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锻炼自已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上下功夫.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学生的动机和兴趣是相关的,兴趣是创造力的基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乐此不疲、爱不释手,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如,通过语言描述、提出问题、展示图画、实物演示、播放音乐、再现生活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巧妙引入问题情境.在教学“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时,可提问:(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的图形,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组成三角形呢?(2)要满足于什么条件呢?先让学生猜想,再出示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教师现场演示、讲解、分析、小结,这样强烈的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好奇,而好奇心又能激发求知欲.而教学中经常使用大量的机械性的重复作业、练习,使学生产生厌倦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可加强教学趣味性,创设各种情境,同进教师做到“教态亲切感人,语言丰富动人,形象直观引人”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在这个方面——如何让教师“会问”,现在研究的丰富多彩,应该关注另一半——如何让学生“会问”,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善问的同时会有偏激,教师的诸多一个接一个问题可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新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种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去学习”来诱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形式如,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插嘴”.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些人把“听话”、“守规矩”和“文静”作为好学生的美德,而把“好提问特别是好提不同意见”、“好动”和“顽皮”作为坏学生的标准,这种倡导服从意识的教育方式却为外在形式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从小就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旨趣,更何谈学习动机.
二、树立榜样,增强自信,使学生勤学、巧学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时间大讲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自主学习,发愤学习的感人事迹,用名人效应去感染学生并注意利用身边的榜样去鼓舞学生,如,用黑板报、橱窗刊登优秀学生事迹,这种身边的实实在在的榜样,给学生以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力量.
古人云,学者治学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说“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就是说学习应博采知识,好学善问,勤于思考,明辨真伪,学习致用.这学习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也只有下苦功夫,也才能达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完成学习任务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鼓励学生勤学苦练,使其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和决心,同时在方法上多加引导,即通常所说的“授之以渔”.
特别是后进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往往是由于对某科的学习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已可以学好这门课,久而久之,不但对此学科学习失去了兴趣,更为严重的是产生了对学习的冷漠情绪,在教学中可注意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尽量从正面教育,如,某生对数学学习已逐渐丧失信心,但文科成绩尚可,数学计算能力较好,为了帮助他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可在一段时间内凡是数值计算题,尽量找到他,并适时予以鼓励,在批作业中,发现错误,就面批辅导.此生学习成绩有了进步,逐步克服了自卑感.
三、展示成果,体会乐趣,使学生自学、实学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且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下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定期或不定期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优秀作业、获奖证书,以此来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教师也可以根据后进生的兴趣特长,适当组织开展各种游戏、各竞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才能,获得被人尊重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上进心,增强自信心.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能力.课堂上也可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学生错误时,要利用“滞后评价”、“内隐评价”等教学艺术,尽可能使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或者淡化学生的失败意识.事实上,学生回答错误时,往往是“部分地方”错,这时教师可肯定其中正确的思维方法、解题思路等,再正面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回答的不当之处.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多从实际情况等方面作出努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 (212400)]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学生的动机和兴趣是相关的,兴趣是创造力的基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乐此不疲、爱不释手,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如,通过语言描述、提出问题、展示图画、实物演示、播放音乐、再现生活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巧妙引入问题情境.在教学“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时,可提问:(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的图形,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组成三角形呢?(2)要满足于什么条件呢?先让学生猜想,再出示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教师现场演示、讲解、分析、小结,这样强烈的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好奇,而好奇心又能激发求知欲.而教学中经常使用大量的机械性的重复作业、练习,使学生产生厌倦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可加强教学趣味性,创设各种情境,同进教师做到“教态亲切感人,语言丰富动人,形象直观引人”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在这个方面——如何让教师“会问”,现在研究的丰富多彩,应该关注另一半——如何让学生“会问”,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善问的同时会有偏激,教师的诸多一个接一个问题可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新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种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去学习”来诱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形式如,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插嘴”.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些人把“听话”、“守规矩”和“文静”作为好学生的美德,而把“好提问特别是好提不同意见”、“好动”和“顽皮”作为坏学生的标准,这种倡导服从意识的教育方式却为外在形式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从小就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旨趣,更何谈学习动机.
二、树立榜样,增强自信,使学生勤学、巧学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时间大讲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自主学习,发愤学习的感人事迹,用名人效应去感染学生并注意利用身边的榜样去鼓舞学生,如,用黑板报、橱窗刊登优秀学生事迹,这种身边的实实在在的榜样,给学生以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力量.
古人云,学者治学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说“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就是说学习应博采知识,好学善问,勤于思考,明辨真伪,学习致用.这学习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也只有下苦功夫,也才能达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完成学习任务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鼓励学生勤学苦练,使其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和决心,同时在方法上多加引导,即通常所说的“授之以渔”.
特别是后进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往往是由于对某科的学习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已可以学好这门课,久而久之,不但对此学科学习失去了兴趣,更为严重的是产生了对学习的冷漠情绪,在教学中可注意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尽量从正面教育,如,某生对数学学习已逐渐丧失信心,但文科成绩尚可,数学计算能力较好,为了帮助他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可在一段时间内凡是数值计算题,尽量找到他,并适时予以鼓励,在批作业中,发现错误,就面批辅导.此生学习成绩有了进步,逐步克服了自卑感.
三、展示成果,体会乐趣,使学生自学、实学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且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下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定期或不定期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优秀作业、获奖证书,以此来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教师也可以根据后进生的兴趣特长,适当组织开展各种游戏、各竞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才能,获得被人尊重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上进心,增强自信心.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能力.课堂上也可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学生错误时,要利用“滞后评价”、“内隐评价”等教学艺术,尽可能使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或者淡化学生的失败意识.事实上,学生回答错误时,往往是“部分地方”错,这时教师可肯定其中正确的思维方法、解题思路等,再正面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回答的不当之处.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多从实际情况等方面作出努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 (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