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本身不是新闻,但它是产生新闻的平台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as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在北京冬日的暖阳下,笔者走进美国《华盛顿邮报》驻京记者爱德华.科迪先生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角郁郁葱葱的室内盆栽和墙上古色古香的中国古代帝王挂像——这间12平方米的办公室看起来更像一位学者的书房。科迪先生正坐在书桌后阅读当天的《人民日报》,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他的微笑和犀利的表达给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
  “两会”最大的新闻
  
  《对外大传播》:《华盛顿邮报》每年都会关注中国的“两会”。那么,你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认识“两会”,报道“两会”?
  爱德华: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会后的外长记者招待会。每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两会”最大的新闻。我们急于从中了解每年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和各项事务的重要性。总理和外长的记者招待会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年都会去参加,有时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在我看来,“两会”本身不是新闻,但它是产生新闻的平台。它给记者提供很好的机会,可以集中地采访从各地而来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我认为“两会”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政府向各地代表发布、解释政策,告诉他们今年政治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论坛机会。代表们愿意到首都来听政府解释政策,他们可能会坐下来喝杯啤酒,吃顿饭,交流各地的情况,这是很有帮助的。会后代表们回去将政策带到各地,解释给人民听。第二个作用是各地代表到北京向政府反映当地的情况,比如人民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这样政府可以相应地及时制定一些政策去解决问题。我觉得这对一些部门的官员了解信息很有帮助。但对于媒体,每年去报道代表们穿着各色民族传统服装齐聚人民大会堂前是没有新闻价值的。在“两会”期间观察捕捉到即时产生的新闻,抓住机会与代表们交谈,这才是难得的。代表们会告诉你,当前他所在地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什么,你和他面对面,得到了直观的感受,之后你亲自到那个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报道,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这个大国正经历着
  前所未有的巨大飞速转变
  
  《对外大传播》:你发回的关于“两会”的报道在美国读者那里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关注中国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
  爱德华:我们对“两会”几乎不做壮观场面的报道,我们把“两会”作为寻找新闻的途径,在“两会”期间敏锐地观察搜索消息。现在美国乃至欧洲对中国的关注愈加明显,我们关注的主题是: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飞速转变,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社会方面,每天都呈现出新特点,这十分有趣。中国就好比一列巨大的列车,正在路上高速奔驰,但是没有人知道它行驶的方向。它将要开向哪儿?是广州,上海?还是深圳?这是世界人民高度关注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从“两会”中可以捕捉到这样的方向,所以这也是我们关注“两会”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报道大场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读者,其实所有读者都是一样的,他们对具体的有人情味儿的报道更感兴趣。比如中国的农民问题。如果我们报道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农民问题,没有多少人看;但是如果我们走进中国的山村,聚焦一个农户家庭,讲述他的生活,他的孩子有什么困难,这是吸引读者的。
  《对外大传播》:那你今年有什么特别关注的重点吗?
  爱德华:我打算报道一些关于政府要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的问题。你知道一些农民的土地有时候会被地方政府强制收走用于建筑。这样十分损伤农民的利益。一些人大代表提议改革土地制度,给农民一些土地所有权,当然这个过程有些难。现在政府尝试着做一些改革,付出一些努力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知道今年“两会”会不会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会关注这个问题。
  《对外大传播》:“两会”期间,有多场新闻发布会。刚才您也提到对总理和外长的记者招待会很感兴趣。那么,你对参加过的哪场新闻发布会印象最深?
  爱德华:总理和外长的新闻发布会确实有时候会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我认为新闻发布会不是记者得到好新闻素材的场所。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会拿回去认真研究,至于发布会,他会不会爆出什么重要信息之前你不清楚,没有人知道,你只有进去听,仔细捕捉,但是,我的期待通常不是很大。通常我可以去采访代表,那样得到的消息会具体有用得多。
  
  “我们报道我们
  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对外大传播》:你对中国媒体的“两会”报道有什么评价?哪些媒体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爱德华:中国媒体很愿意花大篇幅去报道大场面的东西,它们很受欢迎,但我们不这样做。我们报道我们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中国有一些努力尝试着做新闻的媒体,比如,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他们都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像南方报业集团,我们有时候会从他们的杂志中获得一些敏感的新闻源和有意思的消息。《新京报》有时候也吸引我,里面的文章短小、有趣,文章后还有一些相关的链接,这样的编排很好。中国的互联网上也有一些很好的网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新闻点,但是从网上选择新闻时我们总是十分小心。
  责编:雷向晴
其他文献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儿童读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受到国际出版界的强烈关注。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一个国际组织,就是有着“世界儿童读物出版‘小联合国’”之誉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简称IBBY。  1953年10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创建于瑞士,创始人是德国的莱普曼夫人。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儿童图书增进国
期刊
谈起中国的奥运健儿邓亚萍,脑海中就会出现两届奥运会上,她手握球拍顽强拼杀的情景。从在世界乒坛连续8年排名第一,到唯一取得蝉联奥运乒乓球金牌的骄人成绩;从竞技场上的战将,到学习的“新长征”路上突击手;从一次次眼含热泪望着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庄严升起,到担当起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申委、北京奥组委赋予的重任……邓亚萍已成为奥运史上的骄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如今,她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求学时写就的4万多字
期刊
编者按:2006年11月,在英国《金融时报》与高盛集团主办的2006年度最佳商业书籍评选中,《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的《中国震撼世界》突围而出。该奖的评委这样评价此次金奇的获奖:“中国正在改变世界,而詹姆斯·金奇的书正好捕捉到了这一变化时期的精华。”本刊转载英国《金融时报》对该书的评论文章,希望对关心“全球化下的中国对外传播”等话题的相关人士有所借鉴。  【英国《金融时报》11月8
期刊
一个人智商很高,他在事业上就肯定成功、人生就基本顺利吗?  回答是:不见得。    一个人智商一般,他在事业上就肯定没有成就、人生就注定不  顺吗?  回答是:不见得。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于个人、于国家都十分  紧要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我得出一个结论:对多数人而言,在其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常常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非智力因素才是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不仅如此,撇开客观条件,一个人
期刊
编者按:  “首届全球新闻与传播研讨会暨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周年论坛”就如何促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全面发展,扩大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要求,在全球化大潮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软实力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对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方略和对策。  在传播界看来,本次论坛有几大亮点:专家学者发言靠近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大会发言论点清
期刊
编者按:六十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历
期刊
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    8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山西省文化厅、广灵县政府、东西方剪纸艺术家协会等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将在彩色点染剪纸的故乡——山西省广灵县举办。届时将展出中国、美国、日本、瑞士、法国等国的剪纸精品,并举办各国剪纸高手表演赛。    2007国际生态卫生大会    8月26日至29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瑞典环境部等联合主办
期刊
2006年11月,北京的时令已进入冬季,然而,2006年的11月,仍然秋高气爽,秋意浓浓,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和大街两旁,各色的菊花正在怒放,迎接来自万里之遥的非洲客人。在11月的头五天,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期间,彩带、国旗、论坛会徽迎风招展,北京呈现出了鲜花和友谊的海洋。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开启了中国与非洲建立外交关系的大门。当年播下的友谊种子,长出了幼苗。在中国和
期刊
作者的话: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的发展足以令许多国家羡慕。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大若天下》一书,最早以法文出版,后来又分别以中、英、阿、西、俄、日和德文出版。书出版后,时间又过去了几年,我仍然生活在中国,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一个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国家,我们充满了乐观。如今,这种乐观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中国彻底地改变了我   
期刊
编者按: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期望。因此,我们从2006年第一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尚未和国际接轨”的细节,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