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无论是民生、收入分配,还是国、民财富分配,都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影响经济大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绝非盛世危言。我们应该认识到,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举棋不定,更无法以任何理由逃避一次攸关中国经济未来的制度选择的深思与决断。
追溯调结构与保民生的关系的历史,英国的怪现象是一大历史教训。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在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期,其GDP占到了世界的30%以上。然而,由于盲目的工业扩展,不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保护,即使是在英国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英国人民的生活满意指数相比较以前仍然是下降的。
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人民生活的满意度仅仅取决于收入水平吗?英国的故事告诉我们,显然不是的。收入水平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却是:法制的健全、社会的公平正义、环境的优美宜居。诚然,GDP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没有强大的GDP,也无法造就美好的环境。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忽视产业结构,蔑视环境污染,盲目追求GDP,只能是本末倒置。
反观现实瑞士的产业和民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2013年瑞士被评为世界最宜居国家,连续3年蝉联人类发展指数前十。瑞士是一个建在山沟里的国家,资源匮乏。然而瑞士却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创造出显赫的成绩,无疑与瑞士的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巨大的关系。
在瑞士,人们信奉地是教育和环境高于一切。据统计,瑞士的教育和环境保护支出占到了GDP的10%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相较中国,其教育和环境保护支出只占到了GDP的5%还不到。仅为4.08%。
发达的教育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公民,优美的环境又吸引了世界各地跨国资本的流入,发达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市场政策,这些都为瑞士摆脱传统低端的一二产业,发展高端第三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高端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倒过来反哺瑞士的教育和环境。
由以上两个案例不难看出,GDP的增长虽然是一个国家富强发达和人民幸福的基础,但绝不是全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以人和环境为中心的经济才是根本。只有调结构,才能保民生。
调结构和保民生的办法主要通过改革汇率制度、扩大内部需求、实现产业升级三大途径实现。
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实行的是日本初期、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无疑对引进外资,完善国内工业结构,加快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起到了重大作用。而这种模式的能够得以实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严格的汇率管制。
然而,当经济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改为由第二产业主导转为第三产业主导时,这种汇率制度无疑会对转型造成巨大的阻碍。
首先,这种严格管制的汇率制度会造成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汇率的不正确,导致出口企业出口获得的资金无法被进口企业用来购买国外产品(进口企业如果用现行汇率购买外国产品,价格无疑是不划算的)。这一方面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大量闲置,未能将外汇储备用来购来外国产品,增加国内财富;另一方面,出口企业用外汇换取的人民币大量流入市场。这一进一出,造成了国内财富的大量流失。货币的存量显然大于货物的存量,势必导致通货膨胀。
其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我国要想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的成功转身,就必须把由投资驱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由消费驱导的发展模式。而通货膨胀造成的消费低靡,无疑是不利于我们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而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增加教育经费、去教育产业化、发展创新型人才教育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靠人来实现的。然而,我国现在的教育产业化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首先,教育产业化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哪里有产业,哪里就有分配不均,这个是经济学颠扑不破的真理。教育产业化导致大量教育资源向经济发达的地方倾斜,造成全国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而全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势必导致国民素质的不均衡和国民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再者,教育产业化会导致教育功利化。功利化导致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就业率,而忽视了教育最基本的东西——对人的培养。学校生产出来的孩子大都是一些缺乏创造力,个人素质低下,只懂得做题的做题机器。我们学校输送出的是这样的人才,又怎能把我国打造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呢?因此,要实现教育制度的改革升级,就是要实现教育的去产业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根本就是增加教育经费。
引导外资流入、提高准入门槛、发展新兴产业。外资曾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重要。但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今天,我们不再应该毫无选择地引进外资,而是应该提高准入门槛,对于那些我国已经具备的产业,会对环境造成重大伤害的产业,我们应该阻止外资的进入。
我国政府应该将引入外资的政绩考察标准由数量改为质量。我们应该积极引入新兴产业的外资,诸如电动汽车、新材料、互联网技术等,从而达到学习其技术,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保护环境的目的。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极其复杂的形势,经济向好趋势虽然没有改变,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
从财政支出来看,支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了居民消费需求。
从税收政策来看,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推进了资源税改革,完善了消费税制度,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引导了居民消费。
