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读 体会职业幸福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36425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白炽化的时代。竞争的压力和生存的艰难,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为此,全社会的期盼都压在教师身上,可以说教师的肩上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一头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苛刻的期盼, 过重的任务,泰山似的责任,都沉甸甸地压在教师心上,让很多老师在工作中失去了一份心灵上的自由、情感上的舒畅与行动上的机智,而增添了一份内心的焦虑、情感的压抑和职业的倦怠。作为深爱这一职业的教育者,我深感困惑。怎样才能寻找和体验教师这一职业的幸福呢?
  寒假重读《论语》、《庄子》,读于丹对两书的体会,我豁然开朗,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庖丁解牛”,体会教师职业的认知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高效的。
  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中国古代的 “庄子化蝶”,都在告诉我们: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惟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的确很难,但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努力成为庄子《养生主》里面“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我们权且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庖丁手中的那头牛,今天,我们能真正解的开吗?
  如果我们人人能成为这样一个庖丁,如果我们的灵魂上也有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如果我们把迷失在大千世界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如果我们能够看到那些骨骼的缝隙,最终能够准确地解清它,那么,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庖丁”式的老师,能够认清自己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课改新路子,掌握教育规律,进而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
  
  二、“依于仁、游于艺”,体会教师职业的动态感
  
  苏东坡和佛印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事物情景,但是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解读。
  有一天,两人结伴出游,走到一个木匠铺,看见木匠在做家具。木匠拿出一个墨盒,“啪”一弾墨线。
  佛印见了,马上就拿起这个墨盒来,做了一首诗: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
  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
  这诗是拿墨盒作比喻 。这就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要有底线,不能超越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这就是“依与仁” 。
  苏东坡也做了一首诗: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于腹。
  有时将来马上弾,尽出天下无声曲 。
  这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琴就是人心中感性的欢欣 。这就是“游于艺” 。
  “依与仁”,指一个人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就像墨盒弾出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可以自由演奏内心的音乐 。
  苏东坡说得多好啊,人快乐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个人的心态,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工作中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正是佛印所说的“依于仁”,我们要受它的制约,由此使人不得开心颜。可是在受“依于仁”的制约下,我们才会享受到“游于艺”。人好比陀螺,只有在外因的作用下,才能不停地旋转,旋转就是它的价值。它一旦静下来,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教师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然后才是教师,所以也有惰性。正是那些看似无情的“依于仁”,鞭策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在此过程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丰富 、智力的成长,还有情感的浸润、意志的砥砺、人格的完美、心灵的圆满,进而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幸福。这是何等的幸事啊!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职业,是它灵动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它使我们寻求到了立足社会的支点。
  
  三、“外化而内不化”,体会教师职业的时代感
  
  《知北游》篇中说:“仲尼曰,古人之外化而内不化,今人之内化而外不化”。
  “外化而内不化”,字面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我们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每天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新规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新的尺度、新的坐标。我们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还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呢?我认为面对外在的世界,我们应该努力做到通达和顺应,而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思潮也冲击到了教育领域,我们不能因一己私利而迷失自我,应当洁身自好无私奉献,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成为我们的人生写照。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与不同的人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安身立命。有一个故事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有一个使者考察天堂和地狱。他下到地狱的时候发现,被罚到这里来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都像饿死鬼一样,非常痛苦。地狱里不给他们吃的吗?不,有吃的,问题是给他们的勺子太难用了。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把一米长的勺子,尽管勺子里面装满了食物,但怎么也放不到自己的嘴里。所以,地狱里的人越想吃到东西,内心就越受煎熬,所以人人形容枯槁。
  这个使者又来到了天堂。他看到天堂里每一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他觉得天堂的日子真是好啊。但是他看到一个现象,大吃一惊,天堂里的人吃的食物跟地狱没有差别,每个人手中拿的也是一米长的勺子。
  为什么天堂里的人能够那么和美欢畅呢?只有一个奥秘,天堂里的人用长把勺子互相喂食物,而地狱里的人是用长勺子往自己嘴里喂。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真相,我们手中可能都拿着一个一米长的大勺子,这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同时社会又无形中给我们制定了生存法则。当你用长勺子给他人喂食的时候,你内心真正希望的东西才会得以实现,大家才会其乐融融,如果只给自己喂食,就会在追求个人私欲中迷失自己,迷失方向,失去尊严,失去自由,最终走进地狱。我们老师虽不能餐风饮露地活着,但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对社会上的其它环境来说它是美好的天堂,在相互喂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们净化了心灵,保持了操守,在当今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和庆幸的啊!
  
