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我听了大量的语文公开课和随堂课,发现不少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课标的新理念,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新课程中“三维目标”的确立突显“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但是,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体现:把“对话”变成了“问答”;把“自主”变成了“自由”;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我们认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根源是在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只是贴标签式的存在。好多的课成了花架子,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能好好确立课堂教学的支点,而这个支点就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支点要找准研究对象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高度,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在教学起始阶段提出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这是避免学生盲目被牵的关键所在。”
1、教学目标要落实“三维度”
“知识与技能”合二为一,强调了双基教学血肉相关的密切关系,继承了我国重视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过程与方法”旨在落实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情感、态度、价值观”赋予了情感以实在的社会内涵,突出了情感教学的时效性。教学中要按照三维目标安排教学,并逐一实践。不要盲目地追求创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文本的对话。有的课,学生连生字还不会认读,句子还没有读通,教师就急于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想象;有的课,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不以文本为凭借,很随意地向课外拓展,任凭学生不着边际地讨论,等等。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苏教版国标教材是许多教育专家结合课标,借鉴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广泛吸纳多方面意见,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编写的。是给课堂教学提供的范文,是让师生在课堂教学的规定时间中进行语文实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范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扎实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内容虽然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可是,教材是一个无限大的窗口和平台。透过这个窗口拓展视野,借助这个平台,收获更多。使用教材,首先,要先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然后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认真分析,本节课应如何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确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全面而又恰当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千万不能就教材讲教材,更不能游离教材之外。笔者前一段时间参加一次青优课的评课,一位老师在教学宋词《清平乐 村居》时,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刚读了两遍,就问:“读了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长满豆子的地里锄草。”生读:“大儿锄豆溪东”,然后就拓展开了。“看到了这情景,你想到用一首什么诗送给他?”生齐声背诵《锄禾》,接着就展开想象“大儿子在长满豆子的地里锄草是什么情景?”……整个课堂看似热闹很多,教的学的都不亦乐乎。可是,细细想来,古诗词教学,首先应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感悟品味古诗词的表达的情感,达到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匆匆两遍,怎么可能读出诗中要表达的境界呢?
3、教学目标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适当时还应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许多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教学时往往把学生的认知起点视为零,对学生已经熟悉或经过独立思考即能获得的知识注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重复教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了许多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严重地滞碍了学生应有的发展。甚至有的老师,为应付听课,上重课,把已学过的内容当做新学内容重学一遍。这种事倍功半的错误做法是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极其相悖的,应该及时予以摈弃。
二、支点应确立在教学环节的细微处
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那就是支点的确立应在教学环节的细微处。可操作性,就是目标不泛化,不大而无当。有些老师把“目标”和“目的”混淆起来,所以才会出现把目标泛化的情况。殊不知,目的是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长期的要求,而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是可观察、可明确地说、可测量、可评价的。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便于操作的。像以下表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大而无当的:
①把学生培养成良好的公民;
②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以下描述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恰当的:
①读准文中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②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能用“有的……有的……还有……”造句。
④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⑤学会像文中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这样细小的支点便于教者施教,更利于学生在短时间里完成学习目标。
三、支点要能撬起学生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评价一堂课,是看教师讲的功夫如何,所以目标是以教定位。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应从学的角度而不能从教的角度来表述。不能说“教给学生……”,而应该说“学生能够……”。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取胜”一段,曾听过一位老师安排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林冲和洪教头打斗时的句子加以品读,从而体味出林冲和洪教头各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征。而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或帮助归纳出人物的特征。这位老师在这里重视训练学生品读感悟的能力,把发现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从思想上真正的转变了,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给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
四、支点要定位到让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以为这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育的宗旨。课堂教学目标要落实过程和方法非常重要。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转变学生以往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绝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放任自流。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思维的空间;
2.必须要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各负其责;
3.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各抒己见;
4.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讲究实效;
5.必须有教师的亲临参与,适时指导。
当然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对于许多单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感悟到的知识,教师还必须予以讲解。当然这里所说的讲解,是一种引导,区别于强制的和无目的的灌输。教师要把握讲解的时机,应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时候讲,要在学生感悟不出或是感悟肤浅的时候讲。
