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审题,就是需要对题目进行阅读与分析,弄清题意,理解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明白题目讲了什么,给出了什么样的信息,需要求解的内容是什么。审题表现在学生在看到题目和动手解答之间的过程,非常考验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和数学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阅读;审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6-125
引言
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们在审题过程当中会出现审题错误表现在少看或者看错题目情况,审题错误就会造成做题错误,从而对学生们做题质量和效率带来严重影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在审题的初期没有用对方法,同时还存在学生们粗心大意、很难抓住关键词、没有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原因。所以提高学生们的审题能力对学生们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小学中段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们审题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们需要对学生们审题能力予以更多关注,为学生们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专项训练,感悟数学审题方法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具体的思考方法和审题步骤,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感受方法,掌握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谈到审题,首先,要会读题,教师以严谨细心的态度让学生多次认真读题,融入题境中,中高年级一般以默读为主,关键字词要求勾画做标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寻求老师帮助指导,例如题目中的不同单位,是“增加了”还是“增加到”,“小红比小芳多5个苹果”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谁比谁多,求的是谁等相关信息都要关注。其次,要学会数学语言表达,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删除无关紧要的,保留重要的与问题相关的数学信息,化繁为简学会摘要,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一个长方体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前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碎了,修理時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这一题看似很复杂,其实理解后发现,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积,那么已知长方体的长和高就可以了,8×6=48(平方分米)。最后,要经常训练,感受方法技巧,如“小猴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我们一般从条件出发思考这类问题;“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帽各两种,价格分别是130元、148元,85元、108元,16元、24元,每种商品最便宜的价格分别是多少?最贵的呢?”我们一般从问题出发思考这类问题。注意数学解题策略的运用,如转化策略,“9再增加几就和15同样多”,其实就是问“15比6多几或者6比15少几”;画图策略,如画线段图是我们最常用的,进行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形象;联想策略,联想到相关知识点举一反三;列表策略,一一列举简洁清晰;对比策略,对比差异消除解题定势,解题方法策略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关键要加强审题练习,善于对比总结。审题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要善于动口读懂题目;灵活观察洞悉题目;及时动手化解题目;多多动脑推敲题目,学生只有经过不断尝试,不断更新体会和感受,才能理解教师的分析和指导,提高审题能力。
二、积极引导,养成审题习惯
分析发现,部分学生解题时审题粗心大意,看错条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便急于动笔作答,出错率较高。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授课中应积极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审题习惯。首先,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或优选相关习题,为学生讲解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以及在阅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即,审题时应做到细致认真,充分理解题意。其次,阅读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看清参数,明确要求解的问题,注重从题目中提取有用数据。最后,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往往是构建已知与未知数的重要桥梁,因此,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阅读时标出关键词,如“多多少”“少多少”“几倍”等,保证解答的正确性,避免答非所问。如在讲解差倍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分析:父亲今年45岁,儿子今年15岁,多少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阅读审题时应注重挖掘题干中的隐含条件,显然父亲比儿子的年龄大30岁,这一条件是不变的。其中“多少年前”“11倍”是关键词。认真思考可知,父亲年龄是儿子的11倍,可以理解为父亲与儿子年龄之差30岁,是当年儿子年龄的(11-1)倍,此时儿子年龄为30÷10=3岁,则15-3=12,即,12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
三、分步解读题目内容,找准题目各类信息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题目一般字数较少,不过会涉及数字、字母等信息,当教师布置好题目以后,要引领学生按照一定步骤解读题目内容,明确每一步的实际要求,让他们根据个人情况标记出相应的符号。通常来说,数学审题分为三个步骤:其一,看到题目后,先大致了解题目主要内容,明确最终的求解;其二,围绕求解找到与之有所关联的已知条件,标出关键词语、数字等,确立等量关系;其三,挑选出逻辑信息,为解题做准备。
在这里,以“比的应用”教学为例:长方体中,长宽高的比为4:3:2,长方体的棱长总和为72厘米,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看到题目以后,经过第一步审题:能够了解题目大概意思,确定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所求的解为长方体的体积,明确求体积需要找到长宽高的具体数据;第二步审题:轻松找出本道题中的关键性词句为“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比”和“棱长总和”,数字是“4:3:2”和“72”;第三步审题:结合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用棱长总和除以4求出一组长宽高,再来按比分配,分别求出长方体具体的长、宽、高,最终求出体积。
结束语:
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应该做好实践和理念的相结合,灵活的处理教材和教学的方法,深思熟虑的思考问题,并且建立一些与题目相关的生活实境,从侧面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而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题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把学生不良的审题习惯扼杀在萌芽中,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帮助学生处理各种学习难题,学生要悉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认真完成审题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效阅读审题分析[J].情感读本,2020(05):82.
[2]郑南珊.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阅读审题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08):259+261.
