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网生代”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该结合数字化生活方式对“网生代”产生的利弊共存的影响现状来评价,并在理解“网生代”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
“网生代”是指在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后,即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群体。作为“信息获取”和“资源共享”的主要工具和平台,网络之于他们就像水之于鱼。网络信息社会下,“互联网 ”是“网生代”的独特标签。[1]
一、“网生代”产生的现实语境
1994年4月20日,中国攻坚克难,踏进国际互联网行列,在此背景下出生的“95后”被称之为“网生代”。“95后”是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其成长过程深受网络亚文化的影响,网络成为他们了解历史、预测未来的重要方式,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与前辈存在巨大差异。
(一)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是“网生代”成长的“时代语境”
在新媒介主导“信息传播江山”的语境下,信息传播便捷性大大增强,需要警惕受众在信息选择取向上的过度娱乐化。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农耕时代相比,人们享受更多发展成果,也面临更多挑战。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行业竞争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当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短暂的情绪宣泄以逃避现实。文化娱乐功能是媒介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娱乐是一把“双刃剑”,当下媒介愈演愈烈的“伪娱乐”传播令人忧虑。“伪娱乐”是粗鄙的,其关注诸如衣、食、性等方面对本能器官的浅薄式满足,徒具形式,缺乏艺术内涵。部分“网生代”还在成长阶段,认知发展尚未成熟,对娱乐信息的分辨能力仍较低,容易视粗鄙为审美、视无知为个性。因此,如何在网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健康成长,是时代对“网生代”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生代”日常的“生活语境”
“网生代”被称为“数媒土著”,数字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体现他们生活工作特征的贴切标签。“网生代”了解和使用网络媒体的机会更多,其在网络上进行社交、消费、学习等行为的能力普遍较强。语言表达方面,他们自创了一套属于“网生代”群体的话语体系,常见的有“吃鸡”“打Call”等流传于网络的词语;出行游玩方面,他们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实现“空手到”,即通过物流公司行李寄送服务解放双手、轻松出行;沟通娱乐方面,“网生代”倾向于使用微信、微博等网上互动平台交流,B站、网络手游平台等是他们喜欢聚集的娱乐阵地。相较于前人而言,他们更加开放豁达、敢作敢为,同时,他们兴趣不稳定、喜新厌旧的特点更加突出,他们注重自身用户体验,对网络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等的要求很高,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换代,才能满足“网生代”的需求,吸引他们的持续关注。
(三)网络亚文化是“网生代”思维方式生成的“文化语境”
短、快、散、杂是当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媒介的基本特点。由此产生的信息碎片化强化了受众的思维碎片化,对于“网生代”而言,浅阅读、图片化阅读成为日常阅读的重要选择取向,并逐渐形成与此相匹配的阅读习惯。在刺激化、鸡汤化的内容充斥于网络的情况下,讲求综合性、深度性的报道,基本上被“网生代”受众“打入冷宫”,这种在阅读偏好上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后果则是“网生代”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每况愈下,容易被没有质量保证的内容所“灌输”。
二、“网生代”的行为特征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用户低龄化趋势凸显,伴随互联网的兴盛而成长起来的“网生代”,他们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新趋势。
(一)“网生代”的积极行为特征
1.“网生代”具有开放探索的行为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生代”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其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比较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获取即时信息和生活服务更加便捷的基础上,“网生代”的思想更加灵活前卫,更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在很多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价值观发展、对世界充满求知精神的阶段,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加喜欢多元化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虚拟化环境使其能相对自由地阐述观点和见解。这种开放探索的精神值得赞扬,是信息时代对“网生代”成长的正面促进作用之一。
2.“网生代”具有猎奇涉险的行为特征
猎奇心理是敢于涉险、探索奥秘的基础。“网生代”追求个性解放、敢于挑战规则的行为特点与媒介发展具有内嵌式关联,作为互联网、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积极猎奇行为对新媒介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这也反过来促进了“网生代”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化。在传媒商业化背景下,部分媒体以吸引观众为目的提供的各种界限模糊的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的自制力形成挑战,在多种信息相互冲击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与媒介的不良接触问题是对“网生代”自控力形成和发展的考验,经受住诱惑的“网生代”能够更加从容地处理猎奇涉险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3.“网生代”具有敢作敢为的行为特征
“网生代”群体大多敢作敢为,这是这个时代和该群体独特家庭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时代文化更加多元,“网生代”的价值观不再表现出普遍的物质化特点,他们尊崇时代楷模,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排雷英雄杜富国等便是这个时代中担当奉献、敢作敢为的典型代表。而在竞争加剧的时代里,大多数“网生代”自小就被家长灌输强烈的竞争意识,这种氛围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要求更加严格,并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审视。此外,“网生代”成长在一个物质和精神文化丰裕的时代,他们普遍更加自信、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得到更多关爱和支持的基础上形成的自信乐观的性格,使他们对未来抱有更大的热情与期待。
