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概念是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而生物学概念,是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是高中生物学知识的核心,本文以一节生物课堂教学为案例,对概念教学进行展示与分析,从而实现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概念教学;生物学;细胞呼吸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知识主要由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等组成,而原理、规律和理论往往是由若干概念通过一定关系构成的。概念的生成,指的是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敢于质疑,自我建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新课标和教材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生物概念。
本文尝试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课堂教学为例,对概念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生物概念教学所应用的模式及策略。
一、联系旧知识,引入较完善的概念体系
讲授新概念时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复习旧概念,这更有助于学习和理解新概念。例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教学,首先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相关内容,指出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然后通过设疑“能源物质糖类通过什么途径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呢”,从而引出呼吸作用这个概念。此处采用的是联系旧知识,促使形成新的概念体系的策略,将糖类代谢的内容与呼吸作用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从而释放能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细胞呼吸的过程。
二、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中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的,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该节中呼吸作用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寻找概念中的关键词来进一步强化概念:“活细胞”“ATP”“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这样从关键词入手更利于学生记忆,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学概念。
三、转化前概念,形成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以前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称为前概念,它包含原有的经验和假设,但往往与概念的科学含义不一致。如通过区别“呼吸”和“呼吸运动”来消除前生物学概念对学生的影响。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运动指的是胸廓有节律地舒张和收缩,这些都与细胞呼吸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通过设疑、剖析、对比等方法,让学生对“细胞呼吸”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个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掌握了。
四、抓区别找联系,深化生物学概念
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则借助于生活实例,通过让学生判断生活中萌发的种子、水稻、运动员等有没有呼吸作用,以及它们进行呼吸作用的条件引出呼吸作用的两种类型。接着对“有氧呼吸”作进一步讲解,首先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并配平三个阶段的反应式,然后归纳出总反应式,进而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和代表生物这三个方面对有氧呼吸进行总结。而对“无氧呼吸”则以抓区别找联系的方法,通过与有氧呼吸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讨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共同特征,理解细胞呼吸是细胞内物质和能量转换的枢纽,从而深化概念。
五、提供感性认识材料,提升理性认识
科学概念的获得和掌握标志着学生对客观事物已有了理性的认识,如果借助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将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基本特点,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其过程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可演示有机物燃烧的实验,通过分析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燃烧时会释放能量。那么,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生物体内发生生物氧化的依据是什么?细胞内的生物氧化是如何进行的?引导学生从对比细胞呼吸与有机物体外燃烧入手,引出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有氧呼吸的过程。课堂采取结合分步图解展示的方法,提升学生对有氧呼吸概念的理性认识。
以上就是本文通过对“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一些处理策略及模式。概念教学正是通过应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再让学生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向国.中学生物概念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7.
[2]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J].中学生物教学,2003(10):21.
[3]刘光丽.浅谈如何进行高中生物概念的形成与同化教学[J].学科教育,2010(5):87-88.
[4]陈团.新课程如何设计生物概念教学[J].西江教育论丛,2009(4):46-47.
关键词:概念教学;生物学;细胞呼吸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知识主要由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等组成,而原理、规律和理论往往是由若干概念通过一定关系构成的。概念的生成,指的是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敢于质疑,自我建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新课标和教材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生物概念。
本文尝试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课堂教学为例,对概念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生物概念教学所应用的模式及策略。
一、联系旧知识,引入较完善的概念体系
讲授新概念时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复习旧概念,这更有助于学习和理解新概念。例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教学,首先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相关内容,指出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然后通过设疑“能源物质糖类通过什么途径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呢”,从而引出呼吸作用这个概念。此处采用的是联系旧知识,促使形成新的概念体系的策略,将糖类代谢的内容与呼吸作用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从而释放能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细胞呼吸的过程。
二、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中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的,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该节中呼吸作用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寻找概念中的关键词来进一步强化概念:“活细胞”“ATP”“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这样从关键词入手更利于学生记忆,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学概念。
三、转化前概念,形成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以前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称为前概念,它包含原有的经验和假设,但往往与概念的科学含义不一致。如通过区别“呼吸”和“呼吸运动”来消除前生物学概念对学生的影响。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运动指的是胸廓有节律地舒张和收缩,这些都与细胞呼吸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通过设疑、剖析、对比等方法,让学生对“细胞呼吸”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个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掌握了。
四、抓区别找联系,深化生物学概念
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则借助于生活实例,通过让学生判断生活中萌发的种子、水稻、运动员等有没有呼吸作用,以及它们进行呼吸作用的条件引出呼吸作用的两种类型。接着对“有氧呼吸”作进一步讲解,首先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并配平三个阶段的反应式,然后归纳出总反应式,进而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和代表生物这三个方面对有氧呼吸进行总结。而对“无氧呼吸”则以抓区别找联系的方法,通过与有氧呼吸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讨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共同特征,理解细胞呼吸是细胞内物质和能量转换的枢纽,从而深化概念。
五、提供感性认识材料,提升理性认识
科学概念的获得和掌握标志着学生对客观事物已有了理性的认识,如果借助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将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基本特点,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其过程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可演示有机物燃烧的实验,通过分析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燃烧时会释放能量。那么,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生物体内发生生物氧化的依据是什么?细胞内的生物氧化是如何进行的?引导学生从对比细胞呼吸与有机物体外燃烧入手,引出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有氧呼吸的过程。课堂采取结合分步图解展示的方法,提升学生对有氧呼吸概念的理性认识。
以上就是本文通过对“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一些处理策略及模式。概念教学正是通过应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再让学生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向国.中学生物概念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7.
[2]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J].中学生物教学,2003(10):21.
[3]刘光丽.浅谈如何进行高中生物概念的形成与同化教学[J].学科教育,2010(5):87-88.
[4]陈团.新课程如何设计生物概念教学[J].西江教育论丛,2009(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