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时间透视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大学生时间体验量表、成就动机问卷对2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①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对未来的希望(t=-2.27,P=0.024)、对现在的激情(t=2.97,P=0.003)、对现在的满足(t=-4.06,P=0.000)、对过去的接纳(t=3.44,P=0.001)因子与成就动机的追求成功的动机(t=2.57,P=0.011)、避免失败的动机(t=-2.64,P=0.009)因子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不同作息时间规律情况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t=1.97,P=0.05)、成就動机(t=3.42,P=0.001)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F=3.91,P<0.05)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时间透视(r=0.153,P<0.05)、对未来的希望、对现在的满足、对时间的计划(r1=0.342、r2=0.209、r3=0.310,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对现在的激情(r=-0.270,P<0.01)呈显著负相关; ⑤时间透视、是否为学生干部对成就动机有显著预测作用(F=5.765,P1=0.015,P2=0.036)。由此可知,①大学生的时间透视、成就动机受性别、作息时间是否规律、学习成绩的影响;②时间透视得分越高,成就动机越强。
关键词: 大学生 时间透视 成就动机
时间透视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的意识经验与相对注意,包括情感、态度和预期[1-2],是建构心理时间的基本尺度[3]。Frank首次提出时间透视概念,Lewin认为是个体对未来及过去心理观点的总和。人在本质上注重未来,国外有研究指出时间透视具有实现未来的功能[4],注重规划未来的个体更善于计划与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获得预期结果[5]。国内仅有西南大学黄希庭等曾构建了未来和过去的心理结构模型,探讨了青少年和成年时间透视的特点[6-7],目前对于时间透视的研究较少,且人们大多关注时间透视的认知成分,对情感成分及未来时间观念动机作用的研究较少[8],大多动机模型没有考虑到时间维度。如今,随着学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一些大学生出现人生目标不明确的现象,现有研究表明时间透视可以预测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结果,未来时间洞察力会影响个体成就目标取向[9-10]。本研究针对大学生时间透视和成就动机的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为提高大学生时间透视的广度、深度,增强成就动机,提高就业率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其中男性93人,女性134人;作息时间规律的有141人,不规律的有86人;学生干部有89人,不是学生干部的有138人;独生子女有70人,非独生子女有157人;每周按时锻炼身体的有74人,反之有153人;人际关系良好的有176人,不好的有51人;学习成绩分为上、中上、中、中下、下五个程度,分别为23人、82人、93人、24人、5人;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以上四个程度,分别为77人、102人、30人、18人;生源地分为城市、城镇、农村三个程度,分别为51人、40人、136人;政治面貌分为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和其他四个程度,分别为17人、127人、76人、7人。
1.2方法
1.2.1大学生时间体验量表
大学生时间体验量表[4]由郑涌、黄希庭编制。该量表共2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采用5点评分。量表包括对未来的希望、对现在的激情、对过去的接纳、对时间的遵从、对时间的焦虑、对现在的满足、对时间的计划7个因子,得分越高,表明这类情感越强。时间体验各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在0.3320—0.5905,量表总信度系数为0.6935。
1.2.2成就动机问卷
成就动机问卷[11]由挪威奥斯陆大Gjesme T.和Nygard R.于1970年编制,由叶仁敏和Hagtvet K.A.于1988年修订而成。量表共30道题,分两部分,每部分15道题,分别测试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f)两个维度。量表采用4点记分,完全正确记1分,完全不正确记4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强。同时根据阿特金森的理论得到合成动机得分。此量表在中学生样本中施测获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希望成功的动机分量表)和0.84(回避失败的动机分量表)。
1.3统计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录入及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成就动机上的差异比较
女性在时间透视的对未来的希望(t=-2.27,P=0.024)、对现在的满足(t=-4.06,P=0.000)和成就动机的避免失败的动机(t=-2.64,P=0.009)方面得分都高于男性,在时间透视的对现在的激情(t=2.97,P=0.003)、对过去的接纳(t=3.44,P=0.001)和成就动机的追求成功的动机(t=2.57,P=0.011)方面得分都低于男性,见表1。
2.2作息时间规律与否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成就动机上的差异比较
作息时间规律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t=1.97,P=0.050)、对未来的希望(t=3.44,P=0.001)、对现在的满足(t=3.07,P=0.002)、对时间的遵从(t=3.02,P=0.003)、对时间的计划(t=2.59,P=0.010)与成就动机(t=3.42,P=0.001)及避免失败的动机(t=2.89,P=0.004)上得分都高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大学生,在对现在的激情(t=-4.32,P=0.000)方面得分低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大学生,见表2。 2.3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上的差异比较
学习成绩越好,在时间透视(F=3.91,P=0.004)、对未来的希望(F=5.40,P=0.000)、对现在的满足(F=2.83,P=0.026)、对时间的遵从(F=3.58,P=0.008)、对时间的计划(F=2.80,P=0.027)方面得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或者学习成绩越差的大学生在对时间的焦虑(F=5.87,P=0.000)方面得分较高,见表3。
2.4大学生时间透视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时间透视(r=0.153)、对未来的希望(r=0.342)、对现在的满足(r=0.209)、对时间的计划(r=0.310)呈显著正相关,与对现在的激情(r=-0.270)呈显著负相关,见表4。
2.5大学生人口学变量、时间透视对成就动机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的时间透视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以成就动机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中是否为学生干部(设置哑变量,以是学生干部为参照组)、时间透视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为学生干部和时间透视均对成就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是否为学生干部与时间透视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见表5。
