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在北京冬日的暖阳下,笔者走进美国《华盛顿邮报》驻京记者爱德华.科迪先生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角郁郁葱葱的室内盆栽和墙上古色古香的中国古代帝王挂像——这间12平方米的办公室看起来更像一位学者的书房。科迪先生正坐在书桌后阅读当天的《人民日报》,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他的微笑和犀利的表达给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
“两会”最大的新闻
《对外大传播》:《华盛顿邮报》每年都会关注中国的“两会”。那么,你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认识“两会”,报道“两会”?
爱德华: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会后的外长记者招待会。每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两会”最大的新闻。我们急于从中了解每年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和各项事务的重要性。总理和外长的记者招待会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年都会去参加,有时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在我看来,“两会”本身不是新闻,但它是产生新闻的平台。它给记者提供很好的机会,可以集中地采访从各地而来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我认为“两会”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政府向各地代表发布、解释政策,告诉他们今年政治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论坛机会。代表们愿意到首都来听政府解释政策,他们可能会坐下来喝杯啤酒,吃顿饭,交流各地的情况,这是很有帮助的。会后代表们回去将政策带到各地,解释给人民听。第二个作用是各地代表到北京向政府反映当地的情况,比如人民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这样政府可以相应地及时制定一些政策去解决问题。我觉得这对一些部门的官员了解信息很有帮助。但对于媒体,每年去报道代表们穿着各色民族传统服装齐聚人民大会堂前是没有新闻价值的。在“两会”期间观察捕捉到即时产生的新闻,抓住机会与代表们交谈,这才是难得的。代表们会告诉你,当前他所在地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什么,你和他面对面,得到了直观的感受,之后你亲自到那个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报道,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这个大国正经历着
前所未有的巨大飞速转变
《对外大传播》:你发回的关于“两会”的报道在美国读者那里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关注中国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
爱德华:我们对“两会”几乎不做壮观场面的报道,我们把“两会”作为寻找新闻的途径,在“两会”期间敏锐地观察搜索消息。现在美国乃至欧洲对中国的关注愈加明显,我们关注的主题是: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飞速转变,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社会方面,每天都呈现出新特点,这十分有趣。中国就好比一列巨大的列车,正在路上高速奔驰,但是没有人知道它行驶的方向。它将要开向哪儿?是广州,上海?还是深圳?这是世界人民高度关注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从“两会”中可以捕捉到这样的方向,所以这也是我们关注“两会”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报道大场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读者,其实所有读者都是一样的,他们对具体的有人情味儿的报道更感兴趣。比如中国的农民问题。如果我们报道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农民问题,没有多少人看;但是如果我们走进中国的山村,聚焦一个农户家庭,讲述他的生活,他的孩子有什么困难,这是吸引读者的。
《对外大传播》:那你今年有什么特别关注的重点吗?
爱德华:我打算报道一些关于政府要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的问题。你知道一些农民的土地有时候会被地方政府强制收走用于建筑。这样十分损伤农民的利益。一些人大代表提议改革土地制度,给农民一些土地所有权,当然这个过程有些难。现在政府尝试着做一些改革,付出一些努力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知道今年“两会”会不会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会关注这个问题。
《对外大传播》:“两会”期间,有多场新闻发布会。刚才您也提到对总理和外长的记者招待会很感兴趣。那么,你对参加过的哪场新闻发布会印象最深?
爱德华:总理和外长的新闻发布会确实有时候会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我认为新闻发布会不是记者得到好新闻素材的场所。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会拿回去认真研究,至于发布会,他会不会爆出什么重要信息之前你不清楚,没有人知道,你只有进去听,仔细捕捉,但是,我的期待通常不是很大。通常我可以去采访代表,那样得到的消息会具体有用得多。
“我们报道我们
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对外大传播》:你对中国媒体的“两会”报道有什么评价?哪些媒体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爱德华:中国媒体很愿意花大篇幅去报道大场面的东西,它们很受欢迎,但我们不这样做。我们报道我们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中国有一些努力尝试着做新闻的媒体,比如,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他们都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像南方报业集团,我们有时候会从他们的杂志中获得一些敏感的新闻源和有意思的消息。《新京报》有时候也吸引我,里面的文章短小、有趣,文章后还有一些相关的链接,这样的编排很好。中国的互联网上也有一些很好的网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新闻点,但是从网上选择新闻时我们总是十分小心。
责编:雷向晴
在北京冬日的暖阳下,笔者走进美国《华盛顿邮报》驻京记者爱德华.科迪先生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角郁郁葱葱的室内盆栽和墙上古色古香的中国古代帝王挂像——这间12平方米的办公室看起来更像一位学者的书房。科迪先生正坐在书桌后阅读当天的《人民日报》,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他的微笑和犀利的表达给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
“两会”最大的新闻
《对外大传播》:《华盛顿邮报》每年都会关注中国的“两会”。那么,你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认识“两会”,报道“两会”?
