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安福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调查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江西省安福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植被类型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安福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区系组成成分多源、植被类型多样群落结构复杂。
  关键词 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调查;江西安福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16-04
  江西省安福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吉泰盆地西缘,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北部亚地带。保护区内植物区系主要为热带性向温带性过渡的类型,又具有从华东植物区系向华中植物区系过渡的特点。其植被具有典型的代表性[1]。保护区于1997年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2012年组织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对保护区森林植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提供科学资料和理论依据[2]。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自然概况
  江西省安福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安福县南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1′45″~114°26′23″,北纬27°15′43″~27°18′57″,保护区总面积为2 046.86 hm2。整个地势为东西北高,而南部低,境内最高峰海拔为1 084.9 m,位于保护区的北向。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9 ℃,1月最冷,平均气温6 ℃,7月最热,平均气温28.9 ℃,年平均积温6 490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657 h,无霜期282 d,年平均降雨量1 516.8 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66 d,全年少灾害性天气发生。成土母岩为花岗岩、片麻岩、干枚岩、炭质混岩、紫色砂岩,山地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为主,耕作土壤有黄泥土、红沙泥田等,土壤偏酸性,质地多为团粒结构,非常适宜林木生长。
  1.2 调查方法与分类原则
  1.2.1 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的目的和性质,对保护区的野外调查主要采用代表性样地法进行取样。即在线路踏查的基础上,在不同海拔梯度上选择典型的群落类型进行样方调查。调查的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记录法对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等进行的记载,同时记录样地的经纬度、地名、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坡形、土壤类型、群落数量特征、突出的生态现象、人为影响程度等因素。
  1.2.2 分类原则。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对保护区植物的分类主要参照《中国植被》[3]中的分类原则和《江西森林》[4]中的分类方法,即主要以植物群落本身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同时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力求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特征。具体原则:①低级分类单位的划分主要依据优势种原则,主要考虑群落的建群种或共建种;②高级分类单位的划分主要依据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特征,兼顾群落的生态地理特征;③由于本保护区有些单位群落具有次生性质,或明显处于演替系列中,处理此群落时适当考虑动态特征,尽可能把它们合理地归入相应类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护区森林植物区系
  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根据调查统计,区内有高等植物220科689属1 374种;其中苔藓植物49科100属151种2亚种,蕨类植物30科54属98种,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36科430属1 117种。