[3]陆方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阅读审题的研究[J].读写算,2018(34):147.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跃进中心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阅读;审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6-125
引言
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们在审题过程当中会出现审题错误表现在少看或者看错题目情况,审题错误就会造成做题错误,从而对学生们做题质量和效率带来严重影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在审题的初期没有用对方法,同时还存在学生们粗心大意、很难抓住关键词、没有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原因。所以提高学生们的审题能力对学生们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小学中段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们审题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们需要对学生们审题能力予以更多关注,为学生们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专项训练,感悟数学审题方法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具体的思考方法和审题步骤,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感受方法,掌握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谈到审题,首先,要会读题,教师以严谨细心的态度让学生多次认真读题,融入题境中,中高年级一般以默读为主,关键字词要求勾画做标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寻求老师帮助指导,例如题目中的不同单位,是“增加了”还是“增加到”,“小红比小芳多5个苹果”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谁比谁多,求的是谁等相关信息都要关注。其次,要学会数学语言表达,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删除无关紧要的,保留重要的与问题相关的数学信息,化繁为简学会摘要,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一个长方体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前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碎了,修理時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这一题看似很复杂,其实理解后发现,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积,那么已知长方体的长和高就可以了,8×6=48(平方分米)。最后,要经常训练,感受方法技巧,如“小猴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我们一般从条件出发思考这类问题;“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帽各两种,价格分别是130元、148元,85元、108元,16元、24元,每种商品最便宜的价格分别是多少?最贵的呢?”我们一般从问题出发思考这类问题。注意数学解题策略的运用,如转化策略,“9再增加几就和15同样多”,其实就是问“15比6多几或者6比15少几”;画图策略,如画线段图是我们最常用的,进行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形象;联想策略,联想到相关知识点举一反三;列表策略,一一列举简洁清晰;对比策略,对比差异消除解题定势,解题方法策略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关键要加强审题练习,善于对比总结。审题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要善于动口读懂题目;灵活观察洞悉题目;及时动手化解题目;多多动脑推敲题目,学生只有经过不断尝试,不断更新体会和感受,才能理解教师的分析和指导,提高审题能力。
二、积极引导,养成审题习惯
分析发现,部分学生解题时审题粗心大意,看错条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便急于动笔作答,出错率较高。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授课中应积极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审题习惯。首先,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或优选相关习题,为学生讲解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以及在阅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即,审题时应做到细致认真,充分理解题意。其次,阅读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看清参数,明确要求解的问题,注重从题目中提取有用数据。最后,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往往是构建已知与未知数的重要桥梁,因此,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阅读时标出关键词,如“多多少”“少多少”“几倍”等,保证解答的正确性,避免答非所问。如在讲解差倍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分析:父亲今年45岁,儿子今年15岁,多少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阅读审题时应注重挖掘题干中的隐含条件,显然父亲比儿子的年龄大30岁,这一条件是不变的。其中“多少年前”“11倍”是关键词。认真思考可知,父亲年龄是儿子的11倍,可以理解为父亲与儿子年龄之差30岁,是当年儿子年龄的(11-1)倍,此时儿子年龄为30÷10=3岁,则15-3=12,即,12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
三、分步解读题目内容,找准题目各类信息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题目一般字数较少,不过会涉及数字、字母等信息,当教师布置好题目以后,要引领学生按照一定步骤解读题目内容,明确每一步的实际要求,让他们根据个人情况标记出相应的符号。通常来说,数学审题分为三个步骤:其一,看到题目后,先大致了解题目主要内容,明确最终的求解;其二,围绕求解找到与之有所关联的已知条件,标出关键词语、数字等,确立等量关系;其三,挑选出逻辑信息,为解题做准备。
在这里,以“比的应用”教学为例:长方体中,长宽高的比为4:3:2,长方体的棱长总和为72厘米,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看到题目以后,经过第一步审题:能够了解题目大概意思,确定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所求的解为长方体的体积,明确求体积需要找到长宽高的具体数据;第二步审题:轻松找出本道题中的关键性词句为“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比”和“棱长总和”,数字是“4:3:2”和“72”;第三步审题:结合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用棱长总和除以4求出一组长宽高,再来按比分配,分别求出长方体具体的长、宽、高,最终求出体积。
结束语:
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应该做好实践和理念的相结合,灵活的处理教材和教学的方法,深思熟虑的思考问题,并且建立一些与题目相关的生活实境,从侧面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而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题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把学生不良的审题习惯扼杀在萌芽中,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帮助学生处理各种学习难题,学生要悉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认真完成审题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效阅读审题分析[J].情感读本,2020(05):82.
[2]郑南珊.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阅读审题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08):259+261.
[3]陆方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阅读审题的研究[J].读写算,2018(34):147.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跃进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