥姥看似愚笨,却无比精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给了她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沉甸甸的“只觉不听使”的筷子,让她去夹鸽子蛋。这明显是捉弄她,刘姥姥却说:“这里的鸡也俊,下的这蛋也小
期刊
前不久,某企业的副总裁大年三十在工作群里发了45个红包。因有5人未领取,该副总裁要求这5人在群里公开检讨,并罚每人发200元红包。如做不到,即移出群,年后处理。  仅仅因为没领红包,员工就要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我在不解该副总裁为何如此小题大做的同时,更想发问:职场乱象何时休?  员工休假期间,凭什么要求其24小时在线?这是哪来的“规矩”?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规矩”俨然成了职场常态。君不见,前有深
期刊
《诗大序》有言:“诗者,吟咏情性也。”自古以来“诗缘情”就是诗歌的主基调。诗坛流传千古的佳作,大多是诗人们的慷慨放歌:或让干云的豪情喷薄而出,或将郁结的愁绪千回百转地抒写。长期以来,高考对于古代诗歌的考查,也大都从鉴赏审美的角度出发,选用的作品也多以抒情言志为主。而我所谓的“实用性”诗歌,功能有别于此,是具有某种社交功能的,比如在宴饮时写的酬答诗、唱和诗,在谋职求官时写的干谒诗等。其实,追溯诗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