  2.1.1 苔藓植物。以含5种以上的科为标准,优势科有灰藓科(Hypn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等12个科。苔藓植物与种子植物一样有其地理分布的规律,而且与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密切相关,根据苔藓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范围,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划分为12种类型,其中以温带成分为主,热带、亚热带成分次之,东亚成分居第3位。与国内10个山地苔藓植物区系比较,发现在同一分支中铁丝岭与鄂西南和贵州梵净山区系组成更相近,而与江西省内的马头山和阳际峰关系稍远,具有明显温带与热带、亚热带的过渡性质。
  2.1.2 蕨类植物。保护区蕨类植物中优势科属十分明显,优势科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鳞毛蕨蕨科(Dryopterid-aceae)等7个科,优势属有铁角蕨属(Asplenium)、凤尾蕨属(Pteris)等7个属。在保护区蕨类植物54个属中,除世界广布属17个外,热带分布属多达33个,温带分布属仅4个,热带成分中以泛热带成分为主,热带亚洲成分次之,说明该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热带性质,但不典型。同时,一些在系统发育上较进化的科占据了蕨类区系的主体,而且很多是中生代或更古老的种类,因此该区蕨类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有着晚出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是江西蕨类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分化中心和保存中心。
  2.1.3 种子植物。在保护区内自然分布的141科种子植物中,50种以上的大科有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菊科(Compositae)3个;20种以上的大科有蝶形花科(Fabaceae)、樟科(Lauraceae)等8个;10种以上的科有百合科(Liliaceae)、毛莨科(Ranunculaceae)等17个;5~9种的科有38个,其中木本科17个,这些科大多为森林群落中的偶见种或伴生种,但也有少数科在木本层中占优势;2~4种的寡种科有54个,仅1种的单种科有21科,从侧面说明本地种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高和起源复杂。保护区内植被的建群种主要集中在樟科、山茶科、壳斗科、杜英科、安息香料、大戟科、金缕梅科等少数科内,这些科也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和植被的表征科。按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系统[5],保护区种子植物141科可分为10个分布型8个变型,其中世界广布科45个,热带分布科62个,温带分布科34个。中国特有科有银杏科,但全为栽培,对本区植物区系起源与分化无贡献。因此,从科的组成看,保护区内植物区系成分丰富,主要为热带性向温带性过渡的类型。   2.1.4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11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南方红豆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香樟、中华结缕草、银鹊树、毛红椿、花榈木、红豆树、榉树、野大豆、喜树、榧树[6];有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9种,属省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7种,全部为兰科植物,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Ⅲ级重点保护植物39种[7]。本区的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植物的利用价值很高,在本区基本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
  2.1.5 古树资源。根据调查,本区内共有古树5科6属7种,其中杜英科,金缕梅科分布广泛,其次是松科,主要是马尾松、柏科、樟科资源量较少。古树既是一种自然遗产也是一种文化遗产,不仅能为文化艺术增光添彩,成为名胜古迹的佳景之一;还是研究古自然史的重要资料,同时,对于研究树木生理、树种规划与选择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2.2 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
  保护区以森林植被为绝对优势,成分多源,结构复杂。根据调查的结果,可将保护区植被初步分为9个植被类型,其中典型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的基带植被。
  2.2.1 典型常绿阔叶林。
  (1)刨花润楠林(Form.Machilus pauhoi)。刨花润楠在本区主要分布于350~600 m的中山地段。群落结构简单,层次明显,可分为3层。乔木层高约9 m,以刨花润楠为优势种,伴生有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等落叶树种;下木层高约2.5 m,物种组成较简单,以毛果漆(Toxicodendron trichocarp-um)为优势种,伴生有山牡荆(Vitex quinata)、山乌桕(Sapium discolor)等;草本层高20~100 cm,以蕨和小花鸢尾(Iris cpe-culatrix)为优势种,伴生有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三脉叶马兰(Aster ageratoides)等。
