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这要求中职学校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的特征,改革中职学校传统治理结构,提高职业教育的企业社会参与度。专业治理是中职学校治理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专业建设的必然趋势,并将深刻影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模式。
一、中职学校传统治理结构与专业建设
(一)中职学校传统治理结构对专业管理的影响
我国公办中职学校一般采用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的权力机构包括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党委或基层党组织、校长室及学校内设机构、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分别决策相应事项。校长全面负责行政工作、党组织保障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是我国中职学校传统治理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各治理主体相互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或一方权力过度膨胀。根据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大部分中职学校制订了学校章程,形成了依法依规依章治校的治理氛围。从整体上看,我国中职学校传统治理结构参照了普通高中学校的治理要求,体现了高中阶段学校治理的基本特点,权力配置相对集中于行政权力。中职学校传统专业管理也按学校行政权力分配形成“学校——中层处室——专业”三级内部专业管理体制。中职学校这种专业管理体制有利于了贯彻学校的管理意志,提高学校专业的管理效率,让学校专业管理整体上形成一盘棋。
(二)中职学校传统专业建设的弊端
公办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管理决策基本上属于学校管理层型决策,突出校长负责下行政权力在专业建设中的影响力。民办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管理决策基本上属于董事会型决策,突出了投资者在学校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当然参与者,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则几乎未获得相应的权力配置,治理还不完善。许多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体制机制仍然具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供给思维,在处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学生等方面的有关系时,还不能根据市场运行机制,以利益为基础,寻找共赢点。主要体现为专业对产业的支撑度不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不够深入,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等。
(三)职教发展模式转变对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影响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三个转变”:即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从政府主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向产教融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的类型教育方向转变。这要求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也是学校对接行业企业的桥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成功专业建设的基本特征。树立现代专业治理理念,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机制,合理设定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权力,是激发企业参与和举办中职教育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中职学校现代专业治理理念
(一)中职学校专业治理的含义
中职学校专业是学校实施职业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按职业所需的各项专门能力为原则设立的课程集合,其培养目标是为某一职业领域提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内容,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具体包括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内容;从微观层面来讲具体一般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质量监控等要素。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一般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为依据,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区域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设置,强调专业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与岗位及职业资格的对应性,与高职院校专业的衔接性。专业建设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市场性的特征,涉及政府、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及其家长、高职院校等不同专业建设主体的利益。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GG)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指出:“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管理”与“治理”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管理主要通过管理者自上而下行使权力达成目标,具有强制性、单向性。治理更强调多元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平等、双向的协调与互动,是管理的更高组织形式。中职学校传统的专业管理强调“从上而下、一元单向”式的垂直控制,很容易忽视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中職学校专业治理是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一系列管理机制和诸多方法的总和,也是中职学校专业相关利益者围绕专业建设平等、双向地进行协调与互动的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树立专业治理的理念,通过各方集体努力提高整个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职学校专业治理主体
中职学校专业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包括了政府、学校投资者、企业行业、高职院校、社区、学生及家长、中职学校、社会大众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政府既是学校管理者,也是公办学校的投资者,政府设置的相关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也是专业建设指导者。行业和企业是区域经济建设的具体实施者,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者,是职业学校专业服务的重要对象,同时还是专业的重要举办者和建设参与者,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及建设深受它们的影响。高职院校是中职学校学生升学主要去向,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对学校专业建设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实施的技术技能人才中高职贯通培养,已经使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相应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所在社区是学校住址所在地,学校后勤、交通、安全等深受社区的影响。社会大众是学校生源潜在来源,他们对学校的看法,会影响到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中职学校对外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存在,但是在学校内部也拥有学校专业管理者、专业建设教师团队、专业学生等专业治理主体。在众多相关利益者中,学校、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学生等往往构成了中职学校专业关键治理主体。 (三)中职学校现代专业治理理念
