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即要改变那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应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谓在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会和會学为主要教学任务,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将成为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师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人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并不断应用和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力求在每节课中都能体现这一思想.
高中物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五节《力的合成》一节课,新旧课本中有了很大变化,新教材中把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由验证型实验转变为探究型实验,并且直接安排在课文当中,课件编者从教材的编写上就要体现新课标理念,本人对这节课做了一些调整,安排为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中,主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做一简单应用.重点是让学生自主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具体设计思路如下:主要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第二环节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第三环节是定则的简单应用与课堂总结.下面结合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谈几点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做法.
1 问题引领,激发思考,落实学生思维的主体性
在教学的第一环节,通过小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让两名同学上讲台共同抬起一桶水(课前准备好的),后只由老师一人提起这桶水.师问:两同学对桶的力F1、F2和老师对桶的力F是什么关系?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随后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在第二环节,学生实验探究之前,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课件展示),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探究的课题:如果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互成角度,如何求它们的合力?学生就会初步进行猜测与思考——有的学生说是代数和,有的学生说不是,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几分钟后,老师巡视发现有的同学没有思路,发现有的学生没有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我以问题的形式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由老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设计.同时重点安排了以下教学任务:(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等效替代,如何保证用两只弹簧秤作用在橡皮条上的效果和一只弹簧秤作用在橡皮条上的效果相同,这是做成功此实验的关键之一,所以我花了较长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体验;(二)演示操作: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把分力F1、F2、合力F的方向画在黑板上或白纸上,这是做成功此实验的另一关键,所以我也花了一些时间来引导学生体会具体做法;(三)让两名学生记录弹簧秤读数,留一名学生继续完成实验——做出分力F1、F2、合力F的图示.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完成,设计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充分落实了思维的主体性.
2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落实学生行为的主体性
在环节二中,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当老师发现这些问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或代替学生去完成,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再次提出或自言自语说出这样做的坏处,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思考,在一次经历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与同伴交流讨论,最终自己改正错误,顺利完成实验.
同时让其他学生分组做实验,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并用幻灯片把实验中要完成的四项任务展示出来,在学生实验过程一直保留,使学生能朝正确的方向进行猜想和操作,为实验探究铺下第三个台阶.设计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是高考的热点之一,通过引导实验方案的设计,慢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能顺利解答高考实验题打好基础.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真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行为的主体性.
3 分析论证,发挥学生总结规律的主体性
当学生完成实验,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F1、F2、F时,请同学们分析F、F1、F2是什么关系?显然这时,学生们发现F不等于F1、F2,也就否定了开始的猜想.这时,我们可以模拟科学家当年得出这一法则所做的尝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当发现学生无从下手时,再提出新的提示:几何中要做辅助线,请同学们尝试着连辅助线——尝试把F1、F2的箭头和F的箭头连起来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连成了一个四边形,个别同学的四边形接近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再去做大量的实验,看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做法充分发挥学生总结规律时的主体性,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的科学素养.
4 遇到困难,降阶设问,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
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老师提出的问题或给定的任务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解决.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老师降低难度,再次设问,经过老师不断降阶提问,直到让全体同学都会有所收获,这也是教学的主要要求.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根据老师的提问,自主探究,突破自己的思维障碍,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
5 例题导学,课堂梳理,落实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究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后,通过学生自学例题,体会定则的简单应用,并安排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识记五步骤,即用五个字来概括:一选;二作;三量;四算;五度.同时让学生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回味所学知识和方法,落实学生解决问题,概括归纳总结的主体性.
总之,整个课堂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维,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放在主体地位,而老师只在学生学习、探究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指导和点拨,师生在互助、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物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五节《力的合成》一节课,新旧课本中有了很大变化,新教材中把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由验证型实验转变为探究型实验,并且直接安排在课文当中,课件编者从教材的编写上就要体现新课标理念,本人对这节课做了一些调整,安排为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中,主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做一简单应用.重点是让学生自主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具体设计思路如下:主要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第二环节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第三环节是定则的简单应用与课堂总结.下面结合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谈几点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做法.
1 问题引领,激发思考,落实学生思维的主体性
在教学的第一环节,通过小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让两名同学上讲台共同抬起一桶水(课前准备好的),后只由老师一人提起这桶水.师问:两同学对桶的力F1、F2和老师对桶的力F是什么关系?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随后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在第二环节,学生实验探究之前,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课件展示),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探究的课题:如果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互成角度,如何求它们的合力?学生就会初步进行猜测与思考——有的学生说是代数和,有的学生说不是,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几分钟后,老师巡视发现有的同学没有思路,发现有的学生没有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我以问题的形式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由老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设计.同时重点安排了以下教学任务:(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等效替代,如何保证用两只弹簧秤作用在橡皮条上的效果和一只弹簧秤作用在橡皮条上的效果相同,这是做成功此实验的关键之一,所以我花了较长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体验;(二)演示操作: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把分力F1、F2、合力F的方向画在黑板上或白纸上,这是做成功此实验的另一关键,所以我也花了一些时间来引导学生体会具体做法;(三)让两名学生记录弹簧秤读数,留一名学生继续完成实验——做出分力F1、F2、合力F的图示.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完成,设计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充分落实了思维的主体性.
2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落实学生行为的主体性
在环节二中,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当老师发现这些问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或代替学生去完成,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再次提出或自言自语说出这样做的坏处,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思考,在一次经历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与同伴交流讨论,最终自己改正错误,顺利完成实验.
同时让其他学生分组做实验,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并用幻灯片把实验中要完成的四项任务展示出来,在学生实验过程一直保留,使学生能朝正确的方向进行猜想和操作,为实验探究铺下第三个台阶.设计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是高考的热点之一,通过引导实验方案的设计,慢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能顺利解答高考实验题打好基础.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真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行为的主体性.
3 分析论证,发挥学生总结规律的主体性
当学生完成实验,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F1、F2、F时,请同学们分析F、F1、F2是什么关系?显然这时,学生们发现F不等于F1、F2,也就否定了开始的猜想.这时,我们可以模拟科学家当年得出这一法则所做的尝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当发现学生无从下手时,再提出新的提示:几何中要做辅助线,请同学们尝试着连辅助线——尝试把F1、F2的箭头和F的箭头连起来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连成了一个四边形,个别同学的四边形接近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再去做大量的实验,看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做法充分发挥学生总结规律时的主体性,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的科学素养.
4 遇到困难,降阶设问,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
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老师提出的问题或给定的任务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解决.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老师降低难度,再次设问,经过老师不断降阶提问,直到让全体同学都会有所收获,这也是教学的主要要求.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根据老师的提问,自主探究,突破自己的思维障碍,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
5 例题导学,课堂梳理,落实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究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后,通过学生自学例题,体会定则的简单应用,并安排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识记五步骤,即用五个字来概括:一选;二作;三量;四算;五度.同时让学生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回味所学知识和方法,落实学生解决问题,概括归纳总结的主体性.
总之,整个课堂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维,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放在主体地位,而老师只在学生学习、探究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指导和点拨,师生在互助、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