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标理念是教学互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交流与合作,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目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发现者,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发展思维;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14-02
根据“现行大纲”精神,初中数学中要培养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教学行为,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中学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现行的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八、九年级数学,是在旧教材的基础上,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简单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初级中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把基础知识、解答方法与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好,尤其是要搞好核心内容(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教学。对于现行的数学教材内容,数学教师不要随便拓宽和加深,必须把握适中,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却不能忽视。一堂数学课过程,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乐学”,使之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一堂数学课教育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在讲台上呈现问题情境,把数学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感知,然后思考;学生在已经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再动手实践,学习处理、分析和收集数据信息,寻找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尝试解决方法。其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中各个设想和种种方法;在教师的组织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去分析、综合、归纳提出解决类似数学问题的各种方法;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来达成深层理解,在分析综合中归纳出类似的一般性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于新课标中数学课本里的基本概念教学。例如教学“数轴”(七年级上册P36)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好:①有关数轴的产生,数轴的画法;②点与数在数轴上的几何意义;③数轴上点与数——对应关系;④数轴上原点与坐标点之间的关系及记作;⑤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第④⑤两点为拓宽内容(放在复习课来完成)。例:如图,“-3”在数轴点A这个位置上,叫做点A的坐标是-3;“3”前面“-”符号表示点A所在数轴上的位置;坐标点“-3”还表示数轴上离开原点左边3个单位的点。点A到原点O的距离为|OA|=|-3|=3(即:离开原点“3”个单位长).左图,B点的坐标为“+3”,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BA=|(+3)-(-3)|=6;或者:AB=|(-3)-(+3)|=|-6|=-(-6)=6.例:如图(右边),已知:点M的坐标是2,点N的坐标为6,求MN两点间的距离(让学生讨论解决).
关于新课标中数学课本里的例题教学.
例如,现行义务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P153《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
例1:写出图5-9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左图).
解:如图5-9,各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0),B(0,-3),C(3,-3),D(4,0),E(3,3),F(O,3).
下面,想一想,为本例1中的拓宽内容:(1)点B与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2)线段CE的位置有什么特点?(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分析:P153“想一想”,例1中的(1)、(2)、(3)是教材为学生准备的拓宽和加深的内容,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数数格点,不难得出(1)点B与C的纵坐标都是-3,表示这两个点高度一样,线段BC垂直Y轴,与X轴平行,线段BC=3;(2)线段CE与Y轴平行,垂直于X轴;(3)点A、D在X轴上,这两点的纵坐标为0;点B、F在Y轴上,这两点的横坐标为0。自主探究,还有其他结论:例如多边形ABCDEF是轴对称图形;线段AB=AF=■等。
初中数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上右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M(2,1)和N(6,4),过M,N各点分别作MA∥Y轴交X轴于A,作NB∥Y轴交X轴于B,则MA∥NB,求MA与NB之间的“水平”距离(横坐标的差的绝对值)。想一想,动手试一试,过M、N两点,自主探究是否存在类似的数学问题(如何理解纵坐标的差的绝对值)。关于中考初三数学复习,教师在拓宽和加深教材内容时,必须把握适中,还要有创新意识.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M(2,1)和N(6,4),求以M、N为端点的线段MN的长(上右图)。
分析:求线段的长,教材中相关知识主要有:平面直角坐标点,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勾股定理等知识。让学生用学习过的知识来探究求线段MN的长与M、N点坐标的关系式。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启发学生:“如何作辅助线构图直角三角形?”教师设问:“以线段MN为直径作圆(利用”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性质,去寻找以MN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探究这个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与坐标轴的关系,如何定位?”当学生找出直角边与坐标轴平行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求直角顶点C点的坐标,为C(6,1),从而可求出CM=AB=6-2=4,同理得CN=3。在Rt△MNC中,利用勾股定理得到:MN=■。这就确定了M、N点坐标与线段MN的长,关系式为:MN=■=■=■=5(单位长)(即线段MN的长是“横坐标差的平方与纵坐标差的平方的和的算术平方根”)然后,教师呈现出类似的数学问题:例如,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两点P(-2,6)和Q(2,2),求以P、Q为端点的线段PQ的长.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独立完成,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结论。学生之间互动,例如,甲同学给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个点坐标,要求乙同学求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距离。
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演练、推理和归纳,来体验解决数学问题具体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分析,在合作交流中推理、归纳,得到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两点间的线段距离”的思想方法。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坐标A(a,b)与B(c,d),求以A、B为端点的线段AB的长,即得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两点坐标求这两点距离的计算公式:
AB=■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2]徐洪殿.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4).
[3]宁连华.基于数学问题的学习探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1).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Z].