  (2)白楠林(Form.Phoebe neurantha)。白楠在本区仅存在1处,位于盘山东面山谷的南坡。群落高约18 m,群落结构简单,可以分为明显的3层。乔木层高15~18 m,以白楠为优势种,伴生稀少,仅见油桐(Vernicia fordii)数株。灌木层高1.0~1.5 m,优势种不明显,主要有杜茎山(Maesa japonica)、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等。草本层高约1 m,以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为优势种,伴生有问荆(Equisetum arv-ense)、刺头复叶耳蕨(Aruchniodes exilis)等。
  (3)木荷林(Form.Schima superba)。木荷在本区有2个群系,即木荷群系和银木荷群系。主要分布在木坑的山脊上。群落高25~30 m,可以明显分4层。乔木层又可分明显的2层,乔木一层高25~30 m,以木荷为优势种,偶尔伴生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乔木二层高10~18 m,主要由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杨梅(Myrica rubra)等。灌木层高1~2 m,优势种不明显,主要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等。草本层稀少,高约50 cm,主要有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
  (4)青冈林(Form.Cyclobalanopsis glauca)。本区的青冈林是比较多的一类群落类型。青冈一般出现在海拔500~900 m的山坡、山脊、山谷等环境。群落分为明显的4层。乔木层分2层,一层高22 m,胸径为15~25 cm,以青冈栎为优势种,伴生有木荷、杜英;二层高7 m,以檵木为优势种,伴生有青冈、鹿角杜鹃等。灌木层高1~2 m,以檵木为优势种,伴生有柃木(Eurya sp)、山矾(Symplocos sp)等。草本层高约50 cm,以里白为优势种,伴生有淡竹叶、狗脊。层间植物主要有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u)、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等。
  (5)猴欢喜林(Form. Sloanea sinensis)。猴欢喜是珍贵稀有树种,成为群落很少,本区在盘山东面山谷中的溪流旁有一处猴欢喜群落。群落高约12 m,结构简单,可以分明显的3层。乔木层高约12 m,以猴欢喜为优势种,伴生有白楠、山牡荆等。灌木层高1~2 m,以杜茎山为优势种,伴生有尾叶苎麻、檵木等。草本层高约1 m,以楼梯草(Elatostema invoucra-tum)为优势种,伴生有小花鸢尾、刺头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等。层间植物主要有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香花崖豆藤等。
  (6)少叶黄杞林(Form. Engelhardtia fenzlii)。少叶黄杞位于本区盘山东北坡,处于中坡位凸坡形。群落高约30 m,可分明显的3层。乔木层高约30 m,以少叶黄杞为优势种,伴生有青冈、花榈木(Drmosia henryi)等。灌木层高1~2 m,以野桐(Mallotus tenuifolius)为优势种,伴生有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等。草木层稀少,高约30 cm,主要有狗脊、淡竹叶等。层间植物主要有雀梅籐(Sageretia thea)、土茯苓(Smilax glabra)等。
  (7)鹿角杜鹃林(Form. Rhododendron latoucheae)。本区的鹿角杜鹃分布在木坑海拔600 m左右的山脊。群落结构简单,群落高5~6 m,可分3层。乔木层仅见有鹿角杜鹃,偶见有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混生。灌木层稀少,高约1 m,主要有乌药(Lindera aggregata)、赤楠等。草本层稀少,高约30 cm,主要有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狗脊等。   (8)檵木林(Form. Loropetalum chinensis)。檵木常见伴生种,因材质差,在采伐中保留,而成为群落的优势种。檵木林群落位于本区山谷溪流旁,群落结构简单,可分为明显的3层。乔木层高约20 m,以檵木为优势种,伴生有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拟赤杨等。灌木层高1~2 m,以矩圆叶鼠刺(Itea oblonga)为优势种,伴生有野桐、山黄皮(Fagerlindia depauperata)等。草本层高约50 cm,以小花鸢尾为优势种,伴生有狗脊、淡竹叶等。层间植物不仅有多种叶生苔和附生苔,还有多种藤本。