爱德华: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会后的外长记者招待会。每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两会”最大的新闻。我们急于从中了解每年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和各项事务的重要性。总理和外长的记者招待会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年都会去参加,有时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在我看来,“两会”本身不是新闻,但它是产生新闻的平台。它给记者提供很好的机会,可以集中地采访从各地而来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我认为“两会”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政府向各地代表发布、解释政策,告诉他们今年政治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论坛机会。代表们愿意到首都来听政府解释政策,他们可能会坐下来喝杯啤酒,吃顿饭,交流各地的情况,这是很有帮助的。会后代表们回去将政策带到各地,解释给人民听。第二个作用是各地代表到北京向政府反映当地的情况,比如人民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这样政府可以相应地及时制定一些政策去解决问题。我觉得这对一些部门的官员了解信息很有帮助。但对于媒体,每年去报道代表们穿着各色民族传统服装齐聚人民大会堂前是没有新闻价值的。在“两会”期间观察捕捉到即时产生的新闻,抓住机会与代表们交谈,这才是难得的。代表们会告诉你,当前他所在地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什么,你和他面对面,得到了直观的感受,之后你亲自到那个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报道,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这个大国正经历着
前所未有的巨大飞速转变
《对外大传播》:你发回的关于“两会”的报道在美国读者那里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关注中国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
爱德华:我们对“两会”几乎不做壮观场面的报道,我们把“两会”作为寻找新闻的途径,在“两会”期间敏锐地观察搜索消息。现在美国乃至欧洲对中国的关注愈加明显,我们关注的主题是: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飞速转变,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社会方面,每天都呈现出新特点,这十分有趣。中国就好比一列巨大的列车,正在路上高速奔驰,但是没有人知道它行驶的方向。它将要开向哪儿?是广州,上海?还是深圳?这是世界人民高度关注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从“两会”中可以捕捉到这样的方向,所以这也是我们关注“两会”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报道大场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读者,其实所有读者都是一样的,他们对具体的有人情味儿的报道更感兴趣。比如中国的农民问题。如果我们报道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农民问题,没有多少人看;但是如果我们走进中国的山村,聚焦一个农户家庭,讲述他的生活,他的孩子有什么困难,这是吸引读者的。
《对外大传播》:那你今年有什么特别关注的重点吗?
爱德华:我打算报道一些关于政府要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的问题。你知道一些农民的土地有时候会被地方政府强制收走用于建筑。这样十分损伤农民的利益。一些人大代表提议改革土地制度,给农民一些土地所有权,当然这个过程有些难。现在政府尝试着做一些改革,付出一些努力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知道今年“两会”会不会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会关注这个问题。
《对外大传播》:“两会”期间,有多场新闻发布会。刚才您也提到对总理和外长的记者招待会很感兴趣。那么,你对参加过的哪场新闻发布会印象最深?
爱德华:总理和外长的新闻发布会确实有时候会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我认为新闻发布会不是记者得到好新闻素材的场所。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会拿回去认真研究,至于发布会,他会不会爆出什么重要信息之前你不清楚,没有人知道,你只有进去听,仔细捕捉,但是,我的期待通常不是很大。通常我可以去采访代表,那样得到的消息会具体有用得多。
“我们报道我们
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对外大传播》:你对中国媒体的“两会”报道有什么评价?哪些媒体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爱德华:中国媒体很愿意花大篇幅去报道大场面的东西,它们很受欢迎,但我们不这样做。我们报道我们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中国有一些努力尝试着做新闻的媒体,比如,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他们都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像南方报业集团,我们有时候会从他们的杂志中获得一些敏感的新闻源和有意思的消息。《新京报》有时候也吸引我,里面的文章短小、有趣,文章后还有一些相关的链接,这样的编排很好。中国的互联网上也有一些很好的网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新闻点,但是从网上选择新闻时我们总是十分小心。
责编:雷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