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材在高考中究竟有没有用?作用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部分教师和高三学生。其实,高中课本不仅有用,而且还是高考之“宗”。高考试题的形式再变,它的内容都要来源于教材中。对于高中教材,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充分加以利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高考;复习备考;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6-139
叶圣陶先生曾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语文教材不重要,甚至可以置之不理。其原因是他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几乎不涉及语文教材的内容。其实不然,高考语文试卷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的,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不但不能丢弃教材,反而要利用好教材,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下面谈谈如何利用好语文教材。
一、熟知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的一大组成部分是“语言文字运用”,其中的字音、字形、成语、近义词、名句默写等考查内容,大多直接间接来自于课本。以近些年的高考题为例:字音字形中的“旖旎”、“暮霭”、“文采”、“锲而不舍”、“砥砺”等都直接来自高中课本。一些不是直接来自课本的词语,也间接与课本有关。如2014年高考题,辨析“箪食壶浆”的读音,2013年高考题辨析“异曲同工”字形。
同时,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知识,也来自于课本。文言虚词的考查就不用说了,其中每一个选项的第二个例句都来自课本。实词考查虽然不是直接来自于课本的原话,但是也出自于课本。2014年高考题中考查实词“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中的“殷勤”,就和《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的“殷勤”意思相同。2013年考查实词“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的“亲戚”,来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2012年的“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的“度”意思一样。
这类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果没有对课本的梳理和归纳,没有时间的投入和整理,没有一个稳定牢固的记忆,是做不好的。落实就是生命,对于课本的基础知识,必须要熟知、熟记、熟背,还要记得牢,记得死,夯得实,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二、延伸课本,提高阅读能力
高考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题目以“古代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为代表。从现代文考查的内容和题型来看,《考试说明》说:“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以《边城》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重点完成了以下任务:1.分析了“翠翠”、“傩送”、“爷爷”的人物形象,并且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从哪里表现出来的,怎么表现出来的?2.品味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这两个问题也就是高考所考的“分析人物形象”和“赏析句子的内涵”。
在高考复习中,我们只要以课本为基础,选择典型的文章进行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分析,讲深讲透,列出要点和技巧,归类整理,并且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么,学生在高考解题时就能游刃有余,战无不胜。
三、 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高考有一道必考题,即判断一句话是不是存在语病的题目。做这道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语感法,二是语法分析法,三是造句法。第二种方法在实践中一般不可实施,其原因是初中的教材淡化了語法教学,结果学生对语法不甚精通,不会用它来分析句子。而第三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句式。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语感法。而选入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它对语感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每一篇文章都要反复诵读。这里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它词语丰富,语句优美。在课内,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在课外,我要求学生利用早自习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既加快了学习速度,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挖掘课本,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得作文者得高考”,高考作文占整个卷面分值的五分之二。高考时,能拿出一篇高档次的习作,对考生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想写好一篇作文,自然少不了写作素材。而语文课本就是写作素材的宝库。怎么积累课本中的素材呢?
首先要识记课文中的事例。教材中很多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只要认真复习课文,日积月累,就会积累很多素材。《烛之武退秦师》讲述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勇敢、善于辞令的故事。用了教材中的事例,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能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其次要挖掘与课文相关的事例。除了教材中的直接故事,课本中还隐含了与之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只要在学习课文时稍加挖掘,便可以拥有很多的写作素材。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除了对课文的学习,还要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荆轲会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秦王呢?
总之,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时,我们必须“以本为本”,重视对教材的梳理和运用,只有掌握了文本知识且潜移默化,学生才会在高考时从容应对,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基于高中语文复习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69):23-24.
[2]陈小正.对高中语文复习策略的研究[J].教育,2016(7):268.
[3]杨小华.高考语文复习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4).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高考;复习备考;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6-139
叶圣陶先生曾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语文教材不重要,甚至可以置之不理。其原因是他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几乎不涉及语文教材的内容。其实不然,高考语文试卷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的,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不但不能丢弃教材,反而要利用好教材,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下面谈谈如何利用好语文教材。
一、熟知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的一大组成部分是“语言文字运用”,其中的字音、字形、成语、近义词、名句默写等考查内容,大多直接间接来自于课本。以近些年的高考题为例:字音字形中的“旖旎”、“暮霭”、“文采”、“锲而不舍”、“砥砺”等都直接来自高中课本。一些不是直接来自课本的词语,也间接与课本有关。如2014年高考题,辨析“箪食壶浆”的读音,2013年高考题辨析“异曲同工”字形。
同时,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知识,也来自于课本。文言虚词的考查就不用说了,其中每一个选项的第二个例句都来自课本。实词考查虽然不是直接来自于课本的原话,但是也出自于课本。2014年高考题中考查实词“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中的“殷勤”,就和《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的“殷勤”意思相同。2013年考查实词“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的“亲戚”,来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2012年的“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的“度”意思一样。
这类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果没有对课本的梳理和归纳,没有时间的投入和整理,没有一个稳定牢固的记忆,是做不好的。落实就是生命,对于课本的基础知识,必须要熟知、熟记、熟背,还要记得牢,记得死,夯得实,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二、延伸课本,提高阅读能力
高考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题目以“古代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为代表。从现代文考查的内容和题型来看,《考试说明》说:“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以《边城》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重点完成了以下任务:1.分析了“翠翠”、“傩送”、“爷爷”的人物形象,并且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从哪里表现出来的,怎么表现出来的?2.品味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这两个问题也就是高考所考的“分析人物形象”和“赏析句子的内涵”。
在高考复习中,我们只要以课本为基础,选择典型的文章进行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分析,讲深讲透,列出要点和技巧,归类整理,并且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么,学生在高考解题时就能游刃有余,战无不胜。
三、 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高考有一道必考题,即判断一句话是不是存在语病的题目。做这道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语感法,二是语法分析法,三是造句法。第二种方法在实践中一般不可实施,其原因是初中的教材淡化了語法教学,结果学生对语法不甚精通,不会用它来分析句子。而第三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句式。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语感法。而选入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它对语感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每一篇文章都要反复诵读。这里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它词语丰富,语句优美。在课内,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在课外,我要求学生利用早自习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既加快了学习速度,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挖掘课本,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得作文者得高考”,高考作文占整个卷面分值的五分之二。高考时,能拿出一篇高档次的习作,对考生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想写好一篇作文,自然少不了写作素材。而语文课本就是写作素材的宝库。怎么积累课本中的素材呢?
首先要识记课文中的事例。教材中很多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只要认真复习课文,日积月累,就会积累很多素材。《烛之武退秦师》讲述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勇敢、善于辞令的故事。用了教材中的事例,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能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其次要挖掘与课文相关的事例。除了教材中的直接故事,课本中还隐含了与之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只要在学习课文时稍加挖掘,便可以拥有很多的写作素材。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除了对课文的学习,还要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荆轲会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秦王呢?
总之,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时,我们必须“以本为本”,重视对教材的梳理和运用,只有掌握了文本知识且潜移默化,学生才会在高考时从容应对,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基于高中语文复习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69):23-24.
[2]陈小正.对高中语文复习策略的研究[J].教育,2016(7):268.
[3]杨小华.高考语文复习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4).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