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定要为过去一年里国内自行车越野骑行运动的发展概括出关键词,那就是细化与变革,细化源于车型种类,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山地车大轮径时代已经来临,它正在逐步扫除玩家们的困惑,变得易于接受。变革则表现在观念的转变,初露端倪的山地车公园、高水平赛事以及野骑穿越正把爱好者们引领到真正的越野骑行运动中去。
据我所知,北京的李雨、李显一、纪华、李昂等人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骑山地车的人,他们都是专业队员出身,主项是山地越野或泥地竞速,并且因为热爱自行车运动,所以会在业余时间骑速降。2007年以前所举办的全国运动会上,速降比赛也是其中之一,因此他们也代表各城市参加速降组别的比赛。但在2007年之后,随着速降比赛的取消,各城市所设立的车队随之解散,山地车运动也变成了他们的爱好。山地车运动在中国曾消沉过一段时间,但随着近几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山地车运动似乎又迈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老一代的山地车手也带动了一批爱好自行车运动的车友。创办多年的北京山地速降联赛也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不断推动了山地车运动的流行。南方城市以广东为例,因为靠近香港,所接受到的信息及运动潮流也走在全国前列,山地车运动也在香港骑车人的带动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广东所举办的业余山地赛中,簇拥在赛道两旁观看比赛的车友不计其数,气势震撼人心,也正是有了这一群业余车友的热爱,才让山地车运动拥有了广泛的基础。
山地车,请离开柏油路
过去的一年中,越野骑行的发展依然面对残酷的现实—观念。我们必须将越野骑行和普通的压马路区分对待,但多数国人对此毫无概念,通常人们在听到这个问题后可能都会把轮胎拿出来说事儿—轮胎粗的是山地车,轮胎细的是公路车。因此,初次接触自行车运动的人会选择山地车作为第一辆车,因为粗的轮胎比较安全。而这样的意识也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使自行车运动在中国已经发展多年,但是这种错误的意识一直在影响着国人。
由此,便衍生出极具中国特色的骑行群体—“山马党”,也就是所谓的在公路上骑山地车的人群。随着“山马党”人群的不断增加,很多业余比赛将山地车比赛路线设在了公路上,也造就了流行一时的山马赛。更为可笑的是,居然一些轮胎品牌还特地为这个群体设计了所谓“山马”专用轮胎,细小疏松的齿纹有一定的抓地力,但也有更低的阻力,可以获得更快的速度。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笑话,山地车的真正玩法并非如此。
为什么“山马党”盛行?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自行车运动和文化基础薄弱,对于自行车而言,自行车只是代步工具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人们又错误地认为较粗的轮胎可以带来更加安全的骑行。同时,大多数的自行车店销售员只是将销售自行车当做一种生意,对于自行车的分类和功能却知之甚少,而消费者也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当在公路骑山地车的这种方式不断扩散,越来越多进入运动自行车领域的消费者,也在这种相对错误的方式引导下,成为了“山马党”的一员。
今天,自行车市场的细分化已经慢慢出现,一些人群已经选择速度更快的公路车开始真正的业余训练,而一部分人群则开始真正进入到山里骑车,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2012年,在Shimano品牌的牵头下,夏之舞山地自行车训练营取得了圆满的效果,来自于加拿大的教学机构Endless Biking的四位导师,以及多位职业山地车手,与来自中国的山地车爱好者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与教学训练,才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山地车是这么骑的,简单的教学训练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在骑山地车时所摸索出来的技术,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顶级训练营在今年没能延续下去。
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所希望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如何骑车,了解各种路况所对应的不同车型,才能慢慢地影响身边盲目骑行的朋友,并且引导新进入山地自行车运动的人群如何更正确地骑车,中国山地车运动发展才有希望。
困惑的尺寸