(二)“网生代”的消极行为特征
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媒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的拟态化、智能化等特点引发了人们的交流内容和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媒介技术的变革,一方面缩短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社交的媒介依赖性,呈现出信息选择工具化、传播沟通符号化的时代特点,这大大增强了“网生代”在认识自我和外部社会的过程中的流变系数,在拟态环境真实化的人际交往中,“网生代”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定的消极倾向。 1.“网生代”具有“自我”的行为特征
在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中,受网络亚文化影响,“网生代”不断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意识,抵制僵化伦理观念的束缚,试图逃离机械复制式的传统教育、整齐划一的政治理念格式化教育,部分“网生代”倾向于通过事物带给自己的第一感受对其加以评判,更加强调自我个性和独特性。在学校生活中,部分“网生代”的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做事倾向于以是否能尽快给自己带来实际效益为评判标准。过于浓厚的自我意识,使得一些“网生代”难以很好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心理上的人格缺陷,学会推己及人,提高共情能力,把握好互惠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是“网生代”在当今社会走得更远的必备素养之一。
2.“网生代”具有“自恋”的行为特征
自恋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健康的自恋者能够立足于现实看待和展示自我,能友好地对待自己与他人。在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阶段,部分“网生代”对自我的认知不足,无法较好地掌控言行尺度,往往动辄蔑视权威、彰显自我。在互联网时代,“网生代”某些求知愿望内含强烈的个性展示因素,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强烈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自恋是一种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认识需要个体进行客观的自我观察和评价、良好的自我体验和控制。青少年的思维尚在发展,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需要青少年自身和他人的共同努力。
3.“网生代”具有“自闭”的行为特征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条件下,“网生代”更加强调自我的内部情感体验和外部价值实现,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人际边界感较强,乐群性较低。如果集体的存在不能够较好地包容和拓展个性、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那么他们更愿意独处,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交流。网络互动具有极大的便捷性,但是也加深了人们对社交媒介的依赖性,减少了人们在现实中的有效交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应当站在更高层次的视角上,帮助“网生代”正确审视网络的运用方式,争做优秀数字网民。
三、“网生代”行为的引导对策
面对“互联网 ”条件下“网生代”的消极行为特征,思考如何顺势而为,正确引导“网生代”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直面代际壁垒,互哺相辅相成
如今,社会生活在时代的变革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生活在同一时代中的多代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思想鸿沟。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人们必须站在今天和未来的角度思考问题,锻炼自己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工具的能力。在这方面,与前人相比,“网生代”的逻辑思维和数据运用能力更胜一筹,年长一代需要放低姿态,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即文化反哺。[3]作为数字原住民,“网生代”既享受时代发展赋予的机遇,又要应对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由于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当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时,部分“网生代”一头扎进虚拟世界中,通过暂时的情绪宣泄等方式逃避现实问题,作为前辈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需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娱乐这把“双刃剑”。[4]当今时代,专横的说教已经不复奏效,年长一代要结合时代特点,了解“网生代”所表现出的各种言行特点的内在原因,不盲目否定,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从而相辅相成,共同适应时代变迁。
(二)致敬时代楷模,加强同侪督导
在关乎道德情操和政治立场等的问题上,大部分“网生代”具有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他们尊崇时代楷模,追求人生价值。模仿是一种本能行为,观察学习是较快习得先锋模范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线下模范精神宣讲团和线上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大力开展以杜富国、黄文秀等为代表的时代楷模学习活动,通过致敬时代楷模,引导“网生代”奋发图强。“网络集群行为”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我们应大力肯定其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效应,妥善处理其散布歪风邪气的消极效应。[5]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受同伴影响较大的阶段,在对“网生代”的行为引导方面,要特别注意同侪效应的作用,通过塑造同侪“网络代言”角色,构建良好的同伴环境,加强同侪督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网生代”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三)多元主体协调,加强舆论引导
