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5年年底举办的中国营养学会《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发布会上,来自青岛大学的衣明纪教授提出了“不提倡用奶瓶喂母乳”的观点,这让很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亲喂的妈妈感到新奇。那么,用奶瓶喂母乳(包括配方奶)与亲喂相比,可能有哪些弊端呢?
什么是“奶瓶人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为生命提供了最完美的开端,母乳喂养在营养学(含有丰富且优质的营养成分)、免疫学(增强抵抗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心理学(促进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方面的众多优点已被人们所公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有越来越多的优点,如能够预防肥胖发生,改善儿童的认知功能,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以及促进母亲健康(有利于母亲体质的恢复和减轻体重,降低母亲罹患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母亲患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以及改善母亲情绪)等,同时母乳喂养的优势还体现在环境、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所以提倡母乳喂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喂哺母乳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部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把母乳吸出放在奶瓶中喂养婴儿,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乳喂养(母亲让婴儿亲自吸吮自己的乳房获取母乳,简称“亲喂”),我们称之为“奶瓶人乳喂养”。目前的研究表明,同样是喂哺母乳,喂养的方式不同会明显影响婴儿的生长与健康。严格来说,当我们提到“母乳喂养”的时候,一定指的是母亲让婴儿亲自吸吮自己的乳房获得母乳的过程;而吸出母乳喂哺婴儿的方式叫“人乳喂养”,吸出母乳采用奶瓶喂养叫“奶瓶人乳喂养。”
提到奶瓶人乳喂养,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但美国针对1 250个婴儿的婴儿喂养纵向研究资料显示,生后6个月内直接母乳喂养的比例从52%逐渐降至27%,人工配方奶粉喂养的比例从41%上升至66%,而吸出母乳喂养(主要采取奶瓶喂养)的比例却一直比较稳定,也就是奶瓶人乳喂养的比例大约为7%,并且从出生后1-6个月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改变,这说明奶瓶人乳喂养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人们对奶瓶人乳喂养的现象不够重视,干预不够,觉得只要是喂母乳就行,不管什么方式都会得到益处。另一方面是即使干预了,效果也不是很好。
“奶瓶人乳喂养”比起亲喂,差在哪里?
那么亲喂和奶瓶人乳喂养的区别在哪儿呢?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从生理上讲,亲喂时婴儿不但获得了母乳之中的营养成分,而且还接触到母亲的肌肤,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从母体皮肤表面摄取的细菌,对其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亲喂婴儿是一个“顺应喂养”的过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婴儿的需要,既不缺乏也不过剩;而当吸出母乳喂养时容易造成“强迫喂养”,导致婴儿过度进食与增重太快;婴儿吸吮母亲乳房的过程,大大促进了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降低了母亲产后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发生,也促进婴儿认知、心理的发展。
另外,用奶瓶喂乳往往还有两个弊端:一方面可能造成乳头错觉。所谓乳头错觉是指新生儿吸过了人造奶嘴后,不愿意再吸吮母亲的乳头了。因为奶嘴软、孔大,不需要花很大力气就可以吸到乳汁,而吸吮母亲的乳头要费较大的力气才能吸出乳汁。乳母的乳头不经常吸吮,减少了对乳头周围神经的刺激,影响泌乳,使乳汁分泌量减少,造成母乳不足。另一方面,奶瓶、奶嘴不易洗干净,如被细菌污染,使用后易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亲喂与“奶瓶人乳喂养”的实验数据对比
“奶瓶人乳喂养”的婴儿增重比喂养配方粉更多。研究发现在婴儿早期只亲喂母乳的婴儿中仅有27%在婴儿晚期吃空奶瓶,既亲喂母乳又奶瓶喂养的婴儿54%在婴儿晚期吃空奶瓶,而仅奶瓶喂养的婴儿在婴儿晚期68%可以吃空奶瓶,这说明婴儿早期奶瓶人乳喂养易导致婴儿晚期过度进食。
美国的另外一项研究,在孕妇孕晚期开始招募研究对象,选择母亲年龄大于18岁,出生胎龄大于35周,出生体重大于2.25 kg的婴儿,婴儿出生后进入研究直至1岁,共1 899个婴儿。研究发现在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奶瓶喂养所占比例大(大于2/3)的婴儿增重比奶瓶喂养少(小于1/3)的更多;在全部奶瓶喂养的婴儿中,母乳所占比例大(大于2/3)的婴儿增重明显高于母乳所占比例小(小于1/3)婴儿,说明采用奶瓶喂养挤出的母乳,婴儿增重比喂养配方粉的婴儿更多。也就是说婴儿增重不但与喂养的乳液种类有关,也与喂养方式有关。