为鼓励科技创新,中央财政在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基金等,这些政策推进了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财政政策还将更加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只有适时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才不会也不应该与民生相对立起来。今天,我们不仅要稳增长,保持经济不下行。更应该借此机会,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毕竟,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了确保人民的利益。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追溯调结构与保民生的关系的历史,英国的怪现象是一大历史教训。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在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期,其GDP占到了世界的30%以上。然而,由于盲目的工业扩展,不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保护,即使是在英国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英国人民的生活满意指数相比较以前仍然是下降的。
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人民生活的满意度仅仅取决于收入水平吗?英国的故事告诉我们,显然不是的。收入水平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却是:法制的健全、社会的公平正义、环境的优美宜居。诚然,GDP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没有强大的GDP,也无法造就美好的环境。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忽视产业结构,蔑视环境污染,盲目追求GDP,只能是本末倒置。
反观现实瑞士的产业和民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2013年瑞士被评为世界最宜居国家,连续3年蝉联人类发展指数前十。瑞士是一个建在山沟里的国家,资源匮乏。然而瑞士却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创造出显赫的成绩,无疑与瑞士的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巨大的关系。
在瑞士,人们信奉地是教育和环境高于一切。据统计,瑞士的教育和环境保护支出占到了GDP的10%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相较中国,其教育和环境保护支出只占到了GDP的5%还不到。仅为4.08%。
发达的教育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公民,优美的环境又吸引了世界各地跨国资本的流入,发达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市场政策,这些都为瑞士摆脱传统低端的一二产业,发展高端第三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高端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倒过来反哺瑞士的教育和环境。
由以上两个案例不难看出,GDP的增长虽然是一个国家富强发达和人民幸福的基础,但绝不是全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以人和环境为中心的经济才是根本。只有调结构,才能保民生。
调结构和保民生的办法主要通过改革汇率制度、扩大内部需求、实现产业升级三大途径实现。
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实行的是日本初期、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无疑对引进外资,完善国内工业结构,加快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起到了重大作用。而这种模式的能够得以实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严格的汇率管制。
然而,当经济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改为由第二产业主导转为第三产业主导时,这种汇率制度无疑会对转型造成巨大的阻碍。
首先,这种严格管制的汇率制度会造成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汇率的不正确,导致出口企业出口获得的资金无法被进口企业用来购买国外产品(进口企业如果用现行汇率购买外国产品,价格无疑是不划算的)。这一方面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大量闲置,未能将外汇储备用来购来外国产品,增加国内财富;另一方面,出口企业用外汇换取的人民币大量流入市场。这一进一出,造成了国内财富的大量流失。货币的存量显然大于货物的存量,势必导致通货膨胀。
其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我国要想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的成功转身,就必须把由投资驱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由消费驱导的发展模式。而通货膨胀造成的消费低靡,无疑是不利于我们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而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增加教育经费、去教育产业化、发展创新型人才教育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靠人来实现的。然而,我国现在的教育产业化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首先,教育产业化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哪里有产业,哪里就有分配不均,这个是经济学颠扑不破的真理。教育产业化导致大量教育资源向经济发达的地方倾斜,造成全国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而全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势必导致国民素质的不均衡和国民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再者,教育产业化会导致教育功利化。功利化导致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就业率,而忽视了教育最基本的东西——对人的培养。学校生产出来的孩子大都是一些缺乏创造力,个人素质低下,只懂得做题的做题机器。我们学校输送出的是这样的人才,又怎能把我国打造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呢?因此,要实现教育制度的改革升级,就是要实现教育的去产业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根本就是增加教育经费。
引导外资流入、提高准入门槛、发展新兴产业。外资曾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重要。但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今天,我们不再应该毫无选择地引进外资,而是应该提高准入门槛,对于那些我国已经具备的产业,会对环境造成重大伤害的产业,我们应该阻止外资的进入。
我国政府应该将引入外资的政绩考察标准由数量改为质量。我们应该积极引入新兴产业的外资,诸如电动汽车、新材料、互联网技术等,从而达到学习其技术,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保护环境的目的。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极其复杂的形势,经济向好趋势虽然没有改变,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
从财政支出来看,支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了居民消费需求。
从税收政策来看,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推进了资源税改革,完善了消费税制度,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引导了居民消费。
为鼓励科技创新,中央财政在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基金等,这些政策推进了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财政政策还将更加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只有适时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才不会也不应该与民生相对立起来。今天,我们不仅要稳增长,保持经济不下行。更应该借此机会,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毕竟,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了确保人民的利益。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