  (9)山杜英林(Form. Elaeocarpus sylvestris)。在本区分布比较广泛,群落位于盘山东部山谷中的西面山坡,可分4层。乔木层可分明显的2层,一层高约30 m,以山杜英为优势种,并伴生有君迁子(Diospyros lotus)、山乌桕等;二层高约7 m,以赤楠为优势种,伴生有檵木、青冈等。灌木层高1~2 m,以赤楠为优势种,伴生有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朱砂根等。草本层高约30 cm,物种稀少,仅见少量淡竹叶、刺头复叶耳蕨等。层间植物比较丰富,主要有防已(Menispermaceae)、羊角藤等。
  2.2.2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1)刨花润楠、臭蜡树混交林(Form.Machilus pauhoi、Evodia hupehensis)。该群落分布于本区木坑山谷,可分明显3层。乔木层高约12 m,以刨花润楠和臭蜡树为共建种,伴生有紫茎(Stewartia sinensis)、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等。灌木层高1.5~2.0 m,优势种不明显,主要有杜茎山、阔叶箬(Indocalamus latifolius)。草本层高约50 cm,以尾叶荨麻为优势,伴生有凤丫蕨、楼梯草等。层间植物主要有瓜馥木、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等。
  (2)千年桐、刨花润楠混交林(From.Vernicia rnontana、Machilus pauhoi)。该群落分布于本区木坑山谷路旁,可分明显3层。乔木层高12 m,以千年桐为优势种,其次为刨花润楠,并伴生有紫茎、拟赤扬等。灌木层高1~2 m,以杜茎山为优势种,伴生有赤楠、石岩枫等。草本层高约50 cm,以华凤仙为优势种,伴生有小花鸢尾、楼梯草等。层间植物主要有象鼻藤、三叶木通等。
  2.2.3 落叶阔叶混交林。
  (1)拟赤杨林(Form.Alniphylluw fortunei)。该群落分布于本区盘山西北坡,群落外貌参差不齐,可以分4层。乔木层分2层,一层高约30 m,主要有枫香和木荷大树;二层高10~12 m,以拟赤杨为优势种,伴生有云山八角枫(Alangilum Kurzil)、鹿角杜鹃等。灌木层高1~2 m,以油茶为优势种,伴生有柃木、毛冬青等。草本层高约50 cm,以狗脊为优势种,伴生有虾脊兰、金星蕨等。层间植物主要有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等。
  (2)千年桐林(Form.Vernicia montana)。该群落主要分布于本区150~700 m的中低山,多为坡形较缓的山谷,可分明显3层。乔木层高约10 m,物种组成简单,以千年桐为优势种,伴生有少量的山乌桕、刺茎楤木(Aralia chinensis)等。灌木层高1~2 m,以山苍子(Litsea cukeba)为优势种,伴生有少量的华东木蓝(Indigofera fortunei)、木蜡树(Toxicodendron sylvestre)等。草木层高约30 cm,以三脉叶马兰为优势种,伴生有金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淡竹叶等。层间植物较少,主要有海金沙、钩藤等。
  (3)山乌桕林(Form.Sapium discolor)。本区的山乌桕分布比较广泛,群落位于盘山路旁山坡下,可分明显3层。乔木层高约14 m,以山乌桕为建群种,伴生有杉木。檫木(Sassafras tzumu)等。灌木层高约2 m,以油茶为优势种,伴生有鹿角杜鹃、华东木蓝等。草本层高约40 cm,以芒萁为优势种,伴生有少量的淡竹叶、狗脊等。层间植物不丰富,主要有菝葜、鸡矢藤等。
  (4)八角枫林(Form.Alangium chinense)。该群落位于本区分水凹内,群落不高,结构简单,可分3层。乔木层高约6 m,以八角枫为优势种,伴生有少量漆树、枫香等。林下灌木稀少,仅见有少量的络石、鸡血藤(Millettia dielsiana)等。
  2.2.4 针叶林。杉木林(Form.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本区的杉木林多为人工林,人工杉木林立木层中,杉木占绝对优势,分布十分均匀,极少见其他树种,偶见有枫香,拟赤杨等。靠近林缘的林下,物种比较丰富,主要有楤木、山苍籽等。林下草本以芒萁为优势种,除此之外只有少量的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蕨等其他草本。层间植物不发育,仅可见土茯苓、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等。
  2.2.5 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木荷群系(Form.Pinus massoni-ana、Schima superba)。该群落位于本区盘山山脊山坡上,可分明显4层。乔木层分2层,一层高约20 m,以马尾松及木荷为共建种,伴生有少量的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拟赤杨等;二层高约7 m,以檵木为优势种,伴生有刨花润楠,青冈栎等。灌木层高1~2 m,以鹿角杜鹃为优势种,伴生有朱砂根、乌药等。草木层稀少,高约25 cm,以淡竹叶为优势种,伴生有少量的苔草、金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等。层间植物主要三叶木通、羊角藤等。   2.2.6 竹林。毛竹林(Form.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毛竹林是本区最常见、面积最大的群落之一。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不丰富,可分明显3层。乔木层可分2层,一层高约25 m,由少量木荷和马尾松组成;二层高10~12 m,以毛竹为优势种,伴生有木荷、杉木等。灌木层高约2 m,以鹿角杜鹃为优势种,伴生有檵木、赤楠等。草本层物种稀少,高约40 cm,主要有芒、淡竹叶等。层间植物稀少,仅见有羊角藤。