  四、“君子不器”,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君子不器”。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中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他们早来晚走对自己工作尽心尽力,有的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但他们只是“器”,只把自己定位在教书匠这个层次上,为工作而工作,为薪水而工作,为良心而工作,从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如果把我们的职业与这些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器”,不再是一个为养家糊口的教书匠,而是一个谛造民族未来的工程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会在不同的岗位成为中流砥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我们内心就会溢满成为“君子”的幸福感。
  西方一个宗教改革家年青时的一个小故事,对孔子的“君子不器”也作了很好的印证。
  一天,烈日炎炎下,一个巨大的工地上,所有的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
  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
  他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 。
  他又去问第三个人 。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神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
  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却是三个层次:
  第一种人的态度称为悲观主义态度。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种人的态度称之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和职称,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是他没有更高的追求。
  而第三种人的态度称为理想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 ,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此时,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而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的笼罩,也成就了这样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现在做起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现在,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给我们的职业插上理想的翅膀,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诵读传承千年的古文,静享教师职业的幸福,它早已融入我们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如果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缔造方式和专业方式,具备了自己的个性化内涵,就不会浪费时间去处理内心的挣扎,不会浪费精力去对待情绪的起伏,不会浪费心力在生活中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走上讲台的微笑,叩启童心的谈话,教改中的特立独行……教师职业的幸福是这样的简单,爱教育,爱学生,胸怀梦想,潜心执教,职业幸福就会如影随形。
  一种眼界,看一个世界;一种选择,过一种生活;一种心境,读一段人生。
其他文献
作文评价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很大,丝毫不逊于写作的本身。评价的分数和语言是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是能否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关键,可以说它就是学生写作的催化剂。但传统的作文评价都是由教师主宰,评价过于笼统,语言霸道尖刻;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法单一,忽视评价方式的多样;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忽视了改进和激励的功能。这一切,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
期刊
体育游戏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作为“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最重要内容和实现手段之一,能有效地促使体育教学向快乐性、娱乐性的方向发展,有效地达到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精神饱满,体能增强,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意志的目的。体育教师应本着快乐体育教学新理念,认识体育游戏教学的重要性,以游戏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促
期刊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与探索,基础教育教学,每时每刻也在不断地深化。尤其对古诗的朗读,也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套用。谈起古诗,首先肯定,它语言精炼,意境清新,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富有音乐之美。而小学生读古诗,目的不在于理解诗句的意思深浅,仍须经过分析,揣摩,抓住中心思想,根据内容,确定朗读基调;然则再正确运用朗读技巧,使其内容和表达形式起到和谐统一的作用,利用反复吟诵,发挥其想象,来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期刊
摘 要:探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是培养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以探究实践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知识为桥梁,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个性感悟而不单是获得标准答案。教师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  关键词:探
期刊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校园。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寻求数、形、空间和关系等数学对象应用意识的增强,寻求感知、观察、归纳、抽象、求解、演绎、证明等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用多媒体来辅助数学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充分的体现出在数学中数形结合的原理,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
期刊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备好课,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练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
期刊
作文往往是老师认为难教,学生感到难写的头痛事。传统的作文教学就介乎于教师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去写或给予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套着去写,这样写出的作文出于一个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 “自主作文”是不受时间,地点,体裁等方面限制的,让学生放开胆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更独立、更自主的完成作文。这样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作文质量,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丰富深刻的情感,大胆创新
期刊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教与学的桥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解决解决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化学试题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 生活实际 学习兴趣 化学试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
期刊
近两年来,我听了大量的语文公开课和随堂课,发现不少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课标的新理念,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新课程中“三维目标”的确立突显“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但是,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体
期刊
这几年高考历史题的命题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如2005年高考文综选择题中“公行”、2006年高考文综选择题中“片面最惠国待遇”两题,都是从基本概念入手,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二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热点接轨,从现实材料入手,考查学生用史实分析材料的能力;三是“呈现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从设问上看,采用的方式以一题多问居多,以某一知识点为情境的深化”。总之,历史的高考“体现了历史思维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