母乳喂养的妈妈通常更少控制行为,更少对儿童摄乳的强迫。与人工喂养儿相比,母乳喂养儿往往能自我调节摄乳量,母乳喂养儿吃得更少、更慢。美国进行了一项研究婴儿期奶瓶喂养与6岁时进食行为和母亲喂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发现婴儿期奶瓶喂养密度高和母亲鼓励婴儿吃空奶瓶的行为对6岁龄时的进食模式有很大的影响,这类儿童6岁时更易吃光他的盘子和母亲有更多的鼓励进食行为,这类儿童进食自我调节能力差,不容易产生饱腹感。
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了一项母乳喂养婴儿喂养模式的研究,共观察209个婴儿,均为母乳喂养,分为直接母乳喂养和人乳奶瓶喂养2组,研究发现在开始的10-15分钟,奶瓶喂养的婴儿进奶量明显高于直接母乳喂养婴儿。这种人乳喂养模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具体原因可能与不同人乳喂养模式婴儿胃肠道激素释放的模式,尤其是胃动素释放模式有关。
造成“奶瓶人乳喂养”的原因
以上研究都说明“奶瓶人乳喂养”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不提倡“奶瓶人乳喂养”,建议尽量减少或避免“奶瓶人乳喂养”。统计发现,造成“奶瓶人乳喂养”的原因有:
母亲因素:母亲对母乳喂养的知、信、行状况,即母亲掌握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放弃母乳喂养的危害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率具有重要影响,问题之一是目前多数产妇甚至一些医护人员也不清楚吸出母乳喂养婴儿的问题所在。
母乳喂养信心不足:对正常的母乳喂养缺乏信心,时常感觉母乳不足,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妇的压力增加,加之高龄产妇比例上升,产妇心理和情绪问题增多。研究表明产妇对奶量不足的主观判断是自觉奶不涨、奶稀薄或婴儿哭闹等,实际上这些不是母乳不足的证据。虽然高达50%的产妇主诉自己的奶水不足,但实际只有5%的产妇存在母乳分泌的缺陷。 剖宫产:剖宫产术后产妇的躯体疼痛和心理会影响产妇学习和应用婴儿护理技能,使其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力不从心,另外研究发现剖宫产后2-5天产妇的乳房泌乳量确实比正常经阴分娩的泌乳量要少。
其他母亲的原因还包括乳头发育问题、疾病因素、工作原因等。
其次是婴儿因素:包括早产等高危儿、先天畸形等。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奶瓶人乳喂养,如家庭支持不够和返岗工作等。
除了上述因素,亲自哺乳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如一些新手妈妈下奶比较晚,糊里糊涂地给宝宝吃了奶瓶,等有奶以后发现宝宝不肯再吃妈妈的乳头;一些宝宝不肯用力吸妈妈的奶;一些宝宝天生吸吮力弱,吃着吃着就累得睡着了,换成奶瓶却能吃很多;一些宝宝总是叼不住乳头;混合喂养的宝宝产生乳头错觉,吃了母乳不肯吃奶瓶,吃了奶瓶再不肯吸母乳等,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在多次尝试直接喂母乳不成功的状况下,就只能换另一种方法来继续母乳喂养喽,吸出母乳喂哺就成了一个变通方法。
想做“亲喂妈妈”,其实并不难
孕期应当接受健康教育:产前接受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做好成为母亲的准备,是每一位准妈妈的必备之课。由于孕妇缺乏对孕期乳房生理变化的了解,当遇到问题(例如扁平乳头、乳头凹陷、小乳头或粗大乳头等),不了解亲自母乳喂养的好处或对亲自母乳喂养缺乏自信,没有掌握正确的喂奶方法时,而导致初喂不成功、乳房胀痛、乳头皲裂,甚至急性乳腺炎,从而不得不吸出入乳喂养。因此在产前应有专人向家属或孕妇提供技能培训,如母乳喂养的体位、婴儿含接乳头方法、如何判定母乳是否充分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办法等,并对其存在的恐惧、误区及问题提供帮助;产后出院时也应有专业人员应向产妇交代产后母婴复查的时间及内容、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发放母乳喂养指导手册。
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应有专业人员指导产妇喂哺姿势和合理饮食,尤其是产妇分娩或剖宫产后两天内经常巡视病房,及时纠正错误手法或姿势,另外产妇的饮食以清淡、富含营养和易消化为宜,禁食油腻和辛辣食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公众一致认为丈夫对产妇是否进行科学的母乳喂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在提高母乳喂养率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丈夫的重视与关心会使产妇感到欣慰、精神放松,有助于产妇的心理调适,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当然还要关注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技能指导。