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媒介生活是“网生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形势下,大到政府,小到公民,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是推动网络舆论场域和谐发展的不二之选。[6]为此,各级政府应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大力推进新媒体规范运营和相关制度建设,注重和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从战略高度重视“第五空间”,切实掌控新时代网络新媒体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充分发挥融媒体、网络运营商和网络社会组织在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管方面的作用。就影视相关行业工作者而言,如何让作品更好地贴合“网生代”的需求,需要审时度势,正确分析处理网络自制剧等创作中的现实问题,加强对“网生代”群体思维观念的重视,在作品中增强对创新实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反映。还应在创作时抵制媚俗化,厚植文化内涵,巧妙嵌入核心价值观,共同打造符合时代主题和发展潮流的文化杰作。良好的网络空间是“网生代”获取信息、享受新时代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同时,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的构建也需要“网生代”积极参与,因此,“网生代”自身也要提高自律意识,积极发挥网络监督作用,多元主体协力塑造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网生代”是一个特征鲜明、在文化消费等方面影响力日渐扩大的群体,他们身上的某些特征是数字化生活的必然反映。当今,部分“网生代”的行为举止貌似标新立异,甚至不切实际,实际上,他们的有些特征正是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必备素质。[7]所以,评价“网生代”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该结合数字化生活方式对“网生代”产生的利弊共存的影响现状来评价,并在理解“网生代”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希望“网生代”勇立潮头,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沈虹.移动中的90后—90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生活形态与价值观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62.
[2]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3]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J].青年探索,2017(5):78-87.
[4]吴娟,石琬若,梁越,等.青少年网络娱乐行为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以对晋冀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8(8):18-25.
[5]齐宁.“同侪效应”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中的疏导功能[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6):73-77.
[6]熊光清.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多中心协同治理角度的探讨[J].兰州学刊,2019(5):36-44.
[7]刘新.理解“网生代”引导“网生代”[N].解放军报,2019-05-31(7).
【程珺婕,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卜建华,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何 蕊
“网生代”是指在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后,即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群体。作为“信息获取”和“资源共享”的主要工具和平台,网络之于他们就像水之于鱼。网络信息社会下,“互联网 ”是“网生代”的独特标签。[1]
一、“网生代”产生的现实语境
1994年4月20日,中国攻坚克难,踏进国际互联网行列,在此背景下出生的“95后”被称之为“网生代”。“95后”是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其成长过程深受网络亚文化的影响,网络成为他们了解历史、预测未来的重要方式,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与前辈存在巨大差异。
(一)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是“网生代”成长的“时代语境”
在新媒介主导“信息传播江山”的语境下,信息传播便捷性大大增强,需要警惕受众在信息选择取向上的过度娱乐化。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农耕时代相比,人们享受更多发展成果,也面临更多挑战。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行业竞争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当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短暂的情绪宣泄以逃避现实。文化娱乐功能是媒介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娱乐是一把“双刃剑”,当下媒介愈演愈烈的“伪娱乐”传播令人忧虑。“伪娱乐”是粗鄙的,其关注诸如衣、食、性等方面对本能器官的浅薄式满足,徒具形式,缺乏艺术内涵。部分“网生代”还在成长阶段,认知发展尚未成熟,对娱乐信息的分辨能力仍较低,容易视粗鄙为审美、视无知为个性。因此,如何在网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健康成长,是时代对“网生代”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生代”日常的“生活语境”
“网生代”被称为“数媒土著”,数字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体现他们生活工作特征的贴切标签。“网生代”了解和使用网络媒体的机会更多,其在网络上进行社交、消费、学习等行为的能力普遍较强。语言表达方面,他们自创了一套属于“网生代”群体的话语体系,常见的有“吃鸡”“打Call”等流传于网络的词语;出行游玩方面,他们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实现“空手到”,即通过物流公司行李寄送服务解放双手、轻松出行;沟通娱乐方面,“网生代”倾向于使用微信、微博等网上互动平台交流,B站、网络手游平台等是他们喜欢聚集的娱乐阵地。相较于前人而言,他们更加开放豁达、敢作敢为,同时,他们兴趣不稳定、喜新厌旧的特点更加突出,他们注重自身用户体验,对网络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等的要求很高,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换代,才能满足“网生代”的需求,吸引他们的持续关注。
(三)网络亚文化是“网生代”思维方式生成的“文化语境”