3.讨论
研究表明,男性在对现在的激情、对过去的接纳、追求成功的动机上得分高于女性,女性在对未来的希望、对现在的满足、避免失败的动机上高于男性。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性别与成就动机无关,Mc Clelland认为在竞争条件下男性的成就动机高于女性,中性条件下女性的成就动机高于男性[12]。Douvan的研究指出,性别差异在时间透视方面是显著的,陈永进的研究认为男性对于时间的态度更加主动完整,这与本研究不符[5]。可能是如今社会发展进步及男女平等价值观念的弘扬,使得男性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及女性应该更加注重婚姻家庭这一错误想法得以摒弃,当代社会女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认可,对生活较为满足,对未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向往,但仍然摆脱不了性别方面的桎梏,较男性而言对成功的渴望较少,极大程度上依然追求稳妥有保障的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作息时间规律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与成就动机上的得分高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作息时间规律的个体对自我约束性较强,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使得他们对时间的态度和体验更加积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水平,同时越自律的个体对积极向上的生活有较大的渴望,故而成就动机较高。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越好,时间透视得分越高,这与吕厚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4]。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检测和控制学习时间的分配[15],对于时间的把握与态度更加积极,能够制订长期学习计划并且坚持执行。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时间透视、是否为学生干部对成就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对时间的态度和体验方面较为成熟的个体,其生活态度较为积极向上,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联合起来,把握行为的后果,从而有更高的生活理想和更完整的自我观念,更希望在未来积极地寻找新的目标和机会,迎接新的挑战,从而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学生干部在学校生活中承担更多责任,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及能力的提升,学生干部更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成就动机随之增强。这说明大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关注对于时间的态度与管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参加集体活动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战胜困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I.心理结构方式的投射测验[J].心理学报,2000(01):30-35.
[2]宋其争,黄希庭.时间透视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2003(03):498-500.
[3]戴必兵,张国华.大学生时间透视与焦虑的关系:应对方式的完全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1(08):77-80.
[4]郑涌,黄希庭.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8(03):201-204,200,28.
[5]陈永进.未来时间透视及其与控制观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04):22-26.
[6]黄希庭,孙承惠,胡维芳.过去时间的心理结构[J].心理科学,1998(01):1-4,16,94.
[7]黄希庭.未来时间的心理结构[J].心理学报,1994(02):121-127.
[8]郑涌,黄希庭.大学生时间体验维度的因素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1):98-104.
[9]覃开意.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自我效能、成就目标及学习策略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Simons, J.,Vansteenkiste, M., Lens, W.,
关键词: 大学生 时间透视 成就动机
时间透视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的意识经验与相对注意,包括情感、态度和预期[1-2],是建构心理时间的基本尺度[3]。Frank首次提出时间透视概念,Lewin认为是个体对未来及过去心理观点的总和。人在本质上注重未来,国外有研究指出时间透视具有实现未来的功能[4],注重规划未来的个体更善于计划与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获得预期结果[5]。国内仅有西南大学黄希庭等曾构建了未来和过去的心理结构模型,探讨了青少年和成年时间透视的特点[6-7],目前对于时间透视的研究较少,且人们大多关注时间透视的认知成分,对情感成分及未来时间观念动机作用的研究较少[8],大多动机模型没有考虑到时间维度。如今,随着学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一些大学生出现人生目标不明确的现象,现有研究表明时间透视可以预测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结果,未来时间洞察力会影响个体成就目标取向[9-10]。本研究针对大学生时间透视和成就动机的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为提高大学生时间透视的广度、深度,增强成就动机,提高就业率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其中男性93人,女性134人;作息时间规律的有141人,不规律的有86人;学生干部有89人,不是学生干部的有138人;独生子女有70人,非独生子女有157人;每周按时锻炼身体的有74人,反之有153人;人际关系良好的有176人,不好的有51人;学习成绩分为上、中上、中、中下、下五个程度,分别为23人、82人、93人、24人、5人;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以上四个程度,分别为77人、102人、30人、18人;生源地分为城市、城镇、农村三个程度,分别为51人、40人、136人;政治面貌分为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和其他四个程度,分别为17人、127人、76人、7人。
1.2方法
1.2.1大学生时间体验量表
大学生时间体验量表[4]由郑涌、黄希庭编制。该量表共2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采用5点评分。量表包括对未来的希望、对现在的激情、对过去的接纳、对时间的遵从、对时间的焦虑、对现在的满足、对时间的计划7个因子,得分越高,表明这类情感越强。时间体验各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在0.3320—0.5905,量表总信度系数为0.6935。
1.2.2成就动机问卷
成就动机问卷[11]由挪威奥斯陆大Gjesme T.和Nygard R.于1970年编制,由叶仁敏和Hagtvet K.A.于1988年修订而成。量表共30道题,分两部分,每部分15道题,分别测试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f)两个维度。量表采用4点记分,完全正确记1分,完全不正确记4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强。同时根据阿特金森的理论得到合成动机得分。此量表在中学生样本中施测获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希望成功的动机分量表)和0.84(回避失败的动机分量表)。