总之,母乳喂养指的是母亲亲自喂哺人乳,而不包括吸出入乳喂养这种情况。吸出入乳喂养的喂养方式与亲自母乳喂养存在很大不同,为了婴儿的身心健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希望每一位妈妈都能尽可能排除困难,尽量做到“亲喂母乳”,用最自然的喂养方式作为送给宝宝的第一份礼物。
什么是“奶瓶人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为生命提供了最完美的开端,母乳喂养在营养学(含有丰富且优质的营养成分)、免疫学(增强抵抗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心理学(促进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方面的众多优点已被人们所公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有越来越多的优点,如能够预防肥胖发生,改善儿童的认知功能,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以及促进母亲健康(有利于母亲体质的恢复和减轻体重,降低母亲罹患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母亲患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以及改善母亲情绪)等,同时母乳喂养的优势还体现在环境、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所以提倡母乳喂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喂哺母乳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部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把母乳吸出放在奶瓶中喂养婴儿,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乳喂养(母亲让婴儿亲自吸吮自己的乳房获取母乳,简称“亲喂”),我们称之为“奶瓶人乳喂养”。目前的研究表明,同样是喂哺母乳,喂养的方式不同会明显影响婴儿的生长与健康。严格来说,当我们提到“母乳喂养”的时候,一定指的是母亲让婴儿亲自吸吮自己的乳房获得母乳的过程;而吸出母乳喂哺婴儿的方式叫“人乳喂养”,吸出母乳采用奶瓶喂养叫“奶瓶人乳喂养。”
提到奶瓶人乳喂养,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但美国针对1 250个婴儿的婴儿喂养纵向研究资料显示,生后6个月内直接母乳喂养的比例从52%逐渐降至27%,人工配方奶粉喂养的比例从41%上升至66%,而吸出母乳喂养(主要采取奶瓶喂养)的比例却一直比较稳定,也就是奶瓶人乳喂养的比例大约为7%,并且从出生后1-6个月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改变,这说明奶瓶人乳喂养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人们对奶瓶人乳喂养的现象不够重视,干预不够,觉得只要是喂母乳就行,不管什么方式都会得到益处。另一方面是即使干预了,效果也不是很好。
“奶瓶人乳喂养”比起亲喂,差在哪里?
那么亲喂和奶瓶人乳喂养的区别在哪儿呢?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从生理上讲,亲喂时婴儿不但获得了母乳之中的营养成分,而且还接触到母亲的肌肤,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从母体皮肤表面摄取的细菌,对其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亲喂婴儿是一个“顺应喂养”的过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婴儿的需要,既不缺乏也不过剩;而当吸出母乳喂养时容易造成“强迫喂养”,导致婴儿过度进食与增重太快;婴儿吸吮母亲乳房的过程,大大促进了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降低了母亲产后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发生,也促进婴儿认知、心理的发展。
另外,用奶瓶喂乳往往还有两个弊端:一方面可能造成乳头错觉。所谓乳头错觉是指新生儿吸过了人造奶嘴后,不愿意再吸吮母亲的乳头了。因为奶嘴软、孔大,不需要花很大力气就可以吸到乳汁,而吸吮母亲的乳头要费较大的力气才能吸出乳汁。乳母的乳头不经常吸吮,减少了对乳头周围神经的刺激,影响泌乳,使乳汁分泌量减少,造成母乳不足。另一方面,奶瓶、奶嘴不易洗干净,如被细菌污染,使用后易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亲喂与“奶瓶人乳喂养”的实验数据对比
“奶瓶人乳喂养”的婴儿增重比喂养配方粉更多。研究发现在婴儿早期只亲喂母乳的婴儿中仅有27%在婴儿晚期吃空奶瓶,既亲喂母乳又奶瓶喂养的婴儿54%在婴儿晚期吃空奶瓶,而仅奶瓶喂养的婴儿在婴儿晚期68%可以吃空奶瓶,这说明婴儿早期奶瓶人乳喂养易导致婴儿晚期过度进食。
美国的另外一项研究,在孕妇孕晚期开始招募研究对象,选择母亲年龄大于18岁,出生胎龄大于35周,出生体重大于2.25 kg的婴儿,婴儿出生后进入研究直至1岁,共1 899个婴儿。研究发现在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奶瓶喂养所占比例大(大于2/3)的婴儿增重比奶瓶喂养少(小于1/3)的更多;在全部奶瓶喂养的婴儿中,母乳所占比例大(大于2/3)的婴儿增重明显高于母乳所占比例小(小于1/3)婴儿,说明采用奶瓶喂养挤出的母乳,婴儿增重比喂养配方粉的婴儿更多。也就是说婴儿增重不但与喂养的乳液种类有关,也与喂养方式有关。