山地车本身的车型依然在细分化发展着,与此同时,轮径的变革在今年的市场表现尤为汹涌,但这难免令人困惑,从传统的26寸到27.5寸和29寸车型。以26寸车型为例,从功能而言有前避震行程在80mm~100mm的山地越野(XC),有前后避震行程在120mm~140mm之间的林道车(Trail Bike),150mm~180mm前后避震行程的全山地(All Mountain),200mm~220mm前后避震行程的速降(Downhill),这并非全部,还有土坡竞速。虽然这些车型的中文叫法并非完全准确,但从字面意思可以大致了解各种车款的大致用途。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山地车大轮径时代已经来临,近三年来经过专业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使用测试和品牌在市场上的深入推广,这种大轮径山地车已变得被更多玩家所接受,大尺寸轮组在复杂自然条件中面对岩石、树根、沙地、泥地有着更顺畅的通过性,比如29寸比26寸的滚动切入角小6.1%,使其冲坡更加稳定,爬坡也变得更加给力。随着国际市场上26寸车款的没落,27.5寸和29寸车款已经逐渐取代它的位置。中国市场及运动潮流与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也形成了三种尺寸共同销售的情况,只是26寸依然是主流。有关大轮径山地车不适合亚洲人的说法完全是人云亦云的误区,轮径增大的同时车身设计也变得更紧凑,这完全需要思想上的转变。不过,即使“山马党”横行,但山地车已经在一些高端玩家的发展下逐渐发展起来,有专门针对速降车型举办的联赛,也有大连麟道、崇礼云顶等山地车公园的兴起,这也意味着这项运动在中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相比于乒乓球、足球、篮球等项目而言,自行车运动在中国仅仅是一个小众体育项目,山地车运动则更为小众。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远远不够。目前,山地车在国际上又流行了一种新的玩法—Enduro,所使用的是150mm避震行程的前后避震车款,属于全山地车型的一种。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出现有专门针对Enduro而设立的比赛。赛事形式类似于越野摩托车,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几天的比赛设置。分为爬坡、有技术难度的下坡等路段设置。赛事组织者对爬坡路段会设置相应的关门时间,只有在关门时间之前完成比赛的车手,才有资格进行下一阶段下坡路段的比赛,而下坡路段的成绩将成为最终的成绩,决定车手的名次。今年在浙江宁海曾举办过一场Enduro的比赛,虽然参赛的人数不多,但明确传递出中国正在迅速与国际潮流接轨的信号。 我们需要更多的山地车公园
因为曾去过加拿大的惠斯勒山地公园,美国的鹿谷山地车公园,因此我也一直在期盼着能在国内找到一个成熟的山地车公园。这些山地车公园既是山地车公园,同时也是著名的滑雪胜地,所以也造就了夏天骑车、冬天滑雪的盛况。惠斯勒山地公园是在离温哥华仅有两三个小时开车路程的小镇,夏季来这里骑车的人简直就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难道这些人平时都不用上班的吗?令人好生羡慕。而到了周末,那简直就可以用拥挤的人潮来形容,这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也实属罕见。并且,在惠斯勒有很多山地车教学机构,只要到周末的时候,周边城市的人们也会汇聚于此,教练会带领各种水平不一的学员进行培训,一些女生的骑车水平足够令我们惊讶,飞坡、下坡、过弯墙的技术得心应手。
对比国内,目前除了大连的麟道山地车公园有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及路线选择外,其他基本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个夏天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云顶山地车公园,地处河北张家口崇礼县的云顶此前一直是众多滑雪爱好者的胜地,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他们也在今年聘请了加拿大的道格拉斯,修建了第一条山地速降路线。此前,云顶也举办了北京山地速降车联赛,受到广泛好评。这就是为什么在接到骑迹体育的邀请时我欣然前往体验的原因。虽然这里只有一条成熟路线,但感受完全不同,全程4.2公里的下坡汇集了各种路况,无数弯墙让我们拥有大把的时间去提高技术,便捷的缆车增加了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速降的频次。李显一、孙健、骆沙舟和朱剑波这几位技术高超的车手在期间认真并耐心的指点着我们更正姿势、改正错误习惯、清晰选择路线,我们有了更多讨论技术环节的时间和空间,其乐融融,以至于我甚至忘了自己的媒体身份,每天都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般玩命豁车,直到累得连捏刹车的力气都丧失殆尽才罢休。
当然,国外山地车公园已经足够成熟,路线非常多样化,这也是云顶山地车公园还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挖掘出更多的骑车路线,吸引更多的人喜欢上自行车运动,中国的山地车运动才能飞速发展。