  2.2.7 竹阔混交林。
  (1)刨花润楠、毛竹林(Form.Machilus pauhoi、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该群落分布在本区木坑山谷西坡,可分明显4层。乔木层分2层,一层以刨花润楠为优势种,高约30 m,没有伴生物种;二层以毛竹为优势种,高约8 m,伴生有刨花润楠、拟赤杨等。灌木层高1~2 m,以青灰叶下珠为优势种,伴生有柃木、乌药等。草本层高30~50 cm,以楼梯草为优势种,伴生有狗脊、南丹参等。层间植物物种稀少,仅有三叶木通、络石2种。
  (2)毛竹、千年桐林(Form.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Ve-rnicia montana)。该群落分布于本区盘山山谷东南坡,可明显分3层。乔木层高约8 m,以毛竹和千年桐为优势种,伴生有杜英、杉木等。灌木层高1~2 m,优势种不明显,主要有漆树、杜茎山等。草本层高约40 cm,以淡竹叶和狗脊共建种,伴生有地念(Melastoma dodecandrum)、芒萁等。层间植物不多,仅有羊角藤、菝葜等。
  2.2.8 灌丛及灌草丛。
  (1)油茶灌丛(Form.Camellia oleifera)。本区的油茶林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带,一般离公路较近,群落高约3 m,可分明显2层。群落以灌木层为主,灌木层以油茶为优势种,伴生有檵木,鹿角杜鹃等。草本层高约30 cm,以芒萁为优势种,伴生有地念、五节芒等。层间植物较少,主要有海金沙、菝葜等。
  (2)南天竹灌丛(Form.Nandina domestica)。该群落分布在本区的分水凹,群落高2 m,灌木层还伴生有少量的枫香。草本层优势不明显主要有盾蕨、凤丫蕨等。层间植物仅有鸡血藤。
  (3)五节芒灌草丛(Form.Miscanthus floridulus)。该群落分布于本区殿下村海拔约230 m的平缓山坡,伴生有白栎、檵木等。草本层主要为芒萁,其他物种基本不间。层间植物十分稀少,仅有菝葜。
  2.2.9 湿地植被。
  本区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很小,主要分布于山溪、废弃河道、荒废农田及人工水体等地,以草本湿地植物群落为主。
  (1)李氏禾群落(Form.Leersia hexandra)。该群落位于本区分水坳荒废的农田中,群落高约40 cm,以李氏禾为优势种,伴生有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水蓼等。
  (2)赤胫散群落(Form.Polygonum runcinatum)。该群落也分布于本区分水坳荒废的农田中,与李氏禾群落镶嵌,群落高50 cm,以赤胫散为优势种,伴生有灯心草、百花败酱等。
  (3)野芋群落(Form.Colocasia antiquorum)。该群落主要分布于本区溪流两边土壤较肥沃的区域。群落一般高1 m,以野芋为优势种,伴生有大野芋、虎杖等。
  (4)华凤仙群落(Form.Impatiens chinensis)。该群落分布于本区山溪两旁潮湿的地段,呈带状分布。群落高约1 m,以华凤仙为优势种,伴生有楼梯草、鳞毛蕨等。
  (5)芭蕉、凤丫蕨及凤仙群落(Form.Musa basjoo、Coniog-ramme japonica、Impatiens balsamina)。该群落位于本区分水坳山谷溪流旁。群落可分3层,一层高约5 m,仅见有芭蕉;二层为灌木层,仅见有篌竹,高约1 m,三层仍为草本层,高约60 cm,以凤丫蕨及凤仙花为优势种,伴生有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楼梯草等。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区内有高等植物220科689属1 374种;其中苔藓植物49科100属151种2亚种,蕨类植物30科54属98种,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36科430属1 117种。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11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9种,古树有5科6属7种。如何保护及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值得进一步探索;同时,为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区森林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多源,植被的过渡特征明显。从区系组成上看,本区植物具有明显热带性向温带性过渡性质,以热带区系略带优势,这与本区所处纬度地带相符。这对研究江西的森林植被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群落结构复杂,本区以森林植被为绝对优势,典型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的基带植被,主要有樟科、山茶科、壳斗科、杜英科等常绿树种组成。植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层次明显而复杂,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十分发育。
  4 参考文献
  [1] 南昌大学.江西铁丝岭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江西省安福县林业局,2012-07.
