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相信这两句话是很多父母的养儿信条。然而科学家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免费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和互动中。
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在塑造孩子未来的模样
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是儿童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她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指出,孩子的智商和家长使用的词汇量有着密切关系。
人工耳蜗可记录患儿每天听到的所有语言,萨斯金德教授对大量耳蜗记录分析后发现,处于不同家庭中的孩子所接受的词汇量有巨大差异。1~3岁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语句:脑力劳动者家庭487句,工人家庭301句,接受救济家庭178句;3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脑力劳动者家庭4500万个,接受福利救济家庭1300万个,低收入家庭孩子所掌握的词汇量只有高知家庭孩子的1/2。
萨斯金德教授还发现,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以及使用词汇量的多少,不仅影响孩子的读写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更会影响他们的抗压能力、忍耐能力甚至道德品质。在孩子每天所使用词汇和行为表现中,有86%~98%与父母曾经使用的言语一致——也就是说,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在一点一滴地塑造孩子未来的模样。
父母大量使用祈使句,易让孩子陷入“感知黑洞”
婴儿从出生开始,每秒钟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去感知世界,因此孩子的感知力比大人敏感很多。婴儿眼中的红色,可能会有十种以上色差,如果大人只贴上“红色”标签,而不能用“深红”“朱红”“桃红”等词语对色彩解释,就会在无意中降低孩子对色彩的感知力。如果父母的语言过度贫乏,孩子甚至会进入场景单一的黑白世界中。而学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锻炼场景的感知能力,过于单一的场景会让孩子在智商和情商等多方面陷入低维度的陷阱——“感知黑洞”。
假设父母每天大量使用“吃饭”“睡觉”“一边去”“快写作业”等祈使短句,孩子脑海里的世界必然是简单粗暴的,因为这些短句强硬而冰冷,孩子感觉不到温情。如果孩子每天被祈使句围绕,意味着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由绝对权力主宰的世界——不管权力发自哪一方,都彰顯着绝对的不可抗性。比如当孩子大喊:“我要买奥特曼玩具!”此时他就是手握权力的信息发布者,接受命令的父母就必须服从。
绝对权力的世界是一个单维度世界,如果孩子生活的场景过度单一,感知能力就会逐渐降低,认知不断坍缩,便不能与同龄人共情,无法参与社会协作,生活边界会被“感知黑洞”不断吞噬。所以,在祈使句世界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会比较孤僻,行为会比较任性。
父母使用的语言越细致,孩子对世界的印象就会越丰富、越饱满
父母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孩子对世界最初的印象,语言的颗粒度越细致,孩子对世界的印象就会越丰富、越饱满;父母的语言越贫瘠,孩子的世界就会越单调干瘪,甚至失色。
只有当父母不再用已知的标签去概括世界时,才会激活孩子用丰富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去观察和思考;也只有让孩子感受更多的语言、语态、语气,孩子头脑中才能储存更多的场景,让世界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呈现出来。
只有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彩、健康、和谐的,孩子心中的社会才是充满善意与合作的。在面对困难和严峻挑战时,孩子才能感受到黑白世界之外的广阔世界,找到非黑即白之外的“第三选择”。所以,良好的语言,正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编辑:陈彤】
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在塑造孩子未来的模样
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是儿童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她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指出,孩子的智商和家长使用的词汇量有着密切关系。
人工耳蜗可记录患儿每天听到的所有语言,萨斯金德教授对大量耳蜗记录分析后发现,处于不同家庭中的孩子所接受的词汇量有巨大差异。1~3岁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语句:脑力劳动者家庭487句,工人家庭301句,接受救济家庭178句;3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脑力劳动者家庭4500万个,接受福利救济家庭1300万个,低收入家庭孩子所掌握的词汇量只有高知家庭孩子的1/2。
萨斯金德教授还发现,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以及使用词汇量的多少,不仅影响孩子的读写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更会影响他们的抗压能力、忍耐能力甚至道德品质。在孩子每天所使用词汇和行为表现中,有86%~98%与父母曾经使用的言语一致——也就是说,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在一点一滴地塑造孩子未来的模样。
父母大量使用祈使句,易让孩子陷入“感知黑洞”
婴儿从出生开始,每秒钟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去感知世界,因此孩子的感知力比大人敏感很多。婴儿眼中的红色,可能会有十种以上色差,如果大人只贴上“红色”标签,而不能用“深红”“朱红”“桃红”等词语对色彩解释,就会在无意中降低孩子对色彩的感知力。如果父母的语言过度贫乏,孩子甚至会进入场景单一的黑白世界中。而学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锻炼场景的感知能力,过于单一的场景会让孩子在智商和情商等多方面陷入低维度的陷阱——“感知黑洞”。
假设父母每天大量使用“吃饭”“睡觉”“一边去”“快写作业”等祈使短句,孩子脑海里的世界必然是简单粗暴的,因为这些短句强硬而冰冷,孩子感觉不到温情。如果孩子每天被祈使句围绕,意味着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由绝对权力主宰的世界——不管权力发自哪一方,都彰顯着绝对的不可抗性。比如当孩子大喊:“我要买奥特曼玩具!”此时他就是手握权力的信息发布者,接受命令的父母就必须服从。
绝对权力的世界是一个单维度世界,如果孩子生活的场景过度单一,感知能力就会逐渐降低,认知不断坍缩,便不能与同龄人共情,无法参与社会协作,生活边界会被“感知黑洞”不断吞噬。所以,在祈使句世界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会比较孤僻,行为会比较任性。
父母使用的语言越细致,孩子对世界的印象就会越丰富、越饱满
父母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孩子对世界最初的印象,语言的颗粒度越细致,孩子对世界的印象就会越丰富、越饱满;父母的语言越贫瘠,孩子的世界就会越单调干瘪,甚至失色。
只有当父母不再用已知的标签去概括世界时,才会激活孩子用丰富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去观察和思考;也只有让孩子感受更多的语言、语态、语气,孩子头脑中才能储存更多的场景,让世界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呈现出来。
只有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彩、健康、和谐的,孩子心中的社会才是充满善意与合作的。在面对困难和严峻挑战时,孩子才能感受到黑白世界之外的广阔世界,找到非黑即白之外的“第三选择”。所以,良好的语言,正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