我们需要更高水平的业余联赛
在过去的一年中,辽宁、北京、浙江、湖南、广东等地皆有越野赛事甚至联赛,有些是由资深车友自发组织、多品牌联合赞助进而形成的具有历史底蕴的传统联赛,有些则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发展趋势。2013年11月10日刚刚结束的莫干山速降赛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由红牛赞助的这场在德清莫干山举行的山地车速降赛,已经让工作人员忙碌了多月。德清伐头乡政府特别修建的山地车道,从700米海拔处直降而下,自山顶开阔的灌木中用大型机械强行开挖出一条蜿蜒的硬土道路,辗转深入密林间,综合了传统林道和人造木道,还有人工堆砌的乱石阵,乃至高达十几米的全木质人工桥。每一处弯道都精心修葺了半人多高的转弯墙,甚至每一段线路都可以明显看到修建者人为对自然条件的改造,让车道更具趣味性,也更有挑战性。这些线路可以说是专为这些极度发烧的爱好者们打造的。
这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第一个完全对公众开放的,由政府主持修建的专业山地车速降车道。在这些年来Giant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下,并通过多次莫干山自行车嘉年华的举办,伐头乡政府希望在莫干山地区修建一个综合型的山地车公园项目。最终将不仅仅包括适合UCI标准的专业速降赛车道,多种不同难度的越野下坡车道,还会在风景秀丽的群山之中修建适合广大消费者骑行的长距离越野穿越线路。并借此作为一个开放式的体验项目来推动当地度假旅游环境的提升,而不是单独打造一个纯商业的山地车公园。目前为了本次比赛,仅开放了已完成的1/4长度的速降路段,但只是这一点就已经深深吸引了爱好者们的关注。许多人在比赛前数日就已经常驻现场进行体验活动。
除了江浙沪地区的爱好者,爱好这场比赛吸引了全国各个地区乃至台湾地区和欧美国家的众多资深自行车爱好者参加,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大规模和高端化。包括年龄仅有15岁的北京参赛者周鹏杰,还有台湾的冠军车手江胜山在内,这些纯粹的业余爱好者都有丰富的比赛经验。尽管比赛当日突如其来的冬雨和骤降的气温给大家造成了不小的挑战,但绝大部分参赛者在比赛中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激情。
由于山间浓重的雾霭遮蔽视线,车手基本很难完整地观察赛道前方,有时候能见度甚至只有几米,从起点一出发,连第一个难点都难以分辨。而且林道中的地面不仅湿滑,还很容易让泥浆裹满车胎,进一步给车手的正常发挥增加难度。在比赛中不断有车手意外滑倒,甚至在腾空落地后失控连续翻滚,还有选手在激烈的冲刺中爆胎,但这些都没有阻止大家坚持完赛。很多车手冲过终点以后,都可以发现身上前前后后摔倒在泥浆中的痕迹,但几乎找不到半点沮丧的感觉。有一位车手由于表现不如预期,在冲到终点后随手扔掉了自己的头盔,连自行车都推倒在泥浆中,但仍然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
我们需要更多的户外急救知识
话题依然要转回在云顶公园的骑车经历。那是我在过弯时因前轮打滑而摔倒,左臂重重地撞在了弯墙上,虽然下午还能勉强骑车,但新一轮朝阳升起的时候,它已不能向上抬起,而我面对此情景大脑却一片空白,只是在等待手臂的自我恢复。虽然云顶离崇礼县仅有半小时车程(出现意外可以及时医治),但话题却可以引申开来,受自然环境中的未知因素和骑行人本身状态、技术水平的约束,在山地车公园、比赛和野骑穿越中我们都应当加强风险意识并储备足够的户外急救知识,在那之前,我并未意识到它离我这么近,在与很多国外朋友的交流中,才知道国外完善的体系和意识。在他们真正进入到山地车运动亦或是其他户外运动前,他们都会接受足够的户外急救知识培训,等到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才会加入到山地车等户外运动中来。
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缺失的,在我们的国家,由于政府并未对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有足够多的了解,所以也并未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此类培训,而私人的培训机构也仅仅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存在,而且知之者甚少。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山地车公园有比较成熟的骑车路线外,很多山地车的玩家只能在山里的一些野路骑车,路线复杂且易变,发生意外的几率远远大于公路车运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投入到自行车的运动中,但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完善的机构来培养他们的户外急救知识,不只为自己,也为他人。在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带动更多的人喜爱上自行车运动,传递更多正能量的同时,也清楚前路漫漫,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些新观念正在逐渐扩散并被接受。
