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科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掌握前人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观点和道德品质的认识过程。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重在体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示范下,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而能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就二者而论,其教学观念的基本倾向是相同的。前者的理论是后者的导向,后者是前者理论的延续,后者受前者的影响极大。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体育教学实践出了一些偏差。
一、缺乏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中心论”和“知识传授论”的影响下,传习式成为体育教学实践的主要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技术为中心,满堂“灌”,在体育教学中颇为盛行。“统”(统一教材、统一组织、统一要求、统一评价标准)和“灌”占据了全课的时间。学生就在教师的“主导”下,统一模仿教师的动作要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一直处于“要我学”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体能、技能、智力、兴趣爱好得不到重视,个性得不到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双方处于失调状态,教师发令,学生强应,造成身体极度疲劳,精神状态低迷,学生学习体育就毫无乐趣。无乐何来“好”,无“好”就难以“知”。古代教育家强调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忽视了教学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以致影响认识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即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四个因素中,对学生个体而言,除学生自己外,其他均可泛指为环境因素。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体育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特殊动态过程。“动”必然引起“变”(知、情、趣、意、行交织而复杂的变化)。“动”是“变”的动因,“变”是“动”的结果,二者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因此,“动”和“变”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变化有:由于教学场地大,教学班组多,相互干扰严重,因而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由于室外教学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因而容易激起情绪、情感;由于教学内容与场地器材因分组轮换,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疲劳的出现与积累,或教法组织不当,又容易引起动作变形。这些相互交织而复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
三、教育、教养、发展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任何偏颇都不符合体育与教育方针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定教学环境和特殊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群体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性格、气质和兴趣等方面,欲求能在课中自我实践与表现,个体差异性就最易全面、充分、具体、及时而突出地显露出来。寓教育、培养于活动之中,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培养和发展过程。由于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也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的那种只注重传授技术或增强体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个性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人的个性发展是以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
总之,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施与其环境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这样,离开了学生的其它心理因素和教学环境因素,仅以认识论的认知过程来揭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无疑是偏离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来谈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单一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和个性)教育、人才教育,这才能反映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身心发展的一致性、教育性、教学主体(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双向性,群体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由于体育教学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过程应当是:
(一)体育教学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动态教学为特殊教学方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教学过程。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是自觉能动性相结合,学生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使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生理与心理相统一,学生主体与学生群体相协调,在反复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四基”,培养体育兴趣,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在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缺乏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中心论”和“知识传授论”的影响下,传习式成为体育教学实践的主要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技术为中心,满堂“灌”,在体育教学中颇为盛行。“统”(统一教材、统一组织、统一要求、统一评价标准)和“灌”占据了全课的时间。学生就在教师的“主导”下,统一模仿教师的动作要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一直处于“要我学”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体能、技能、智力、兴趣爱好得不到重视,个性得不到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双方处于失调状态,教师发令,学生强应,造成身体极度疲劳,精神状态低迷,学生学习体育就毫无乐趣。无乐何来“好”,无“好”就难以“知”。古代教育家强调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忽视了教学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以致影响认识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即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四个因素中,对学生个体而言,除学生自己外,其他均可泛指为环境因素。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体育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的特殊动态过程。“动”必然引起“变”(知、情、趣、意、行交织而复杂的变化)。“动”是“变”的动因,“变”是“动”的结果,二者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因此,“动”和“变”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变化有:由于教学场地大,教学班组多,相互干扰严重,因而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由于室外教学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因而容易激起情绪、情感;由于教学内容与场地器材因分组轮换,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疲劳的出现与积累,或教法组织不当,又容易引起动作变形。这些相互交织而复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
三、教育、教养、发展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任何偏颇都不符合体育与教育方针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定教学环境和特殊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群体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性格、气质和兴趣等方面,欲求能在课中自我实践与表现,个体差异性就最易全面、充分、具体、及时而突出地显露出来。寓教育、培养于活动之中,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培养和发展过程。由于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也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形成、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的那种只注重传授技术或增强体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个性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人的个性发展是以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
总之,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施与其环境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这样,离开了学生的其它心理因素和教学环境因素,仅以认识论的认知过程来揭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无疑是偏离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来谈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单一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思想、体能、技能、智力和个性)教育、人才教育,这才能反映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身心发展的一致性、教育性、教学主体(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双向性,群体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由于体育教学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过程应当是:
(一)体育教学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动态教学为特殊教学方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教学过程。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是自觉能动性相结合,学生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使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生理与心理相统一,学生主体与学生群体相协调,在反复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四基”,培养体育兴趣,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在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发展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