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困惑和思考,现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勉。
一、感悟——开启智慧之门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并为阅读教学指引了方向。 那么,“感悟”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西游记》,很多学生可能会对孙悟空艺高高胆大佩服五体投地,心驰神往,而对猪八戒只看到他好吃懒做,爱占便宜的一面,往往忽视了他忠厚善良的性格。老孙惩恶扬善的行为让人敬佩,猪八戒的诚实同样令人肃然起敬。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以及人物进行思考、探究、质疑,这样才能将阅读的真实感悟引向纵深。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
二、文本——阅读教学主体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华而不实,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架空文本,淡化文本,肯定是不能实现语文课的教学任务。
三、点拨——走进阅读殿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导航员,做课堂的主持人,起着串联点拨的作用。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重的问题,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推动语文阅读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持续动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优秀的教师教方法、激兴趣,拙劣的教师才教课文。学生是否对语文感兴趣关键是其能否遇到一位优秀的会指导阅读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来自于语文教师精彩的课堂引领和点拨。
总之,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传授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感受和体验,提高阅读品味。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制定阅读计划,提出目标要求,激发阅读兴趣,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使学生喜欢读书、爱书,教会自主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掌握积累阅读法、比较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自我评价阅读法等阅读方法;自觉摘抄优美语段、生字生词,勤于积累精彩词语、名言警句、背诵美文,富于联想、善于表达,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带到课堂让学生参观,引导学生养成阅读过程自觉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建“网络”、先“把书读薄”,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找联系点、抓提升点、注重运用与整合、拓展,善于“把书读厚”。
一、感悟——开启智慧之门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并为阅读教学指引了方向。 那么,“感悟”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西游记》,很多学生可能会对孙悟空艺高高胆大佩服五体投地,心驰神往,而对猪八戒只看到他好吃懒做,爱占便宜的一面,往往忽视了他忠厚善良的性格。老孙惩恶扬善的行为让人敬佩,猪八戒的诚实同样令人肃然起敬。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以及人物进行思考、探究、质疑,这样才能将阅读的真实感悟引向纵深。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
二、文本——阅读教学主体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华而不实,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架空文本,淡化文本,肯定是不能实现语文课的教学任务。
三、点拨——走进阅读殿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导航员,做课堂的主持人,起着串联点拨的作用。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重的问题,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推动语文阅读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持续动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优秀的教师教方法、激兴趣,拙劣的教师才教课文。学生是否对语文感兴趣关键是其能否遇到一位优秀的会指导阅读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来自于语文教师精彩的课堂引领和点拨。
总之,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传授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感受和体验,提高阅读品味。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制定阅读计划,提出目标要求,激发阅读兴趣,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使学生喜欢读书、爱书,教会自主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掌握积累阅读法、比较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自我评价阅读法等阅读方法;自觉摘抄优美语段、生字生词,勤于积累精彩词语、名言警句、背诵美文,富于联想、善于表达,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带到课堂让学生参观,引导学生养成阅读过程自觉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建“网络”、先“把书读薄”,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找联系点、抓提升点、注重运用与整合、拓展,善于“把书读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