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窃读记》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它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将以《窃读记》为例,探讨基于智慧教育理念下有效解决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这个难点的方式方法。
  ● 《窃读记》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这里的读不仅指朗读,还包括阅读和理解。但是在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被进行了放大,经常出现为了读而读的现象。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读,如何通过读正确地理解、感悟,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难以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也难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背景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2.无意义的问题设置,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
  设置问题的目的是引发思考或检验学习成果。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常常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有的问题在课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却还要不停地发问,虽然看似师生配合得很好,但这都是浅层次的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形成。
  3.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语文学习的方法渗透不足
  现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具体的文章看得非常重要,将文章中的句、段分析得滴水不漏,但是对这篇文章所承载的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却没有强化和渗透。
  4.教师的精彩胜过学生的精彩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经常会看到教师的专业素养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氛围或者热热闹闹,或者潸然泪下,但是学生却表现得很平庸,完全成了教师表演的陪衬。
  ●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带领学生快速入境
  上课伊始,首先放映老北京的视频(选自林海音的电影《城南旧事》),将学生带入情境,体会到那时读书对于一般人家的孩子来说很难。这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窃读”的含义及原因,为理解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础。
  2.有效的任务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窃读之后,没有让学生直接去学习课文,而是出示了按照原文制作的动画,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请学生仔细观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一个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及其学习的积极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3.对比阅读,感悟至深,方法渗透水到渠成
  当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表达之后,再出示课文,进行对比,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描写得好的地方,并读一读,说说好在哪里。通过经历和作者一样的经历之后的深入思考,再与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这样主动寻求写作技巧便水到渠成。
  4.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还能力给学生
  教师合理有效的任务驱动,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的思考、积极的表达,再与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写作的技法。
  案例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窃读记》选自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文章主题非常明确,那便是因得到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而心存感激。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得到不同的人的帮助,让学生懂得这一点,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感受,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传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极为纯净、生动。
  2.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身处现代,很难理解作者当时因家庭贫困买不起书而又非常渴望读书的痛苦心情。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对于刚上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3)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恰到好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一定难度。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课文中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并通过这些词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文章中的情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通过与作者的描述进行对比,深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懂得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知识的滋润,也需要爱的关怀的道理。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4.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背景呈现,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段,让学生认识老北京,并进行教师引导下的递进式提问:“这是九十多年前的北京,谁能谈谈那时的北京和现在有什么不同?”“那时人们要想了解这个世界主要是通过读书。有这样一位小女孩,她就很喜欢读书,可是她家生活并不富裕,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买书来读,怎么办呢?”“书店老板会允许她这样只看不买吗?”从而引出“窃读”。
  设计意图:“窃读”这种行为在当今社会是很难想象的,因此,通过视频的方式再现课文的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情境,帮助他们体会那时读书对于一般人家的孩子来说很难,为学生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偷着看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调动思维
  步骤一,再现情境,布置任务。
  教师活动:呈现与课文内容一致的动画,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思考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小女孩窃读的经历,并选择一种顺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女孩窃读的经历。
  步骤二,小组交流,充分表达。
  教师活动:将你对叙述顺序的思考结果和你对小女孩窃读经历的描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之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叙述的顺序及小女孩经历的过程。
  学生活动:小组进行交流,叙述顺序可能为地点转换的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
  步骤三,小组汇报,成果展现。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方式呈现课文的内容,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每位学生都在通过视觉的输入,经历着和作者当年一样的情境,他们并没有被文本所束缚,而是会用自己的逻辑和语言去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他们经历了视觉输入、语言转化、语言组织、表达输出这样一个过程,他们是在主动思考。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和按照一定顺序表述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对比阅读,技能提升
  步骤一,对比中感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研究作者是怎样写的,并与自己的描述进行对比,发现哪个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对作者的描写进行评述。
  步骤二,细细品读,寻求技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句子和词语是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细细品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和词语,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当学生们已经进行充分的表达之后,再与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经历过思考之后再与文本对话,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这种方式远比直接学习文本收益大,且更有效率。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写作技巧。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不但能使学生从内容上领会课文的主旨,还能从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真正达到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指导朗读,效果自然更好。
  第四环节:通读全文,再次感受
  引导学生再读全文,从内容或写法上谈谈收获,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评价及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内容,升华情感。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记忆深刻的事,也来写一写。
  (2)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想到一个更好的办法,让小女孩不再窃读?
