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是“美”教学,语文课应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收获。笔者从作品美的主题、作者美的情感、作品的艺术之美等方面探究了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美的教育,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从欣赏到写作,实现语文课的最基本目标。
关键词:主题 情感 艺术美 形象美 意境美 自然美 科学美 创造力
在笔者看来,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无论是教材文本在主题思想方面,有亲情之美,哲理之美,科技之美等;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是或含蓄,或精炼,或生动,呈现百花齐放之语言风格之美;另外在文本的结构方面,情节方面,立意方面等均是“美”不胜收,可以说,语文课堂,语文教材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的极好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准确揭示作品美的主题
主题是作者主要写作意图的体现,而美的主题是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的结果。如毛泽东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我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并适当介绍本词的创作背景。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这首词的主题的: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二、深入体会作者美的情感
自古至今,每一篇名篇佳作的产生无不是建立在作者对于生活的具体观察与真实体悟的基础之上的,都闪烁着令人炫目的情感之花,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组织学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方法,来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浸润的深刻情感,进而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譬如在李密的《陈情表》一文中,我们就是要组织学生通过自读、范读、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小组讨论与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来体会李密为了照顾抚养自己的祖母,而宁可舍弃高官厚禄的浓浓的“孝”道,,这不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为激动人心的大“美”之所在吗?这一篇美文连晋武帝都能够感动,促使他放弃逼李密出官的打算,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又何尝不为这篇文章中所浸润的天伦之乐所感动呢?
三、体会不同体裁文章的艺术之“美”
1、小说的艺术形象之美。小说作品主要以人物形象来表达美学理想,并告诉人们生活真理的。教材中描绘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不震动着学生的心灵。《装在套子里的人》里别里科夫的怪异;《祝福》里祥林嫂的善良悲惨,豆腐西施的尖酸泼辣。对此教师应透过欣赏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
2、散文、诗歌的意境美、自然美。感情浓烈的诗歌、散文多具有自然美、意境美。教师应注意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去,读其文、品其语、思其境,达到移情冶性之目的。《背影》中的父亲步履蹒跚,衣着简朴,言语平淡、动作笨重,却满含了父亲对儿子挚爱关怀的亲子情,正是这自然和挚烈的情感震撼了作者也震撼了每个读者的心灵,也正是这样深邃的意境才使文章的背影在作者的心目中永远无法忘怀,父亲的形象也是因此而更加崇高完美,父亲留给读者的绝非仅仅是一个背影。
3、说明文的科学美。科学美就是科学实验的美,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与自然界斗争的成果,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体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说明文中有不少是介绍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水平的,如《机器人》、《统筹方法》、《宇宙里有什么》等等,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美,利用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引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励他们勇于揭示更多的科学奥秘,立志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四、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在笔者看来,向当前的高中生渗透必要的美育教育自然无可厚非,非常必要,但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能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自然需要在向学生渗透美育思想的同时,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其中,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写作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我们学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方面领略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该是多么的幽静、美丽,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也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们学过之后,可叫学生写《夏日荷塘》的习作,并要学生避开“淡淡的”感情色彩,创造富有新意的荷花形象。结果就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当我看到那灿烂阳光下满塘荷叶映衬下一片清新的荷花是那样挺拔、那样鲜艳,又是那样纯洁进,使我自然联想到这不正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的未来吗?看那充满生机的长势,不正是在优越的土壤里我们茁壮成长,无限美好的象征吗?”这样,既避开了特定社会条件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情调,又赋予了全新的意义,重新创造了美的意境。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授给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积极结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学生良好人文品行与健康成长方面提供一定的引领与导航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与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完善他们的理想教育,为未来的祖国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基。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
关键词:主题 情感 艺术美 形象美 意境美 自然美 科学美 创造力
在笔者看来,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无论是教材文本在主题思想方面,有亲情之美,哲理之美,科技之美等;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是或含蓄,或精炼,或生动,呈现百花齐放之语言风格之美;另外在文本的结构方面,情节方面,立意方面等均是“美”不胜收,可以说,语文课堂,语文教材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的极好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准确揭示作品美的主题
主题是作者主要写作意图的体现,而美的主题是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的结果。如毛泽东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我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并适当介绍本词的创作背景。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这首词的主题的: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二、深入体会作者美的情感
自古至今,每一篇名篇佳作的产生无不是建立在作者对于生活的具体观察与真实体悟的基础之上的,都闪烁着令人炫目的情感之花,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组织学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方法,来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浸润的深刻情感,进而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譬如在李密的《陈情表》一文中,我们就是要组织学生通过自读、范读、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小组讨论与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来体会李密为了照顾抚养自己的祖母,而宁可舍弃高官厚禄的浓浓的“孝”道,,这不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为激动人心的大“美”之所在吗?这一篇美文连晋武帝都能够感动,促使他放弃逼李密出官的打算,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又何尝不为这篇文章中所浸润的天伦之乐所感动呢?
三、体会不同体裁文章的艺术之“美”
1、小说的艺术形象之美。小说作品主要以人物形象来表达美学理想,并告诉人们生活真理的。教材中描绘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不震动着学生的心灵。《装在套子里的人》里别里科夫的怪异;《祝福》里祥林嫂的善良悲惨,豆腐西施的尖酸泼辣。对此教师应透过欣赏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
2、散文、诗歌的意境美、自然美。感情浓烈的诗歌、散文多具有自然美、意境美。教师应注意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去,读其文、品其语、思其境,达到移情冶性之目的。《背影》中的父亲步履蹒跚,衣着简朴,言语平淡、动作笨重,却满含了父亲对儿子挚爱关怀的亲子情,正是这自然和挚烈的情感震撼了作者也震撼了每个读者的心灵,也正是这样深邃的意境才使文章的背影在作者的心目中永远无法忘怀,父亲的形象也是因此而更加崇高完美,父亲留给读者的绝非仅仅是一个背影。
3、说明文的科学美。科学美就是科学实验的美,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与自然界斗争的成果,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体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说明文中有不少是介绍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水平的,如《机器人》、《统筹方法》、《宇宙里有什么》等等,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美,利用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引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励他们勇于揭示更多的科学奥秘,立志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四、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在笔者看来,向当前的高中生渗透必要的美育教育自然无可厚非,非常必要,但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能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自然需要在向学生渗透美育思想的同时,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其中,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写作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我们学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方面领略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该是多么的幽静、美丽,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也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们学过之后,可叫学生写《夏日荷塘》的习作,并要学生避开“淡淡的”感情色彩,创造富有新意的荷花形象。结果就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当我看到那灿烂阳光下满塘荷叶映衬下一片清新的荷花是那样挺拔、那样鲜艳,又是那样纯洁进,使我自然联想到这不正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的未来吗?看那充满生机的长势,不正是在优越的土壤里我们茁壮成长,无限美好的象征吗?”这样,既避开了特定社会条件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情调,又赋予了全新的意义,重新创造了美的意境。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授给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积极结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学生良好人文品行与健康成长方面提供一定的引领与导航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与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完善他们的理想教育,为未来的祖国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基。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