1.3统计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录入及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成就动机上的差异比较
女性在时间透视的对未来的希望(t=-2.27,P=0.024)、对现在的满足(t=-4.06,P=0.000)和成就动机的避免失败的动机(t=-2.64,P=0.009)方面得分都高于男性,在时间透视的对现在的激情(t=2.97,P=0.003)、对过去的接纳(t=3.44,P=0.001)和成就动机的追求成功的动机(t=2.57,P=0.011)方面得分都低于男性,见表1。
2.2作息时间规律与否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成就动机上的差异比较
作息时间规律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t=1.97,P=0.050)、对未来的希望(t=3.44,P=0.001)、对现在的满足(t=3.07,P=0.002)、对时间的遵从(t=3.02,P=0.003)、对时间的计划(t=2.59,P=0.010)与成就动机(t=3.42,P=0.001)及避免失败的动机(t=2.89,P=0.004)上得分都高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大学生,在对现在的激情(t=-4.32,P=0.000)方面得分低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大学生,见表2。 2.3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上的差异比较
学习成绩越好,在时间透视(F=3.91,P=0.004)、对未来的希望(F=5.40,P=0.000)、对现在的满足(F=2.83,P=0.026)、对时间的遵从(F=3.58,P=0.008)、对时间的计划(F=2.80,P=0.027)方面得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或者学习成绩越差的大学生在对时间的焦虑(F=5.87,P=0.000)方面得分较高,见表3。
2.4大学生时间透视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时间透视(r=0.153)、对未来的希望(r=0.342)、对现在的满足(r=0.209)、对时间的计划(r=0.310)呈显著正相关,与对现在的激情(r=-0.270)呈显著负相关,见表4。
2.5大学生人口学变量、时间透视对成就动机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的时间透视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以成就动机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中是否为学生干部(设置哑变量,以是学生干部为参照组)、时间透视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为学生干部和时间透视均对成就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是否为学生干部与时间透视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见表5。
3.讨论
研究表明,男性在对现在的激情、对过去的接纳、追求成功的动机上得分高于女性,女性在对未来的希望、对现在的满足、避免失败的动机上高于男性。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性别与成就动机无关,Mc Clelland认为在竞争条件下男性的成就动机高于女性,中性条件下女性的成就动机高于男性[12]。Douvan的研究指出,性别差异在时间透视方面是显著的,陈永进的研究认为男性对于时间的态度更加主动完整,这与本研究不符[5]。可能是如今社会发展进步及男女平等价值观念的弘扬,使得男性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及女性应该更加注重婚姻家庭这一错误想法得以摒弃,当代社会女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认可,对生活较为满足,对未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向往,但仍然摆脱不了性别方面的桎梏,较男性而言对成功的渴望较少,极大程度上依然追求稳妥有保障的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作息时间规律的大学生在时间透视与成就动机上的得分高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作息时间规律的个体对自我约束性较强,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使得他们对时间的态度和体验更加积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水平,同时越自律的个体对积极向上的生活有较大的渴望,故而成就动机较高。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越好,时间透视得分越高,这与吕厚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4]。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检测和控制学习时间的分配[15],对于时间的把握与态度更加积极,能够制订长期学习计划并且坚持执行。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时间透视、是否为学生干部对成就动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对时间的态度和体验方面较为成熟的个体,其生活态度较为积极向上,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联合起来,把握行为的后果,从而有更高的生活理想和更完整的自我观念,更希望在未来积极地寻找新的目标和机会,迎接新的挑战,从而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学生干部在学校生活中承担更多责任,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及能力的提升,学生干部更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成就动机随之增强。这说明大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关注对于时间的态度与管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参加集体活动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战胜困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I.心理结构方式的投射测验[J].心理学报,2000(01):30-35.
[2]宋其争,黄希庭.时间透视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2003(03):498-500.
[3]戴必兵,张国华.大学生时间透视与焦虑的关系:应对方式的完全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1(08):77-80.
[4]郑涌,黄希庭.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8(03):201-204,200,28.
[5]陈永进.未来时间透视及其与控制观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04):22-26.
[6]黄希庭,孙承惠,胡维芳.过去时间的心理结构[J].心理科学,1998(01):1-4,16,94.
[7]黄希庭.未来时间的心理结构[J].心理学报,1994(02):121-127.
[8]郑涌,黄希庭.大学生时间体验维度的因素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1):98-104.
[9]覃开意.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自我效能、成就目标及学习策略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Simons, J.,Vansteenkiste, M., Lens,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