据我所知,北京的李雨、李显一、纪华、李昂等人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骑山地车的人,他们都是专业队员出身,主项是山地越野或泥地竞速,并且因为热爱自行车运动,所以会在业余时间骑速降。2007年以前所举办的全国运动会上,速降比赛也是其中之一,因此他们也代表各城市参加速降组别的比赛。但在2007年之后,随着速降比赛的取消,各城市所设立的车队随之解散,山地车运动也变成了他们的爱好。山地车运动在中国曾消沉过一段时间,但随着近几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山地车运动似乎又迈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老一代的山地车手也带动了一批爱好自行车运动的车友。创办多年的北京山地速降联赛也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不断推动了山地车运动的流行。南方城市以广东为例,因为靠近香港,所接受到的信息及运动潮流也走在全国前列,山地车运动也在香港骑车人的带动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广东所举办的业余山地赛中,簇拥在赛道两旁观看比赛的车友不计其数,气势震撼人心,也正是有了这一群业余车友的热爱,才让山地车运动拥有了广泛的基础。
山地车,请离开柏油路
过去的一年中,越野骑行的发展依然面对残酷的现实—观念。我们必须将越野骑行和普通的压马路区分对待,但多数国人对此毫无概念,通常人们在听到这个问题后可能都会把轮胎拿出来说事儿—轮胎粗的是山地车,轮胎细的是公路车。因此,初次接触自行车运动的人会选择山地车作为第一辆车,因为粗的轮胎比较安全。而这样的意识也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使自行车运动在中国已经发展多年,但是这种错误的意识一直在影响着国人。
由此,便衍生出极具中国特色的骑行群体—“山马党”,也就是所谓的在公路上骑山地车的人群。随着“山马党”人群的不断增加,很多业余比赛将山地车比赛路线设在了公路上,也造就了流行一时的山马赛。更为可笑的是,居然一些轮胎品牌还特地为这个群体设计了所谓“山马”专用轮胎,细小疏松的齿纹有一定的抓地力,但也有更低的阻力,可以获得更快的速度。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笑话,山地车的真正玩法并非如此。
为什么“山马党”盛行?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自行车运动和文化基础薄弱,对于自行车而言,自行车只是代步工具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人们又错误地认为较粗的轮胎可以带来更加安全的骑行。同时,大多数的自行车店销售员只是将销售自行车当做一种生意,对于自行车的分类和功能却知之甚少,而消费者也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当在公路骑山地车的这种方式不断扩散,越来越多进入运动自行车领域的消费者,也在这种相对错误的方式引导下,成为了“山马党”的一员。
今天,自行车市场的细分化已经慢慢出现,一些人群已经选择速度更快的公路车开始真正的业余训练,而一部分人群则开始真正进入到山里骑车,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2012年,在Shimano品牌的牵头下,夏之舞山地自行车训练营取得了圆满的效果,来自于加拿大的教学机构Endless Biking的四位导师,以及多位职业山地车手,与来自中国的山地车爱好者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与教学训练,才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山地车是这么骑的,简单的教学训练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在骑山地车时所摸索出来的技术,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顶级训练营在今年没能延续下去。
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所希望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如何骑车,了解各种路况所对应的不同车型,才能慢慢地影响身边盲目骑行的朋友,并且引导新进入山地自行车运动的人群如何更正确地骑车,中国山地车运动发展才有希望。
困惑的尺寸