  设计意图:写一写自己小时候的事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小女孩想一个不再窃读的好办法,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智慧教育理念所提倡的。
  智慧反思
  常规的语文教学在讲授这种类型的课文时,一般都是先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再逐段分析,不管是采用以读促讲,还是采用小组研究,都摆脱不了将课文解剖的模式,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总是很难达成。本课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有效达成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反思内容如下:
  首先,语文教学需要做到的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主动学语文,这样才有可能学好语文。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的魅力。
  其次,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不是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习过语文,就应能够在合适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去进行合理的表达。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通过反复诵读就能够形成的能力,而是需要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通过不断地实践运用才能够形成的。
  最后,人们常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最难的,其实不然,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篇课文中,运用动画资源进行情境再现并结合合适的任务,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为他们充分表达与运用语言提供了平台。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家威廉·格拉瑟曾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读书,任何处罚都无法逼他们就范。所有的动机都源自内心,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不佳,是因为他没有在学校里找到足以令他满意的学习动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逻辑以及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学生只需学习教师教的内容即可,教师并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当然,上述做法我也不例外,但当经历了一次停电后的反思以及教学改进后,我
2015年7月,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素有“英雄城”之美名的城市——南昌,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赛项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决赛。  本次比赛现场设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比赛内容分两天进行。第一天为团队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的初步构建以及评价兄弟参赛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第二天为可视化陈述与答辩。由于选手使用的教材都是陌生教材,加上时间紧迫,所以这次比赛对参赛选手来说,既是一次对日常教学
当前,随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越来越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其学习动机也不断减弱。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面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进行零碎、重复地训练,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为了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除了增加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外,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机械的训练式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面向创作的思想,在创作
摘要:创新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提出,在诸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内容丰富”、“容量增加”、“手段变革”这三个特征,使创新思维成为可能。它打破了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和顺向思维,为创新思维解除了枷锁。它开放了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和学习形式,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  
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多媒体技术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所必需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成为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本文主要从多媒体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出发来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1  1改变课堂结构
● 背景:学生喜欢计算机,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  早在2006年,黎加厚老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向差异化教学发展》一文中这样写道:有信息技术课教师反映,小学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很有兴趣,他们喜爱参与各类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但是,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下降。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算法的教学感到十分枯燥,没有积极性。时代的变化、来自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信
什么是数字故事?一般来说,是把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Dana Atchley最先提出。Atchley是一位专业的说故事者,在计算机科技兴起之时,他看到了计算机科技在媒体运用上的潜力,因而积极地结合计算机媒体与说故事的技巧,产生了这种更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上世纪90年代由于Atchley与其他媒体设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系“词中女皇”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宋词佳作。全词以“醉”为眼,因日暮溪亭边的“酒醉”而“沉醉”误入藕花深处,因身处藕花丛拍桨激浪惊起鸥鹭而“迷醉”。一幅幅静态画面似因这力拨千钧的“醉”字而活跃起来,成为了流动的画。  作为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这首词词风清新、内容浅显,但其间的语言却是鲜活而又跳跃,极富画面感。如何让文字产生画面,让画面流转
星期一上午,忙忙碌碌,忙完学校一周开始的常规工作,坐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材料。初冬的阳光也刚刚开始洒进窗台,我接到了金陵馆长的一个电话,要我去担任信息技术整合课初中语文组的评委。  记忆从这一瞬间蔓延开来,2005年11月,我带队参加了第一届“网络团队赛”,在高新区实验初中的赛场和平江实验学校的答辩会场度过了紧张忙碌、思维高速运转的一天半时间,这一新生事物带来的头脑风暴,久久不能平息,赛后我写了两篇小
教学资源拓展,就是将课外资源有机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拓展,是课堂教学的淙淙“活水”。语文课堂如何引入源头活水,让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下面,我结合名师课堂案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关注有效性——教学拓展有“尺度”    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爆炸时代来临,可供教学拓展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拓展的目的,并且具有一双慧眼——学会把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教学目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