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于未来二十年后人工作智能可能达到的程度进行预测。并且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给人们择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简单预测。
关键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1 前言
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它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像《折叠北京》里面描述的那样,大规模取代人力劳动,造成从业人员下岗。它在未来会不会像电影《终结者》里描述的那样,毁灭人类?
2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2.1 人工智能的诞生
1956年,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人们首次决定将像人类那样思考的机器称为“人工智能”。
在这个时期,唱主角的算法是“推理”和“搜索”。推理和搜索算法其实就是做情形区分。到了某个节点做是或否选择判断。但我们只要冷静的思考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人工智能,只能解决单一问题。就像求解迷宫问题,这对计算机来讲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只需要在既定规则中进行运算就可以了,然而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使是三岁小孩能处理的问题,计算机也会显得毫无办法。因为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而综合的问题。
2.2 人工智能的进化
第一次人工智能进化依靠“知识”的支撑。例如,如果想用它取代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工作者。就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输入到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可以根据输入的信息做判断,从而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病情和法律解释等现实问题。
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其实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利用计算机替代医生做诊断。病人说感觉肚子痛,这对计算机来说就显得太难了。因为肚子怎么痛,位置在哪里,这些问题都要做出明确的定义。这样的话,计算机必须提前被输入许多一般性知识。而常识性的知识太多了,要输入的信息会成指数级增长,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而运算时间也会成指数级增长。这件事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面对这种局面,有一项技术得到了稳步发展,它就是“机器学习”。互联网的发展同时发展了海量共享数据,伴随着一些文字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的诞生,计算机自主学习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但是,计算机的学习,从本质上讲,还是区别于人类学习的,所以我们称它为机器学习。机器学习依然存在局限性,比如,分辨一个动物是马还是牛,对于人类来说几乎是不用思考的事情,但对于计算机来讲,可能就是一件运算量很大的工作,因为计算机需要事先获得许多动物的特征量,而计算机本身,仍然自己无法选取特征量。
2012年,新式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诞生。深度学习以数据为基础,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特征量,它不需要由人来设定特征量。“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50年来的重大突破。而到了2016年的alphago,它的模型由监督学习、深度学习和增强学习3个部分组成。
3 人工智能未來的发展预测
3.1 奇点论
2014年底,著名学者霍金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我们开发出了完全的人工智能,那么也许它将意味着人类的终结。人工智能发明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同时,它也有可能是我们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里程碑。”
这类说法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奇点论”。所谓奇点,指的是人工智能能够自动的制造出超越自身能力的新人工智能的那个时间点。不如自己的东西,生产复制的再多,也无法超越自己的能力。但如果一但能够制造出哪怕是超出自己一点点的东西,那么人工智能就会不断进化。这样无限反复,不经意间就会产生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智能。
3.2 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吗?
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都是不对的。从意愿角度上讲,现在人工智能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工智能恰恰是没有内驱力的。如果说,人工智能要取代人类主宰地球,那么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要这么做?人会有感情、有欲望、有冲动,但人工智能没有。人的情绪、欲望和其他许多本能是刻在基因里通过代代遗传的,包含了无数信息,这些是人工智能没有的。
如果说,未来为了人和机器交互更顺畅,人工智能可能会被赋予人的价值观,但这个也是由人类赋予的。人工智能可能会越来越接近于人类,只要它被正确的利用和培养,它同样也会具有和谐共赢的价值观,并不会以毁灭人类为目标。
3.3 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吗?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抢走人们“饭碗”的争论,也是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发达,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工作由机器人取代人来完成了。照此下去,未来人类的工作岗位是不是会越来越少?
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在这个时期,需要人来完成的,比较重要的工作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需要站在大局层面、样本数量非常少且需要做出艰难判断的业务”。比如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他们只能运用所谓的“经验”,即将之前在不同状况下的判断进行“转移借用”,或者通过向历史学习来的寻求解决之道,做出“综合判断”。
另一类是,“与人相关联的事情还是由人来做比较合适”。有些工作为因为这个理由而保留下来。例如,医生、服务员、营业员等。这些由人提供服务比较舒心的工作也会被保留。毕竟可能让人来说服病人采取某个治疗方案可能更容易接受。人终究还是需要人来陪伴的。
从长期看,一部分工作最终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要么学习如何做出那些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大局性判断,要么索性专心于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样去培养自己应该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人工智能:“热闹”背后的“门道”[J].科技导报,2016,(7):14-19.