随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探索不断完善,只有树立正确的现代专业治理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治理的效能,激发专业治理主体的热情,才能促进中职学校专业合理布局和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实施中职学校专业治理的过程,坚持如下理念至关重要。
第一是坚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专业治理的使命。这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如果专业治理背离了这一使命,就会使中职学校治理改革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是坚持中等职业教育是共同利益的原则。这是专业多元主体共治的理念基础。共同利益的实现需要各方以包容的心态,让所有专业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都得到尊重,形成共同承担责任的机制,这也是中职学校专业治理体现跨界性、开放性、多元性要求。
第三是遵循持續共同行动原则。这是实现共同利益的重要保障。专业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从某个方面来说,共同行动也是一种共同利益。
三、中职学校基于专业治理的专业建设案例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宝安职校”),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社区、学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促进“专业管理”向“专业治理”转变,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高职引领”的专业治理格局,形成了基于“专业治理”的“2425”专业建设模式(见图1),促进了学校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紧密衔接。
(一)基于“专业治理”的“2425”专业建设模式
“2425”专业建设模式,即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服务学生个人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实施“校企一体”“中高一体”等“2”大策略,凝聚政府、中职学校、企业(行业)、高职院校等“4”方合力,搭建专业建设管理平台和专业建设支持平台等“2”个平台,着力培养模式、专业团队、教学条件、课程建设、绩效管理等“5”项要素建设,整体推进专业建设,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能力。
(二)推进“2425”专业建设模式实践探索
近年来,宝安职校在“2425”模式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1.实施“2”大策略促进专业建设筑基和超越
(1)“校企一体”策略筑牢专业产业根基
“校企一体”战略,即专业设置和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支柱和新兴产业为重点,以适度合作规模为基础,寻求战略合作企业,引校入企建设企业校区,引企入校建设教学企业,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拥有合作企业48家,与银宝山新等公司建成“企业校区”8个、与财华财务等公司建设“引企入校”项目9个,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
(2)“中高一体”策略搭建专业超越平台
“中高一体”策略,即专业设置和建设以高职为引领,以中高职“三二分段”为基础,以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衔接为重点,深化“中高一体”人才培养,促进中高职紧密衔接。自2010年试点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办学以来,学校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贯通培养,衔接办学专业达到11个。
2.构建“4”方合作机制,完善专业治理格局
牵头成立的宝安职教集团理事会由区教育局、经济促进局、科技创新局等4个政府机构、1个行业协会、12家企业、5所中职学校、7所高职院校组成,构建了政府、企业(行业)、中职、高职等“4”方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高职引领”的专业治理格局。学校还参加了教育部机械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15个行业协会。
3.搭建“2”个平台,完善专业治理结构
搭建专业建设管理平台和支持平台(见图2),完善专业治理结构,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专业建设准备体制机制基础。
(1)专业建设管理平台
根据专业大类设立5个专业部,专业部下设专业是基层管理单位,构建了由“学校—专业部—专业”组成的专业建设管理平台,履行专业设置和建设管理决策职能。
(2)专业建设支持平台
吸纳企业(行业)、高职院校、研究机构和学校教师等成立了与管理平台相对应的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专业部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3会”决策咨询组织,构建了专业建设支持平台,履行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咨询监督职能。
4.多主体共建,协同创新5项要素建设
“校企一体、中高一体”策略,持续开展专业治理行动和建设活动,以多元主体共建为动力,以培养模式为方向、教学条件(重点实训实习基地)为基础、专业团队为关键、课程建设为核心、绩效管理为保障,推进5项要素协同建设,创新各要素建设机制和模式。
(三)推进“2425”专业建设成效
1.促进了品牌专业建设
建成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5个、新增省重点专业5个、省“双精准”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1个、深圳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1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2门,市精品课程9门。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和省技术能手8名,省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各1个,市教科研专家或名师工作室4个,引进了“姜大源教育名家工作室”。
2.促进了学校产教融合
承担了教育部DMG MS校企合作项目单位、丰田“TEAM21”和“博世项目”,是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事会员单位。自2012以来,校企合作开发专利产品11项、教学标准10个、教材20余册。与雨桥动漫公司协力制作的《圣龙奇兵大冒险》在全国公映。软件与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与管理等5个专业开展“1 X”证书制度试点。
3.促进了中高职衔接办学
2010年,数控成为省首批中高职“三二分段”专业。截至目前,学校11个专业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办学。数控、模具、服装等3个专业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打造“中高企”产教联合体,协同开展“中高企五年贯通培养”,并荣获深圳市教科院与南方都市报联合评选的“年度最具创新力职业院校奖”。
4.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014年,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荣获奖项165项,其中一等奖39项;形成“3 证书”高考、中高职“三二分段”、直升国外本科等多种升学通道;建成学生创业公司6个;“递阶分层定向式”中高衔接课程体系项目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深圳市宝安职业教育集团”被列入“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储备入库项目”。
“2425”模式作为一种基于专业治理的专业建设模式,以促进专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真正合作伙伴关系为切入点,根据实际选择学校、企业(行业)、高职院校、政府机构等四个利益相关者作为专业建设力量的基础。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发展阶段、影响专业建设因素等,选择重要利益相关人建立真正合作伙伴关系,以互利共赢作为合作基础,完善合作体制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行动,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进行系统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增强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一、中职学校传统治理结构与专业建设