山地车本身的车型依然在细分化发展着,与此同时,轮径的变革在今年的市场表现尤为汹涌,但这难免令人困惑,从传统的26寸到27.5寸和29寸车型。以26寸车型为例,从功能而言有前避震行程在80mm~100mm的山地越野(XC),有前后避震行程在120mm~140mm之间的林道车(Trail Bike),150mm~180mm前后避震行程的全山地(All Mountain),200mm~220mm前后避震行程的速降(Downhill),这并非全部,还有土坡竞速。虽然这些车型的中文叫法并非完全准确,但从字面意思可以大致了解各种车款的大致用途。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山地车大轮径时代已经来临,近三年来经过专业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使用测试和品牌在市场上的深入推广,这种大轮径山地车已变得被更多玩家所接受,大尺寸轮组在复杂自然条件中面对岩石、树根、沙地、泥地有着更顺畅的通过性,比如29寸比26寸的滚动切入角小6.1%,使其冲坡更加稳定,爬坡也变得更加给力。随着国际市场上26寸车款的没落,27.5寸和29寸车款已经逐渐取代它的位置。中国市场及运动潮流与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也形成了三种尺寸共同销售的情况,只是26寸依然是主流。有关大轮径山地车不适合亚洲人的说法完全是人云亦云的误区,轮径增大的同时车身设计也变得更紧凑,这完全需要思想上的转变。不过,即使“山马党”横行,但山地车已经在一些高端玩家的发展下逐渐发展起来,有专门针对速降车型举办的联赛,也有大连麟道、崇礼云顶等山地车公园的兴起,这也意味着这项运动在中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相比于乒乓球、足球、篮球等项目而言,自行车运动在中国仅仅是一个小众体育项目,山地车运动则更为小众。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远远不够。目前,山地车在国际上又流行了一种新的玩法—Enduro,所使用的是150mm避震行程的前后避震车款,属于全山地车型的一种。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出现有专门针对Enduro而设立的比赛。赛事形式类似于越野摩托车,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几天的比赛设置。分为爬坡、有技术难度的下坡等路段设置。赛事组织者对爬坡路段会设置相应的关门时间,只有在关门时间之前完成比赛的车手,才有资格进行下一阶段下坡路段的比赛,而下坡路段的成绩将成为最终的成绩,决定车手的名次。今年在浙江宁海曾举办过一场Enduro的比赛,虽然参赛的人数不多,但明确传递出中国正在迅速与国际潮流接轨的信号。 我们需要更多的山地车公园
因为曾去过加拿大的惠斯勒山地公园,美国的鹿谷山地车公园,因此我也一直在期盼着能在国内找到一个成熟的山地车公园。这些山地车公园既是山地车公园,同时也是著名的滑雪胜地,所以也造就了夏天骑车、冬天滑雪的盛况。惠斯勒山地公园是在离温哥华仅有两三个小时开车路程的小镇,夏季来这里骑车的人简直就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难道这些人平时都不用上班的吗?令人好生羡慕。而到了周末,那简直就可以用拥挤的人潮来形容,这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也实属罕见。并且,在惠斯勒有很多山地车教学机构,只要到周末的时候,周边城市的人们也会汇聚于此,教练会带领各种水平不一的学员进行培训,一些女生的骑车水平足够令我们惊讶,飞坡、下坡、过弯墙的技术得心应手。
对比国内,目前除了大连的麟道山地车公园有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及路线选择外,其他基本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个夏天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云顶山地车公园,地处河北张家口崇礼县的云顶此前一直是众多滑雪爱好者的胜地,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他们也在今年聘请了加拿大的道格拉斯,修建了第一条山地速降路线。此前,云顶也举办了北京山地速降车联赛,受到广泛好评。这就是为什么在接到骑迹体育的邀请时我欣然前往体验的原因。虽然这里只有一条成熟路线,但感受完全不同,全程4.2公里的下坡汇集了各种路况,无数弯墙让我们拥有大把的时间去提高技术,便捷的缆车增加了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速降的频次。李显一、孙健、骆沙舟和朱剑波这几位技术高超的车手在期间认真并耐心的指点着我们更正姿势、改正错误习惯、清晰选择路线,我们有了更多讨论技术环节的时间和空间,其乐融融,以至于我甚至忘了自己的媒体身份,每天都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般玩命豁车,直到累得连捏刹车的力气都丧失殆尽才罢休。
当然,国外山地车公园已经足够成熟,路线非常多样化,这也是云顶山地车公园还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挖掘出更多的骑车路线,吸引更多的人喜欢上自行车运动,中国的山地车运动才能飞速发展。
我们需要更高水平的业余联赛