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时除了要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外,还要考虑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服务。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大地全面铺开,但是,我们必须冷静面对。只有脚踏实地,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之魂,为课堂教学定好支点,让课堂教学的架子不仅漂亮而且更加牢靠,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才能使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一、支点要找准研究对象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高度,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在教学起始阶段提出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这是避免学生盲目被牵的关键所在。”
1、教学目标要落实“三维度”
“知识与技能”合二为一,强调了双基教学血肉相关的密切关系,继承了我国重视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过程与方法”旨在落实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情感、态度、价值观”赋予了情感以实在的社会内涵,突出了情感教学的时效性。教学中要按照三维目标安排教学,并逐一实践。不要盲目地追求创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文本的对话。有的课,学生连生字还不会认读,句子还没有读通,教师就急于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想象;有的课,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不以文本为凭借,很随意地向课外拓展,任凭学生不着边际地讨论,等等。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苏教版国标教材是许多教育专家结合课标,借鉴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广泛吸纳多方面意见,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编写的。是给课堂教学提供的范文,是让师生在课堂教学的规定时间中进行语文实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范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扎实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内容虽然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可是,教材是一个无限大的窗口和平台。透过这个窗口拓展视野,借助这个平台,收获更多。使用教材,首先,要先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然后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认真分析,本节课应如何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确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全面而又恰当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千万不能就教材讲教材,更不能游离教材之外。笔者前一段时间参加一次青优课的评课,一位老师在教学宋词《清平乐 村居》时,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刚读了两遍,就问:“读了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长满豆子的地里锄草。”生读:“大儿锄豆溪东”,然后就拓展开了。“看到了这情景,你想到用一首什么诗送给他?”生齐声背诵《锄禾》,接着就展开想象“大儿子在长满豆子的地里锄草是什么情景?”……整个课堂看似热闹很多,教的学的都不亦乐乎。可是,细细想来,古诗词教学,首先应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感悟品味古诗词的表达的情感,达到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匆匆两遍,怎么可能读出诗中要表达的境界呢?
3、教学目标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适当时还应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许多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教学时往往把学生的认知起点视为零,对学生已经熟悉或经过独立思考即能获得的知识注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重复教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了许多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严重地滞碍了学生应有的发展。甚至有的老师,为应付听课,上重课,把已学过的内容当做新学内容重学一遍。这种事倍功半的错误做法是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极其相悖的,应该及时予以摈弃。
二、支点应确立在教学环节的细微处
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那就是支点的确立应在教学环节的细微处。可操作性,就是目标不泛化,不大而无当。有些老师把“目标”和“目的”混淆起来,所以才会出现把目标泛化的情况。殊不知,目的是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长期的要求,而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是可观察、可明确地说、可测量、可评价的。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便于操作的。像以下表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大而无当的:
①把学生培养成良好的公民;
②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以下描述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恰当的:
①读准文中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②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能用“有的……有的……还有……”造句。
④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⑤学会像文中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这样细小的支点便于教者施教,更利于学生在短时间里完成学习目标。
三、支点要能撬起学生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评价一堂课,是看教师讲的功夫如何,所以目标是以教定位。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应从学的角度而不能从教的角度来表述。不能说“教给学生……”,而应该说“学生能够……”。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取胜”一段,曾听过一位老师安排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林冲和洪教头打斗时的句子加以品读,从而体味出林冲和洪教头各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征。而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或帮助归纳出人物的特征。这位老师在这里重视训练学生品读感悟的能力,把发现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从思想上真正的转变了,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给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
四、支点要定位到让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以为这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育的宗旨。课堂教学目标要落实过程和方法非常重要。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转变学生以往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绝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放任自流。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思维的空间;
2.必须要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各负其责;
3.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各抒己见;
4.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讲究实效;
5.必须有教师的亲临参与,适时指导。
当然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对于许多单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感悟到的知识,教师还必须予以讲解。当然这里所说的讲解,是一种引导,区别于强制的和无目的的灌输。教师要把握讲解的时机,应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时候讲,要在学生感悟不出或是感悟肤浅的时候讲。
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时除了要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外,还要考虑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服务。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大地全面铺开,但是,我们必须冷静面对。只有脚踏实地,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之魂,为课堂教学定好支点,让课堂教学的架子不仅漂亮而且更加牢靠,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才能使课程改革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