短、快、散、杂是当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媒介的基本特点。由此产生的信息碎片化强化了受众的思维碎片化,对于“网生代”而言,浅阅读、图片化阅读成为日常阅读的重要选择取向,并逐渐形成与此相匹配的阅读习惯。在刺激化、鸡汤化的内容充斥于网络的情况下,讲求综合性、深度性的报道,基本上被“网生代”受众“打入冷宫”,这种在阅读偏好上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后果则是“网生代”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每况愈下,容易被没有质量保证的内容所“灌输”。
二、“网生代”的行为特征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用户低龄化趋势凸显,伴随互联网的兴盛而成长起来的“网生代”,他们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新趋势。
(一)“网生代”的积极行为特征
1.“网生代”具有开放探索的行为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生代”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其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比较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获取即时信息和生活服务更加便捷的基础上,“网生代”的思想更加灵活前卫,更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在很多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价值观发展、对世界充满求知精神的阶段,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加喜欢多元化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虚拟化环境使其能相对自由地阐述观点和见解。这种开放探索的精神值得赞扬,是信息时代对“网生代”成长的正面促进作用之一。
2.“网生代”具有猎奇涉险的行为特征
猎奇心理是敢于涉险、探索奥秘的基础。“网生代”追求个性解放、敢于挑战规则的行为特点与媒介发展具有内嵌式关联,作为互联网、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积极猎奇行为对新媒介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这也反过来促进了“网生代”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化。在传媒商业化背景下,部分媒体以吸引观众为目的提供的各种界限模糊的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的自制力形成挑战,在多种信息相互冲击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与媒介的不良接触问题是对“网生代”自控力形成和发展的考验,经受住诱惑的“网生代”能够更加从容地处理猎奇涉险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3.“网生代”具有敢作敢为的行为特征
“网生代”群体大多敢作敢为,这是这个时代和该群体独特家庭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时代文化更加多元,“网生代”的价值观不再表现出普遍的物质化特点,他们尊崇时代楷模,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排雷英雄杜富国等便是这个时代中担当奉献、敢作敢为的典型代表。而在竞争加剧的时代里,大多数“网生代”自小就被家长灌输强烈的竞争意识,这种氛围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要求更加严格,并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审视。此外,“网生代”成长在一个物质和精神文化丰裕的时代,他们普遍更加自信、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得到更多关爱和支持的基础上形成的自信乐观的性格,使他们对未来抱有更大的热情与期待。
(二)“网生代”的消极行为特征
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媒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的拟态化、智能化等特点引发了人们的交流内容和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媒介技术的变革,一方面缩短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社交的媒介依赖性,呈现出信息选择工具化、传播沟通符号化的时代特点,这大大增强了“网生代”在认识自我和外部社会的过程中的流变系数,在拟态环境真实化的人际交往中,“网生代”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定的消极倾向。 1.“网生代”具有“自我”的行为特征
在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中,受网络亚文化影响,“网生代”不断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意识,抵制僵化伦理观念的束缚,试图逃离机械复制式的传统教育、整齐划一的政治理念格式化教育,部分“网生代”倾向于通过事物带给自己的第一感受对其加以评判,更加强调自我个性和独特性。在学校生活中,部分“网生代”的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做事倾向于以是否能尽快给自己带来实际效益为评判标准。过于浓厚的自我意识,使得一些“网生代”难以很好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心理上的人格缺陷,学会推己及人,提高共情能力,把握好互惠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是“网生代”在当今社会走得更远的必备素养之一。
2.“网生代”具有“自恋”的行为特征
自恋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健康的自恋者能够立足于现实看待和展示自我,能友好地对待自己与他人。在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阶段,部分“网生代”对自我的认知不足,无法较好地掌控言行尺度,往往动辄蔑视权威、彰显自我。在互联网时代,“网生代”某些求知愿望内含强烈的个性展示因素,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强烈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自恋是一种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认识需要个体进行客观的自我观察和评价、良好的自我体验和控制。青少年的思维尚在发展,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需要青少年自身和他人的共同努力。
3.“网生代”具有“自闭”的行为特征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条件下,“网生代”更加强调自我的内部情感体验和外部价值实现,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人际边界感较强,乐群性较低。如果集体的存在不能够较好地包容和拓展个性、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那么他们更愿意独处,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交流。网络互动具有极大的便捷性,但是也加深了人们对社交媒介的依赖性,减少了人们在现实中的有效交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应当站在更高层次的视角上,帮助“网生代”正确审视网络的运用方式,争做优秀数字网民。