在过去的一年中,辽宁、北京、浙江、湖南、广东等地皆有越野赛事甚至联赛,有些是由资深车友自发组织、多品牌联合赞助进而形成的具有历史底蕴的传统联赛,有些则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发展趋势。2013年11月10日刚刚结束的莫干山速降赛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由红牛赞助的这场在德清莫干山举行的山地车速降赛,已经让工作人员忙碌了多月。德清伐头乡政府特别修建的山地车道,从700米海拔处直降而下,自山顶开阔的灌木中用大型机械强行开挖出一条蜿蜒的硬土道路,辗转深入密林间,综合了传统林道和人造木道,还有人工堆砌的乱石阵,乃至高达十几米的全木质人工桥。每一处弯道都精心修葺了半人多高的转弯墙,甚至每一段线路都可以明显看到修建者人为对自然条件的改造,让车道更具趣味性,也更有挑战性。这些线路可以说是专为这些极度发烧的爱好者们打造的。
这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第一个完全对公众开放的,由政府主持修建的专业山地车速降车道。在这些年来Giant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下,并通过多次莫干山自行车嘉年华的举办,伐头乡政府希望在莫干山地区修建一个综合型的山地车公园项目。最终将不仅仅包括适合UCI标准的专业速降赛车道,多种不同难度的越野下坡车道,还会在风景秀丽的群山之中修建适合广大消费者骑行的长距离越野穿越线路。并借此作为一个开放式的体验项目来推动当地度假旅游环境的提升,而不是单独打造一个纯商业的山地车公园。目前为了本次比赛,仅开放了已完成的1/4长度的速降路段,但只是这一点就已经深深吸引了爱好者们的关注。许多人在比赛前数日就已经常驻现场进行体验活动。
除了江浙沪地区的爱好者,爱好这场比赛吸引了全国各个地区乃至台湾地区和欧美国家的众多资深自行车爱好者参加,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大规模和高端化。包括年龄仅有15岁的北京参赛者周鹏杰,还有台湾的冠军车手江胜山在内,这些纯粹的业余爱好者都有丰富的比赛经验。尽管比赛当日突如其来的冬雨和骤降的气温给大家造成了不小的挑战,但绝大部分参赛者在比赛中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激情。
由于山间浓重的雾霭遮蔽视线,车手基本很难完整地观察赛道前方,有时候能见度甚至只有几米,从起点一出发,连第一个难点都难以分辨。而且林道中的地面不仅湿滑,还很容易让泥浆裹满车胎,进一步给车手的正常发挥增加难度。在比赛中不断有车手意外滑倒,甚至在腾空落地后失控连续翻滚,还有选手在激烈的冲刺中爆胎,但这些都没有阻止大家坚持完赛。很多车手冲过终点以后,都可以发现身上前前后后摔倒在泥浆中的痕迹,但几乎找不到半点沮丧的感觉。有一位车手由于表现不如预期,在冲到终点后随手扔掉了自己的头盔,连自行车都推倒在泥浆中,但仍然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
我们需要更多的户外急救知识
话题依然要转回在云顶公园的骑车经历。那是我在过弯时因前轮打滑而摔倒,左臂重重地撞在了弯墙上,虽然下午还能勉强骑车,但新一轮朝阳升起的时候,它已不能向上抬起,而我面对此情景大脑却一片空白,只是在等待手臂的自我恢复。虽然云顶离崇礼县仅有半小时车程(出现意外可以及时医治),但话题却可以引申开来,受自然环境中的未知因素和骑行人本身状态、技术水平的约束,在山地车公园、比赛和野骑穿越中我们都应当加强风险意识并储备足够的户外急救知识,在那之前,我并未意识到它离我这么近,在与很多国外朋友的交流中,才知道国外完善的体系和意识。在他们真正进入到山地车运动亦或是其他户外运动前,他们都会接受足够的户外急救知识培训,等到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才会加入到山地车等户外运动中来。
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缺失的,在我们的国家,由于政府并未对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有足够多的了解,所以也并未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此类培训,而私人的培训机构也仅仅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存在,而且知之者甚少。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山地车公园有比较成熟的骑车路线外,很多山地车的玩家只能在山里的一些野路骑车,路线复杂且易变,发生意外的几率远远大于公路车运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投入到自行车的运动中,但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完善的机构来培养他们的户外急救知识,不只为自己,也为他人。在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带动更多的人喜爱上自行车运动,传递更多正能量的同时,也清楚前路漫漫,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些新观念正在逐渐扩散并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