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来,“拈”出写作课堂的精彩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y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无论是从作文所占分值上来看,还是从写作教学的过程上来看,都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倾其所有”,为之努力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写作的环节煞费苦心。针对当今教学现状,笔者通过与多位资深语文教师的沟通,最后总结了如下几点教学见解:一、让学生们学会观察生活,洞悉生活中的点滴感动。二、引导学生去借鉴优秀作品,积累好文章中的词汇、段落、手法、格式等,从而为自己独立完成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培养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到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
  一、点亮标题,显创意
  一篇好的作品,一定会有一个别致的题目。它犹如人的眼睛,凝聚了文章的“神”。因此,拟题是成功的第一步。题目要富有文采、具有新意,别具特色。当学生了解作文写作要求时,往往先构思好自己在写作中应用的素材,然后才是设计题目,有的以诗词拟题,有的选择歌词、警句,亦或是成语等等,往往标新立异的题目会令读者耳目一新。
  譬如,一次摸底考试的作文主题是:“情”字伴我一生。笔者在参阅学生作品时,看到的文章标题大凡是《父母之爱》《怎样才能感恩父母的爱》《我的严父慈母》等等,虽然从内容上看符合文题要求,可是大致雷同的题目会让读者产生厌烦感,更别说阅读的冲动了。当然也有一些文章的标题让笔者怦然心动,眼前陡然一亮——《爱子心无尽》,一个很干净、简洁的题目跃然纸上。题目的润色、别致,内容一定错不了,这就吸引着读者往下继续阅读。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有意无意的让学生积累一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名言警句,或者记忆一些阐释着古人对人、对事无尽思考的古典诗词。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沉淀的精华借用到写作当中。用在题目中,会别有韵味;用在行文中,会锦上添花;用在结尾时,会卒章显志,令人回味。
  二、融入开头,巧布局
  万事开头难,有人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有许多中学生认为,只要开篇能够下笔,接下来便文思泉涌。关键就是如何开篇,话多显啰嗦,话少又怕不能很好地点题,那么怎样才算恰到好处呢?于是开篇变成了学生们的大难题。
  实际上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会渗透一些写作技巧。例如,开篇的方法有开门见山式、回忆式、渲染式、巧妙设悬式等等,分析文章可用,写作文章也可用。还是以上次摸底考试为例,一位学生的文章标题为《我用寸草心回报慈母情》,作文开篇引用了孟郊的《游子吟》,诗文的选择虽然切合题意要求,也很有韵味,能够照应标题,增强文章的文采,但是引用太过冗杂。有人把文章的开头叫做“凤头”,也就是说文章开头要漂亮但不能太大,所以,这位同学的开头完全没必要引用整首诗,倒不如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显得掷地有声。因此我们在利用古诗词做文章开头的时候一定要正确选择、科学引用。
  三、装饰结尾,更有力
  巧妙地设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能使文章有始有终,形成一个严谨的文章结构,因此,我们在设计精彩开头的时候,也要使文章具备一个含义深远的结尾,短小精干而有意蕴。因为结尾具有结束全文、首尾呼应、升华主题的作用,只有结尾做到深刻有力,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引用古诗词则是装饰结尾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作文题目是“坚守”,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题目很具有局限性。因此,要想在题目上出新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在行文中出新。有一篇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就像邓小平爷爷,在文革中,他全凭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始终坚守,才有了今天强盛的中国。千陶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由于坚守,我们才有了战胜困难、血战到底的信心,才有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那就让我们像那坚强的砥柱,坚守在滚滚的中流吧!”文中所引用的两句诗不但非常恰当地证明了从拼搏坚守到成功的过程,而且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历史厚重感,可谓一举多得!
  在高中生的作文中恰当的通过引用古诗句作为结束,把丰富的含义通过几句简单地诗句表现出来,不但总结了文章主题,而且又使文章情感表达的凝练、有力而更有深度!
  ★作者单位:云南曲靖市会泽实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创意】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把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单列为四个专题,可见,李杜苏辛四人是唐诗宋词史上四座并峙的高峰,他们都爱诗、爱酒,都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代表。李白的《将进酒》是苏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最后一首诗,它既是李白豪放诗风的代表,又很好地阐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酒文化和儒家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
文章是思维的产物,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应具有理性。在应试作文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审题立意这个环节,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作文是否切题,是否有新意或深意,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作文得分的高低。  为使这个话题的探究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以一道作文题为例展开探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按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 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在高考古代诗歌复习教学中,解题技法的指导非常重要,但是它到了一定的时期就会遇到瓶颈,难以使成绩继续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读懂诗歌对于解答题目的重要性,逐渐从关注解题过渡到讲解诗歌。在此,笔者谈一点自己的备考经验,希望在古代诗歌阅读方面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以趣为先,功在积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积累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品味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的《张衡传》是选自《后汉书》的经典篇目。作者范晔按照时间顺序,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但宜昌籍的语文同仁们偏偏出了一个难题,要对《张衡传》进行同课异构。如何突破传统的课文讲解模式,解构并重建它?这需要不断挖掘文本,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在观看地震学专家冯锐教授复原张衡地动仪的纪录片里,我寻找到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养成良
纵观近年高考优秀作文,不难发现不乏对课本素材的成功运用之文。其实,学生如果能对课本素材加以发掘转化,那些极好的素材定能在作文中大放异彩。可见,学生身处“宝山”要识“宝”,写作不是没有素材,而是要有发掘素材的眼光。  一、素材采撷,发掘作文素材的方法  在所学的课文中,总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这些无疑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此,我们可以用鲁迅之言,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著名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教导他的弟子,写文章时语言要言简意丰,如深秋之树。刘勰也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雕缛”就是修辞和文采。“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力。文采从哪里来?就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  一、用心锤炼词语。力求语言的生动美  第一,添枝加叶。在主谓宾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定状补语,使句子生动形象。  例句:
高三的学子,在语文复习中格外重视答题技巧,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训练又是重中之重。但过分强调答题技巧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老师要真正“授之以渔”,就应该重视文本细读,从根本上教会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  下面笔者不揣冒昧,以2016年江苏高考题《会明》为例,陈述如下几点看法。  一、认真研读文章,掌握常用方法  1.通观全篇,整体把握  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阅读
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指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就是说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展开,不能违背学生自身的发展顺序。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也提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卢梭把儿童的特点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提倡根据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随着21世纪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教学的理念也被
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直都有对小说考查的题型。小说以其思想的深刻性、人物的形象性、主题的丰富性、情节的曲折性历来被命题者所青睐,几乎每年的高考语文命题都作为重点来考查。以黑龙江考区为例,小说考查已有十年之久。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自认为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我称为之“四要素结合法”。那么何为四要素法呢?简单说就是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者相结合,组成一个立体式的网络,几乎可以覆盖小说的所有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