(一)中职学校传统治理结构对专业管理的影响
我国公办中职学校一般采用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的权力机构包括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党委或基层党组织、校长室及学校内设机构、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分别决策相应事项。校长全面负责行政工作、党组织保障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是我国中职学校传统治理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各治理主体相互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或一方权力过度膨胀。根据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大部分中职学校制订了学校章程,形成了依法依规依章治校的治理氛围。从整体上看,我国中职学校传统治理结构参照了普通高中学校的治理要求,体现了高中阶段学校治理的基本特点,权力配置相对集中于行政权力。中职学校传统专业管理也按学校行政权力分配形成“学校——中层处室——专业”三级内部专业管理体制。中职学校这种专业管理体制有利于了贯彻学校的管理意志,提高学校专业的管理效率,让学校专业管理整体上形成一盘棋。
(二)中职学校传统专业建设的弊端
公办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管理决策基本上属于学校管理层型决策,突出校长负责下行政权力在专业建设中的影响力。民办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管理决策基本上属于董事会型决策,突出了投资者在学校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当然参与者,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则几乎未获得相应的权力配置,治理还不完善。许多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体制机制仍然具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供给思维,在处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学生等方面的有关系时,还不能根据市场运行机制,以利益为基础,寻找共赢点。主要体现为专业对产业的支撑度不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不够深入,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等。
(三)职教发展模式转变对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影响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三个转变”:即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从政府主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向产教融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的类型教育方向转变。这要求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也是学校对接行业企业的桥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成功专业建设的基本特征。树立现代专业治理理念,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机制,合理设定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权力,是激发企业参与和举办中职教育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中职学校现代专业治理理念
(一)中职学校专业治理的含义
中职学校专业是学校实施职业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按职业所需的各项专门能力为原则设立的课程集合,其培养目标是为某一职业领域提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内容,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具体包括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内容;从微观层面来讲具体一般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质量监控等要素。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一般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为依据,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区域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设置,强调专业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与岗位及职业资格的对应性,与高职院校专业的衔接性。专业建设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市场性的特征,涉及政府、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及其家长、高职院校等不同专业建设主体的利益。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GG)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指出:“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管理”与“治理”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管理主要通过管理者自上而下行使权力达成目标,具有强制性、单向性。治理更强调多元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平等、双向的协调与互动,是管理的更高组织形式。中职学校传统的专业管理强调“从上而下、一元单向”式的垂直控制,很容易忽视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中職学校专业治理是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一系列管理机制和诸多方法的总和,也是中职学校专业相关利益者围绕专业建设平等、双向地进行协调与互动的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树立专业治理的理念,通过各方集体努力提高整个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职学校专业治理主体
中职学校专业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包括了政府、学校投资者、企业行业、高职院校、社区、学生及家长、中职学校、社会大众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政府既是学校管理者,也是公办学校的投资者,政府设置的相关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也是专业建设指导者。行业和企业是区域经济建设的具体实施者,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者,是职业学校专业服务的重要对象,同时还是专业的重要举办者和建设参与者,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及建设深受它们的影响。高职院校是中职学校学生升学主要去向,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对学校专业建设也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实施的技术技能人才中高职贯通培养,已经使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相应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所在社区是学校住址所在地,学校后勤、交通、安全等深受社区的影响。社会大众是学校生源潜在来源,他们对学校的看法,会影响到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中职学校对外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存在,但是在学校内部也拥有学校专业管理者、专业建设教师团队、专业学生等专业治理主体。在众多相关利益者中,学校、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学生等往往构成了中职学校专业关键治理主体。 (三)中职学校现代专业治理理念