  [2] 叶日山.江西省三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调查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2):59-64.
  [3] 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 林英等.江西森林[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 吴征镒.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6] 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令[第4号][A/OL].(1999-09-09)[2016-07-01].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Gid=29125.
  [7] 江西省政府.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A/OL].(2005-08-01)[2006-03-27].http://www.docin.com/p-1038689720.html.
其他文献
摘要 研究了湿加松在水土流失区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湿加松的生长速度在同等条件下要明显优于马尾松和湿地松,从而为水土流失区大量引进和种植湿加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湿加松;生长量;树高;胸径;蓄积量;水土流失区  中图分类号 S791.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45-01  湿加松是湿地松和加勒比松杂交的后代,为了解和掌握湿加松在闽西地区特别是水
摘要 介绍种养结合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特点,指出多元化的农牧结合能够有效促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形成,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提出具体措施,以指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 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立体养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6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对
摘要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鲁南地区夏玉米上主要的病虫害,并且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措施,以期为夏玉米科学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夏玉米;病虫害;发生;综合防治;鲁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27-02  鲁南地区位于山东省南部,地跨东经116°48′30″~117°49′24″,北纬34°27′48″~3
摘要 龙门乡光映村是一个贫困村,在对该村扶贫现状、致贫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过程中发展集体经济的战略性措施和具体做法,以期为山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精准扶贫;致贫原因;措施;云南永平;龙门乡光映村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25-02  精准扶贫近年来在扶贫工作中常被提
摘要 以淮安慈缘禅寺植物景观设计为例,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等相关理论对寺庙植物景观的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绿化以求突出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的特点,表现当代寺庙园林的风彩,创造出融园林、文化于一体的风景构图。  关键词 慈缘禅寺;寺庙园林;植物景观  中图分类号 S757.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72-02  Abstract Taking the p
摘要 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发现喷施甜柿促早剂可以使阳丰柿果成熟期提早10~20 d,使柿果着色提前,成熟期果皮着色程度远高于不喷促早剂处理的柿果;结合高光效树形、肥水管理和合理的疏蕾疏果等措施,形成了促进早熟、增进柿果着色、提高果实品质、增加甜柿生产经济效益的促早栽培技术。  关键词 甜柿;阳丰;促早;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
摘要 介绍了莜麦栽培区的概况,总结莜麦的营养价值、饲用价值及其生物学特性,并总结了乌兰察布市旱地莜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莜麦;应用价值;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内蒙古乌兰察布  中图分类号 S512.6.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043-02  莜麦是我国华北北部、西北和云贵川等高寒地区的主要粮食、饲料和饲草作物,历年播种面积66.67万
摘要 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缓解烤烟烘烤面临的成本攀升、污染严重的现状,综述了生物质能源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烤烟烘烤中应用生物质能源不仅有利于烤后烟叶品质的提升,降低烘烤成本,也能减少烤烟生产的烘烤污染。目前,生物质能源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形式有生物质型煤、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压块等,不同的应用形式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示范推广。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烤
摘要 从品种、播期、种植密度、施肥及气象条件等方面分析了2014年东港市小甸子镇玉米获得特大丰收的原因,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增产原因;辽宁东港;小甸子镇;2014年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071-01  东港市小甸子镇位于丹东市西南部,是一个水旱田兼有的地区,旱田基本种植的作物是玉米,每年种植面积在2 000 hm2左右。受
摘要 选用1971—2015年萊州市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莱州市近45年的大雾变化特征及大雾日的相对湿度特征,结果表明:莱州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消散时段主要集中在8:00—12:00,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雾日的60.1%,其中12月出现雾日最多,6月最少;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1992年和2015年大雾日数最多,均为17 d,而2005年无大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