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新课标关于教学评价的理念,其中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念模糊,操作形而上学。本文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谈一下初步感受。
关键词: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理念 操作
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很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教育和影响。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讲求效果,只是一种模糊的操作,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名无实。因此有必要从理念和操作方面谈一下。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改进教师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同时,由于评价涉及到的因素十分复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人们公认的难题。就此,笔者认为,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论陈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价指标的设立要促进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不仅要让学生正确理论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重要人文素养的培育,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归根到底,这实质上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具体表现”。
2、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生养育的圣殿。语文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的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具有了积极的鉴赏态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也会陶冶了性情,涵养了心灵……
3、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态、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于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操作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而作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完全改变这种局面。但不仅仅光有理念,还要更好地实施。
为了更好地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就笔者的教学感受来说有以下几点可尝试操作。
(一)着重朗读教学
古人常说“披文入情,缘情入理”,而朗读正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入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何其芳的诗歌《秋》和梁衡的《夏感》,这个单元以自然四季为内容,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在自然中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典雅的人文修养。
这个单元的朗读更尤为重要,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注重了朗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引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二)情景中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辅助手段,如音乐、图片、表演等手段来设计某种情景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作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让学生表演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小分歧,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讨论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再比如,拿说明文这一类体裁来说,说明文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故事情节,似乎说明文就毫无情感可言。其实,有许多说明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美。如《中国石拱桥》,如果展示其中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一些图片,尤其是卢沟桥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见证的实况图片或电影,学生在这些营造出来的情景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它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背景》、《台阶》、《老王》等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让多媒体的真实再现为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关注弱势体的心灵。
(四)老师的言传身教
情态、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操、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还要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也就是说:“语文老师,你自己要先感动”,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演,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的流露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理念 操作
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很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教育和影响。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讲求效果,只是一种模糊的操作,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名无实。因此有必要从理念和操作方面谈一下。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改进教师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同时,由于评价涉及到的因素十分复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人们公认的难题。就此,笔者认为,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论陈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价指标的设立要促进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不仅要让学生正确理论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重要人文素养的培育,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归根到底,这实质上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具体表现”。
2、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生养育的圣殿。语文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的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具有了积极的鉴赏态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也会陶冶了性情,涵养了心灵……
3、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态、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于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操作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而作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完全改变这种局面。但不仅仅光有理念,还要更好地实施。
为了更好地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就笔者的教学感受来说有以下几点可尝试操作。
(一)着重朗读教学
古人常说“披文入情,缘情入理”,而朗读正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入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何其芳的诗歌《秋》和梁衡的《夏感》,这个单元以自然四季为内容,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在自然中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典雅的人文修养。
这个单元的朗读更尤为重要,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注重了朗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引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二)情景中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辅助手段,如音乐、图片、表演等手段来设计某种情景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作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让学生表演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小分歧,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讨论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再比如,拿说明文这一类体裁来说,说明文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故事情节,似乎说明文就毫无情感可言。其实,有许多说明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美。如《中国石拱桥》,如果展示其中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一些图片,尤其是卢沟桥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见证的实况图片或电影,学生在这些营造出来的情景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它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背景》、《台阶》、《老王》等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让多媒体的真实再现为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关注弱势体的心灵。
(四)老师的言传身教
情态、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操、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还要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也就是说:“语文老师,你自己要先感动”,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演,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的流露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