随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探索不断完善,只有树立正确的现代专业治理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治理的效能,激发专业治理主体的热情,才能促进中职学校专业合理布局和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实施中职学校专业治理的过程,坚持如下理念至关重要。
第一是坚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专业治理的使命。这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如果专业治理背离了这一使命,就会使中职学校治理改革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是坚持中等职业教育是共同利益的原则。这是专业多元主体共治的理念基础。共同利益的实现需要各方以包容的心态,让所有专业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都得到尊重,形成共同承担责任的机制,这也是中职学校专业治理体现跨界性、开放性、多元性要求。
第三是遵循持續共同行动原则。这是实现共同利益的重要保障。专业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从某个方面来说,共同行动也是一种共同利益。
三、中职学校基于专业治理的专业建设案例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宝安职校”),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社区、学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促进“专业管理”向“专业治理”转变,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高职引领”的专业治理格局,形成了基于“专业治理”的“2425”专业建设模式(见图1),促进了学校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紧密衔接。
(一)基于“专业治理”的“2425”专业建设模式
“2425”专业建设模式,即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服务学生个人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实施“校企一体”“中高一体”等“2”大策略,凝聚政府、中职学校、企业(行业)、高职院校等“4”方合力,搭建专业建设管理平台和专业建设支持平台等“2”个平台,着力培养模式、专业团队、教学条件、课程建设、绩效管理等“5”项要素建设,整体推进专业建设,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能力。
(二)推进“2425”专业建设模式实践探索
近年来,宝安职校在“2425”模式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1.实施“2”大策略促进专业建设筑基和超越
(1)“校企一体”策略筑牢专业产业根基
“校企一体”战略,即专业设置和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支柱和新兴产业为重点,以适度合作规模为基础,寻求战略合作企业,引校入企建设企业校区,引企入校建设教学企业,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拥有合作企业48家,与银宝山新等公司建成“企业校区”8个、与财华财务等公司建设“引企入校”项目9个,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
(2)“中高一体”策略搭建专业超越平台
“中高一体”策略,即专业设置和建设以高职为引领,以中高职“三二分段”为基础,以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衔接为重点,深化“中高一体”人才培养,促进中高职紧密衔接。自2010年试点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办学以来,学校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贯通培养,衔接办学专业达到11个。
2.构建“4”方合作机制,完善专业治理格局
牵头成立的宝安职教集团理事会由区教育局、经济促进局、科技创新局等4个政府机构、1个行业协会、12家企业、5所中职学校、7所高职院校组成,构建了政府、企业(行业)、中职、高职等“4”方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高职引领”的专业治理格局。学校还参加了教育部机械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15个行业协会。
3.搭建“2”个平台,完善专业治理结构
搭建专业建设管理平台和支持平台(见图2),完善专业治理结构,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专业建设准备体制机制基础。
(1)专业建设管理平台
根据专业大类设立5个专业部,专业部下设专业是基层管理单位,构建了由“学校—专业部—专业”组成的专业建设管理平台,履行专业设置和建设管理决策职能。
(2)专业建设支持平台
吸纳企业(行业)、高职院校、研究机构和学校教师等成立了与管理平台相对应的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专业部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3会”决策咨询组织,构建了专业建设支持平台,履行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咨询监督职能。
4.多主体共建,协同创新5项要素建设
“校企一体、中高一体”策略,持续开展专业治理行动和建设活动,以多元主体共建为动力,以培养模式为方向、教学条件(重点实训实习基地)为基础、专业团队为关键、课程建设为核心、绩效管理为保障,推进5项要素协同建设,创新各要素建设机制和模式。
(三)推进“2425”专业建设成效
1.促进了品牌专业建设
建成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5个、新增省重点专业5个、省“双精准”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1个、深圳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1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2门,市精品课程9门。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和省技术能手8名,省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各1个,市教科研专家或名师工作室4个,引进了“姜大源教育名家工作室”。
2.促进了学校产教融合
承担了教育部DMG MS校企合作项目单位、丰田“TEAM21”和“博世项目”,是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事会员单位。自2012以来,校企合作开发专利产品11项、教学标准10个、教材20余册。与雨桥动漫公司协力制作的《圣龙奇兵大冒险》在全国公映。软件与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与管理等5个专业开展“1 X”证书制度试点。
3.促进了中高职衔接办学
2010年,数控成为省首批中高职“三二分段”专业。截至目前,学校11个专业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开展中高职“三二分段”办学。数控、模具、服装等3个专业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打造“中高企”产教联合体,协同开展“中高企五年贯通培养”,并荣获深圳市教科院与南方都市报联合评选的“年度最具创新力职业院校奖”。
4.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014年,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荣获奖项165项,其中一等奖39项;形成“3 证书”高考、中高职“三二分段”、直升国外本科等多种升学通道;建成学生创业公司6个;“递阶分层定向式”中高衔接课程体系项目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深圳市宝安职业教育集团”被列入“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储备入库项目”。
“2425”模式作为一种基于专业治理的专业建设模式,以促进专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真正合作伙伴关系为切入点,根据实际选择学校、企业(行业)、高职院校、政府机构等四个利益相关者作为专业建设力量的基础。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发展阶段、影响专业建设因素等,选择重要利益相关人建立真正合作伙伴关系,以互利共赢作为合作基础,完善合作体制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行动,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进行系统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增强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