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练习思考题是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体系中重要的范畴,是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重要载体,更是教师借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推手。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无视课后练习题的教学价值,导致目标偏离、重难点错误。这些练习题不仅要关注,而且将达到极致作为追求,从而真正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依据朗读要求,提升朗读能力
不管什么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无一例外地将朗读能力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的确,没有朗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就无法进行有效品析;没有朗读形式的介入,学生对文本内涵就无法形成深度体悟;没有朗读的不断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难以形成。因此在课后练习中,总能看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要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材编著者对语言积累运用和语感培养的重视。
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提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处抄下来。面对这种要求,教师将关注力聚焦在课文中萧红与祖父对话的语段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促进文本内容的有效感悟;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互助、集中交流等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体验式的情境表演读,丰富了学生的朗读方式,从而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段描写的妙趣横生。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就充分解读“最有趣、先读读”等习题要求,帮助学生做好认知的基础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文的内蕴揭示出来,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借助核心问题,深化文本理解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无论是在长度还是深度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一一涉及,不仅时间不允许,问题过于繁琐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效益。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在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能够辐射全篇的问题,以对学生作全面深入引导。而课文之后的练习题就为这样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教师可以紧扣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
例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要求: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阿炳本人及其一生的遭遇,更以此为原点描述了乐曲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而这样的练习则是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阿炳的悲惨身世、成长经历的痛苦、人生的遭遇等进行全面关照,在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体验之后,将文本的重心聚焦在描写语段的内容上,引领学生以感情关照语言,从而揣摩文字背后的隐藏意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以及对乐曲的深刻洞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没有拘泥于文本的语言细节,而是借助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高屋建瓴地把握文本,促进了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效益。
三、关注核心语段,丰富写作策略
课文后练习题的设置并不是编者率性而为的选择,而是以新课标为总纲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文本内容的特质精心设置而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练习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将练习题的关注与自身的阅读和课堂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以收到较好的教学价值。
例如《金蝉脱壳》一文,课后思考题要求:金蝉脱壳的过程哪个最“奇特动人”?圈画有关语句并认真朗读,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而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习题要求,在整体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为的“奇特”之处。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圈画文中精准的核心用词,并在批注感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作者描写这一段文字形成了写作策略的积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现场回忆或者播放其他动物的活动情境,并引导学生以课文的方法进行仿照性练习,从而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效迁移,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突出读写融合,践行随文练笔
随着新课标“语用”理念的提出,当下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了语用训练的天地。而这当中,随文练笔就是最有效的言语实践练习。很多教师面对文本,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文本练笔的训练点。其实,细心的教师会发现现行教材习题部分就有很多随文练习的设置点,应该将这些内容完全地浸润到课堂之中,由课内得法,实现读写的奇妙结合。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学后就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几个词语,描写一段夜景。显然,课文中对夜晚景色的描写已经有所涉及,而这样的练笔训练则意在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练笔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出示的词语所在文本中的语句加以呈现,在品味作者遣词造句艺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借助文字激活生活体验,为学生书写自己心中的夜景奠定基础。
这样依托课后练习,能有效整合文本和生活资源,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与思维创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作用。总而言之,课后练习是另一种形式的文本资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又一载体。只有在充分关注课后练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优势,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好助手。
一、依据朗读要求,提升朗读能力
不管什么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无一例外地将朗读能力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的确,没有朗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就无法进行有效品析;没有朗读形式的介入,学生对文本内涵就无法形成深度体悟;没有朗读的不断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难以形成。因此在课后练习中,总能看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要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材编著者对语言积累运用和语感培养的重视。
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提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处抄下来。面对这种要求,教师将关注力聚焦在课文中萧红与祖父对话的语段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促进文本内容的有效感悟;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互助、集中交流等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体验式的情境表演读,丰富了学生的朗读方式,从而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段描写的妙趣横生。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就充分解读“最有趣、先读读”等习题要求,帮助学生做好认知的基础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文的内蕴揭示出来,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借助核心问题,深化文本理解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无论是在长度还是深度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一一涉及,不仅时间不允许,问题过于繁琐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效益。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在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能够辐射全篇的问题,以对学生作全面深入引导。而课文之后的练习题就为这样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教师可以紧扣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
例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要求: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阿炳本人及其一生的遭遇,更以此为原点描述了乐曲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而这样的练习则是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阿炳的悲惨身世、成长经历的痛苦、人生的遭遇等进行全面关照,在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体验之后,将文本的重心聚焦在描写语段的内容上,引领学生以感情关照语言,从而揣摩文字背后的隐藏意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以及对乐曲的深刻洞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没有拘泥于文本的语言细节,而是借助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高屋建瓴地把握文本,促进了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效益。
三、关注核心语段,丰富写作策略
课文后练习题的设置并不是编者率性而为的选择,而是以新课标为总纲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文本内容的特质精心设置而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练习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将练习题的关注与自身的阅读和课堂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以收到较好的教学价值。
例如《金蝉脱壳》一文,课后思考题要求:金蝉脱壳的过程哪个最“奇特动人”?圈画有关语句并认真朗读,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而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习题要求,在整体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为的“奇特”之处。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圈画文中精准的核心用词,并在批注感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作者描写这一段文字形成了写作策略的积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现场回忆或者播放其他动物的活动情境,并引导学生以课文的方法进行仿照性练习,从而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效迁移,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突出读写融合,践行随文练笔
随着新课标“语用”理念的提出,当下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了语用训练的天地。而这当中,随文练笔就是最有效的言语实践练习。很多教师面对文本,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文本练笔的训练点。其实,细心的教师会发现现行教材习题部分就有很多随文练习的设置点,应该将这些内容完全地浸润到课堂之中,由课内得法,实现读写的奇妙结合。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学后就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几个词语,描写一段夜景。显然,课文中对夜晚景色的描写已经有所涉及,而这样的练笔训练则意在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练笔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出示的词语所在文本中的语句加以呈现,在品味作者遣词造句艺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借助文字激活生活体验,为学生书写自己心中的夜景奠定基础。
这样依托课后练习,能有效整合文本和生活资源,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与思维创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作用。总而言之,课后练习是另一种形式的文本资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又一载体。只有在充分关注课后练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优势,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