母乳喂养的妈妈通常更少控制行为,更少对儿童摄乳的强迫。与人工喂养儿相比,母乳喂养儿往往能自我调节摄乳量,母乳喂养儿吃得更少、更慢。美国进行了一项研究婴儿期奶瓶喂养与6岁时进食行为和母亲喂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发现婴儿期奶瓶喂养密度高和母亲鼓励婴儿吃空奶瓶的行为对6岁龄时的进食模式有很大的影响,这类儿童6岁时更易吃光他的盘子和母亲有更多的鼓励进食行为,这类儿童进食自我调节能力差,不容易产生饱腹感。
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了一项母乳喂养婴儿喂养模式的研究,共观察209个婴儿,均为母乳喂养,分为直接母乳喂养和人乳奶瓶喂养2组,研究发现在开始的10-15分钟,奶瓶喂养的婴儿进奶量明显高于直接母乳喂养婴儿。这种人乳喂养模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具体原因可能与不同人乳喂养模式婴儿胃肠道激素释放的模式,尤其是胃动素释放模式有关。
造成“奶瓶人乳喂养”的原因
以上研究都说明“奶瓶人乳喂养”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不提倡“奶瓶人乳喂养”,建议尽量减少或避免“奶瓶人乳喂养”。统计发现,造成“奶瓶人乳喂养”的原因有:
母亲因素:母亲对母乳喂养的知、信、行状况,即母亲掌握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放弃母乳喂养的危害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率具有重要影响,问题之一是目前多数产妇甚至一些医护人员也不清楚吸出母乳喂养婴儿的问题所在。
母乳喂养信心不足:对正常的母乳喂养缺乏信心,时常感觉母乳不足,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妇的压力增加,加之高龄产妇比例上升,产妇心理和情绪问题增多。研究表明产妇对奶量不足的主观判断是自觉奶不涨、奶稀薄或婴儿哭闹等,实际上这些不是母乳不足的证据。虽然高达50%的产妇主诉自己的奶水不足,但实际只有5%的产妇存在母乳分泌的缺陷。 剖宫产:剖宫产术后产妇的躯体疼痛和心理会影响产妇学习和应用婴儿护理技能,使其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力不从心,另外研究发现剖宫产后2-5天产妇的乳房泌乳量确实比正常经阴分娩的泌乳量要少。
其他母亲的原因还包括乳头发育问题、疾病因素、工作原因等。
其次是婴儿因素:包括早产等高危儿、先天畸形等。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奶瓶人乳喂养,如家庭支持不够和返岗工作等。
除了上述因素,亲自哺乳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如一些新手妈妈下奶比较晚,糊里糊涂地给宝宝吃了奶瓶,等有奶以后发现宝宝不肯再吃妈妈的乳头;一些宝宝不肯用力吸妈妈的奶;一些宝宝天生吸吮力弱,吃着吃着就累得睡着了,换成奶瓶却能吃很多;一些宝宝总是叼不住乳头;混合喂养的宝宝产生乳头错觉,吃了母乳不肯吃奶瓶,吃了奶瓶再不肯吸母乳等,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在多次尝试直接喂母乳不成功的状况下,就只能换另一种方法来继续母乳喂养喽,吸出母乳喂哺就成了一个变通方法。
想做“亲喂妈妈”,其实并不难
孕期应当接受健康教育:产前接受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做好成为母亲的准备,是每一位准妈妈的必备之课。由于孕妇缺乏对孕期乳房生理变化的了解,当遇到问题(例如扁平乳头、乳头凹陷、小乳头或粗大乳头等),不了解亲自母乳喂养的好处或对亲自母乳喂养缺乏自信,没有掌握正确的喂奶方法时,而导致初喂不成功、乳房胀痛、乳头皲裂,甚至急性乳腺炎,从而不得不吸出入乳喂养。因此在产前应有专人向家属或孕妇提供技能培训,如母乳喂养的体位、婴儿含接乳头方法、如何判定母乳是否充分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办法等,并对其存在的恐惧、误区及问题提供帮助;产后出院时也应有专业人员应向产妇交代产后母婴复查的时间及内容、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发放母乳喂养指导手册。
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应有专业人员指导产妇喂哺姿势和合理饮食,尤其是产妇分娩或剖宫产后两天内经常巡视病房,及时纠正错误手法或姿势,另外产妇的饮食以清淡、富含营养和易消化为宜,禁食油腻和辛辣食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公众一致认为丈夫对产妇是否进行科学的母乳喂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在提高母乳喂养率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丈夫的重视与关心会使产妇感到欣慰、精神放松,有助于产妇的心理调适,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当然还要关注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技能指导。
总之,母乳喂养指的是母亲亲自喂哺人乳,而不包括吸出入乳喂养这种情况。吸出入乳喂养的喂养方式与亲自母乳喂养存在很大不同,为了婴儿的身心健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希望每一位妈妈都能尽可能排除困难,尽量做到“亲喂母乳”,用最自然的喂养方式作为送给宝宝的第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