关键词:创新;发展思维;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14-02
根据“现行大纲”精神,初中数学中要培养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教学行为,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中学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现行的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八、九年级数学,是在旧教材的基础上,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简单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初级中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把基础知识、解答方法与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好,尤其是要搞好核心内容(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教学。对于现行的数学教材内容,数学教师不要随便拓宽和加深,必须把握适中,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却不能忽视。一堂数学课过程,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乐学”,使之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一堂数学课教育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在讲台上呈现问题情境,把数学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感知,然后思考;学生在已经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再动手实践,学习处理、分析和收集数据信息,寻找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尝试解决方法。其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中各个设想和种种方法;在教师的组织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去分析、综合、归纳提出解决类似数学问题的各种方法;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来达成深层理解,在分析综合中归纳出类似的一般性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于新课标中数学课本里的基本概念教学。例如教学“数轴”(七年级上册P36)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好:①有关数轴的产生,数轴的画法;②点与数在数轴上的几何意义;③数轴上点与数——对应关系;④数轴上原点与坐标点之间的关系及记作;⑤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第④⑤两点为拓宽内容(放在复习课来完成)。例:如图,“-3”在数轴点A这个位置上,叫做点A的坐标是-3;“3”前面“-”符号表示点A所在数轴上的位置;坐标点“-3”还表示数轴上离开原点左边3个单位的点。点A到原点O的距离为|OA|=|-3|=3(即:离开原点“3”个单位长).左图,B点的坐标为“+3”,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BA=|(+3)-(-3)|=6;或者:AB=|(-3)-(+3)|=|-6|=-(-6)=6.例:如图(右边),已知:点M的坐标是2,点N的坐标为6,求MN两点间的距离(让学生讨论解决).
关于新课标中数学课本里的例题教学.
例如,现行义务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P153《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
例1:写出图5-9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左图).
解:如图5-9,各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0),B(0,-3),C(3,-3),D(4,0),E(3,3),F(O,3).
下面,想一想,为本例1中的拓宽内容:(1)点B与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2)线段CE的位置有什么特点?(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分析:P153“想一想”,例1中的(1)、(2)、(3)是教材为学生准备的拓宽和加深的内容,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数数格点,不难得出(1)点B与C的纵坐标都是-3,表示这两个点高度一样,线段BC垂直Y轴,与X轴平行,线段BC=3;(2)线段CE与Y轴平行,垂直于X轴;(3)点A、D在X轴上,这两点的纵坐标为0;点B、F在Y轴上,这两点的横坐标为0。自主探究,还有其他结论:例如多边形ABCDEF是轴对称图形;线段AB=AF=■等。
初中数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上右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M(2,1)和N(6,4),过M,N各点分别作MA∥Y轴交X轴于A,作NB∥Y轴交X轴于B,则MA∥NB,求MA与NB之间的“水平”距离(横坐标的差的绝对值)。想一想,动手试一试,过M、N两点,自主探究是否存在类似的数学问题(如何理解纵坐标的差的绝对值)。关于中考初三数学复习,教师在拓宽和加深教材内容时,必须把握适中,还要有创新意识.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M(2,1)和N(6,4),求以M、N为端点的线段MN的长(上右图)。
分析:求线段的长,教材中相关知识主要有:平面直角坐标点,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勾股定理等知识。让学生用学习过的知识来探究求线段MN的长与M、N点坐标的关系式。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启发学生:“如何作辅助线构图直角三角形?”教师设问:“以线段MN为直径作圆(利用”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性质,去寻找以MN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探究这个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与坐标轴的关系,如何定位?”当学生找出直角边与坐标轴平行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求直角顶点C点的坐标,为C(6,1),从而可求出CM=AB=6-2=4,同理得CN=3。在Rt△MNC中,利用勾股定理得到:MN=■。这就确定了M、N点坐标与线段MN的长,关系式为:MN=■=■=■=5(单位长)(即线段MN的长是“横坐标差的平方与纵坐标差的平方的和的算术平方根”)然后,教师呈现出类似的数学问题:例如,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两点P(-2,6)和Q(2,2),求以P、Q为端点的线段PQ的长.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独立完成,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结论。学生之间互动,例如,甲同学给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个点坐标,要求乙同学求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距离。
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演练、推理和归纳,来体验解决数学问题具体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分析,在合作交流中推理、归纳,得到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两点间的线段距离”的思想方法。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坐标A(a,b)与B(c,d),求以A、B为端点的线段AB的长,即得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两点坐标求这两点距离的计算公式:
AB=■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2]徐洪殿.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4).
[3]宁连华.基于数学问题的学习探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1).
[4]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