[2]松尾丰.人工智能狂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埃哲森.人工智能[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
关键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1 前言
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它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像《折叠北京》里面描述的那样,大规模取代人力劳动,造成从业人员下岗。它在未来会不会像电影《终结者》里描述的那样,毁灭人类?
2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2.1 人工智能的诞生
1956年,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人们首次决定将像人类那样思考的机器称为“人工智能”。
在这个时期,唱主角的算法是“推理”和“搜索”。推理和搜索算法其实就是做情形区分。到了某个节点做是或否选择判断。但我们只要冷静的思考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人工智能,只能解决单一问题。就像求解迷宫问题,这对计算机来讲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只需要在既定规则中进行运算就可以了,然而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使是三岁小孩能处理的问题,计算机也会显得毫无办法。因为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而综合的问题。
2.2 人工智能的进化
第一次人工智能进化依靠“知识”的支撑。例如,如果想用它取代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工作者。就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输入到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可以根据输入的信息做判断,从而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病情和法律解释等现实问题。
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其实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利用计算机替代医生做诊断。病人说感觉肚子痛,这对计算机来说就显得太难了。因为肚子怎么痛,位置在哪里,这些问题都要做出明确的定义。这样的话,计算机必须提前被输入许多一般性知识。而常识性的知识太多了,要输入的信息会成指数级增长,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而运算时间也会成指数级增长。这件事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面对这种局面,有一项技术得到了稳步发展,它就是“机器学习”。互联网的发展同时发展了海量共享数据,伴随着一些文字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的诞生,计算机自主学习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但是,计算机的学习,从本质上讲,还是区别于人类学习的,所以我们称它为机器学习。机器学习依然存在局限性,比如,分辨一个动物是马还是牛,对于人类来说几乎是不用思考的事情,但对于计算机来讲,可能就是一件运算量很大的工作,因为计算机需要事先获得许多动物的特征量,而计算机本身,仍然自己无法选取特征量。
2012年,新式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诞生。深度学习以数据为基础,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特征量,它不需要由人来设定特征量。“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50年来的重大突破。而到了2016年的alphago,它的模型由监督学习、深度学习和增强学习3个部分组成。
3 人工智能未來的发展预测
3.1 奇点论
2014年底,著名学者霍金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我们开发出了完全的人工智能,那么也许它将意味着人类的终结。人工智能发明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同时,它也有可能是我们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里程碑。”
这类说法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奇点论”。所谓奇点,指的是人工智能能够自动的制造出超越自身能力的新人工智能的那个时间点。不如自己的东西,生产复制的再多,也无法超越自己的能力。但如果一但能够制造出哪怕是超出自己一点点的东西,那么人工智能就会不断进化。这样无限反复,不经意间就会产生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智能。
3.2 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吗?
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都是不对的。从意愿角度上讲,现在人工智能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工智能恰恰是没有内驱力的。如果说,人工智能要取代人类主宰地球,那么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要这么做?人会有感情、有欲望、有冲动,但人工智能没有。人的情绪、欲望和其他许多本能是刻在基因里通过代代遗传的,包含了无数信息,这些是人工智能没有的。
如果说,未来为了人和机器交互更顺畅,人工智能可能会被赋予人的价值观,但这个也是由人类赋予的。人工智能可能会越来越接近于人类,只要它被正确的利用和培养,它同样也会具有和谐共赢的价值观,并不会以毁灭人类为目标。
3.3 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吗?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抢走人们“饭碗”的争论,也是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发达,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工作由机器人取代人来完成了。照此下去,未来人类的工作岗位是不是会越来越少?
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在这个时期,需要人来完成的,比较重要的工作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需要站在大局层面、样本数量非常少且需要做出艰难判断的业务”。比如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他们只能运用所谓的“经验”,即将之前在不同状况下的判断进行“转移借用”,或者通过向历史学习来的寻求解决之道,做出“综合判断”。
另一类是,“与人相关联的事情还是由人来做比较合适”。有些工作为因为这个理由而保留下来。例如,医生、服务员、营业员等。这些由人提供服务比较舒心的工作也会被保留。毕竟可能让人来说服病人采取某个治疗方案可能更容易接受。人终究还是需要人来陪伴的。
从长期看,一部分工作最终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要么学习如何做出那些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大局性判断,要么索性专心于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样去培养自己应该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人工智能:“热闹”背后的“门道”[J].科技导报,2016,(7):14-19.
[2]松尾丰.人工智能狂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埃哲森.人工智能[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