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精选思维材料、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交流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对学科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指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继而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指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活跃,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收获多种推导方法。
二、精选思维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过程。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只深10厘米的长方形无盖纸盒,这个长方形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纸板上画起来,大部分学生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40×20×10=8000(立方厘米)。
对此,教师不置可否,不做任何评价。稍顷,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到黑板上画出另一列剪法:50×20×10=10000(立方厘米)。
剪法一属常规思路, 从四个角中剪去了四個边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形,浪费了硬纸板,显然不可取。相反,剪法二材料的利用达到了百分之百。尽管剪法二在思维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较剪法一进了一步,但并不是最佳剪法。笔者在表扬了剪法二的学生,并肯定其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指出这还不是最好的方法。接着进行诱导:“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这道题,你还有别的剪法吗?”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创新的意识被调动起来,终于有学生画出了如下的剪法:40×40×10=16000(立方厘米)。
这样的训练,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调动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受心理因素支配明显。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将感到乏味,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是空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数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多媒体教学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交流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对学科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指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继而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指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活跃,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收获多种推导方法。
二、精选思维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过程。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只深10厘米的长方形无盖纸盒,这个长方形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纸板上画起来,大部分学生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40×20×10=8000(立方厘米)。
对此,教师不置可否,不做任何评价。稍顷,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到黑板上画出另一列剪法:50×20×10=10000(立方厘米)。
剪法一属常规思路, 从四个角中剪去了四個边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形,浪费了硬纸板,显然不可取。相反,剪法二材料的利用达到了百分之百。尽管剪法二在思维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较剪法一进了一步,但并不是最佳剪法。笔者在表扬了剪法二的学生,并肯定其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指出这还不是最好的方法。接着进行诱导:“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这道题,你还有别的剪法吗?”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创新的意识被调动起来,终于有学生画出了如下的剪法:40×40×10=16000(立方厘米)。
这样的训练,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调动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受心理因素支配明显。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将感到乏味,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是空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数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多媒体教学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