三、“网生代”行为的引导对策
面对“互联网 ”条件下“网生代”的消极行为特征,思考如何顺势而为,正确引导“网生代”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直面代际壁垒,互哺相辅相成
如今,社会生活在时代的变革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生活在同一时代中的多代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思想鸿沟。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人们必须站在今天和未来的角度思考问题,锻炼自己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工具的能力。在这方面,与前人相比,“网生代”的逻辑思维和数据运用能力更胜一筹,年长一代需要放低姿态,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即文化反哺。[3]作为数字原住民,“网生代”既享受时代发展赋予的机遇,又要应对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由于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当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时,部分“网生代”一头扎进虚拟世界中,通过暂时的情绪宣泄等方式逃避现实问题,作为前辈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需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娱乐这把“双刃剑”。[4]当今时代,专横的说教已经不复奏效,年长一代要结合时代特点,了解“网生代”所表现出的各种言行特点的内在原因,不盲目否定,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从而相辅相成,共同适应时代变迁。
(二)致敬时代楷模,加强同侪督导
在关乎道德情操和政治立场等的问题上,大部分“网生代”具有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他们尊崇时代楷模,追求人生价值。模仿是一种本能行为,观察学习是较快习得先锋模范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线下模范精神宣讲团和线上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大力开展以杜富国、黄文秀等为代表的时代楷模学习活动,通过致敬时代楷模,引导“网生代”奋发图强。“网络集群行为”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我们应大力肯定其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效应,妥善处理其散布歪风邪气的消极效应。[5]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受同伴影响较大的阶段,在对“网生代”的行为引导方面,要特别注意同侪效应的作用,通过塑造同侪“网络代言”角色,构建良好的同伴环境,加强同侪督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网生代”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三)多元主体协调,加强舆论引导
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媒介生活是“网生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形势下,大到政府,小到公民,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是推动网络舆论场域和谐发展的不二之选。[6]为此,各级政府应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大力推进新媒体规范运营和相关制度建设,注重和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从战略高度重视“第五空间”,切实掌控新时代网络新媒体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充分发挥融媒体、网络运营商和网络社会组织在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管方面的作用。就影视相关行业工作者而言,如何让作品更好地贴合“网生代”的需求,需要审时度势,正确分析处理网络自制剧等创作中的现实问题,加强对“网生代”群体思维观念的重视,在作品中增强对创新实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反映。还应在创作时抵制媚俗化,厚植文化内涵,巧妙嵌入核心价值观,共同打造符合时代主题和发展潮流的文化杰作。良好的网络空间是“网生代”获取信息、享受新时代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同时,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的构建也需要“网生代”积极参与,因此,“网生代”自身也要提高自律意识,积极发挥网络监督作用,多元主体协力塑造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网生代”是一个特征鲜明、在文化消费等方面影响力日渐扩大的群体,他们身上的某些特征是数字化生活的必然反映。当今,部分“网生代”的行为举止貌似标新立异,甚至不切实际,实际上,他们的有些特征正是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必备素质。[7]所以,评价“网生代”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该结合数字化生活方式对“网生代”产生的利弊共存的影响现状来评价,并在理解“网生代”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希望“网生代”勇立潮头,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沈虹.移动中的90后—90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生活形态与价值观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62.
[2]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3]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J].青年探索,2017(5):78-87.
[4]吴娟,石琬若,梁越,等.青少年网络娱乐行为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以对晋冀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8(8):18-25.
[5]齐宁.“同侪效应”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中的疏导功能[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6):73-77.
[6]熊光清.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多中心协同治理角度的探讨[J].兰州学刊,2019(5):36-44.
[7]刘新.理解“网生代”引导“网生代”[N].解放军报,2019-05-31(7).
【程珺婕,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卜建华,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