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生“核心素养”是全体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构成他们“成为健全人”基础的“少数关键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诉求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目标既包含教师作为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以及专业价值取向上的“自我卓越”,还包含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帮助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方面所展现出的素养及其外化程度,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卓越”.在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既是“卓越”目标的具体化,也指通向“卓越”的具体模式,它包含“培养全科小学教师”和“全科培养小学教师”两个层面的含义.“全科”既指师范生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核心素养”是全体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构成他们“成为健全人”基础的“少数关键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诉求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目标既包含教师作为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以及专业价值取向上的“自我卓越”,还包含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帮助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方面所展现出的素养及其外化程度,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卓越”.在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既是“卓越”目标的具体化,也指通向“卓越”的具体模式,它包含“培养全科小学教师”和“全科培养小学教师”两个层面的含义.“全科”既指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也是一种师范生培养的模式.在实践中,尤其应该注重在整合课程学习中提升师范生的跨学科学习素养,培养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并注重师范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其他文献
依据《二十五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射洪县志》《宋代蜀人著述存佚录》《清代蜀人著述总目》、各乡镇志及遂宁各姓族谱等各种传世、出土文献和数据库,全面考订遂宁市(射洪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古代各类著述.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收录民国以前今遂宁市籍作者之著述和外籍作者关于今遂宁市地域之著述.方志、族谱,下限延至民国.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故据目力所及,择要选录,用以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邦文献.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呈现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碎片化学习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呈现出学习时空、内容、形式的碎片化特点.碎片化学习虽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也出现了碎片化知识分散,没有形成体系;碎片化内容良莠不齐,造成学习干扰;碎片化学习形式花哨,流于形式的问题.为了使碎片化学习的优势在大学生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要正确认识碎片化学习,转变学习思维;要兼顾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性学习;要建立碎片化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
由于设备的不完善,图像在传输过程中会被噪声污染而失去原始图像的细节特征,为了使噪声图像变得清晰且其特征明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去噪方法,构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网络结构,并对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反向传播算法进行优化,从而加快模型的训练速度,有效地提高去噪效果.最后通过与经典算法实验的对比来进一步说明本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去噪效果.
源于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深深扎根于人文主义的传统之中.“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潜能发展和增强”,“强调身心二分、心先于身”是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学的基本主张.现代教育实践的展开及其演进正是建立在这些人文主义的教育信条之上的.然而,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正在引发的变革,现代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后人类时代.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学的核心理念及其实践正在遭遇新的时代境遇的挑战,重审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学势在必行.基于后人类时代视域,借鉴后人类哲学话语,展开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学的批判并尝试建构一种后人文
普职分流改革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将面临着重要转型,在职业高等教育中将承担更重要的作用.以内江师范学院“三分式”人才改革为契机,从班级管理、教学体系和第二课堂出发,探讨不同生源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其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符合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规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汉语普通话中名词的重叠现象较少见,仅限于亲属类称谓和少数带有量词意义的名词可重叠,但在隶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中,名词重叠是普遍存在且突出的语言现象.本文以重叠式名词的结构类型为经,地域分布为纬,从类型学视角来描写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结构类型,分析重叠式名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比较了普通话与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共性与差异,同时归纳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内部的蕴含关系,并从名词重叠的历史层次、认知方式两方面解释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较多的原因.
通过对比《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各标点符号在传统报纸与微信公众号上的出现频率,考察了《人民日报》在不同媒介下新闻标题标点符号的运用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从相同点来看,逗号在两种媒介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都比较高,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从不同点来看,两种媒介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最高和最低的标点符号不同,报纸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引号,出现频率最低的是省略号,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使用叹号的次数最多,没有使用过间隔号.这种差异是由于标点符号的媒介功能不同所导致的,最后指出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标点符号的规范化问题.
《封锁》描写了在封锁时期的电车上,吕宗桢和吴翠远的主体意识瞬间觉醒时发生的美妙爱情故事.在封锁的瞬间和封闭的车厢空间中,他们由“好人”变成了“真人”,释放了被压抑和被束缚的生命活力,但在永恒开放的时空中,这短暂的瞬间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最终在封锁结束之后破灭.《封锁》展示了现代人在文明社会中个体的异化和精神困顿,探寻了小人物生存的无奈和境遇,揭示了人性深处幽暗的本质,试图寻找现代人在多重“围城”中突围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溯教育与身体的原初联系,发现儿童教育中身体缺位,表现为束之德智的身体、蔽于文化知识的身体、囿于技术的身体.具身视角下,儿童的认知具有具身性,表现为需要感官参与的涉身性与体验性、经由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与实时性、依赖环境衬托的形象性与情境性.身体缺位的现实困境与儿童认知的具身性共同指向儿童教育中身体的回归,受现象学的启示,从儿童教育原初形态的“关于身体”“通过身体”“为了身体”三方面来考虑:关于身体的教育是对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全面教育,通过身体的教育是强调儿童身体的感知体验与实践,为了身体的教育是关注修身与
高质量的教育亟需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在发展场域、发展要素和发展保障等层面深度契合教师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强调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场域、突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品性、注重专业教师和专业学校的融合共生,彰显了浓厚的时代意蕴.但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则面临主体角色迷失、目标定位失衡、课程支撑不力、评价导向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突破现有困境须以学校为主体,从更新主体观念、构建进阶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师评价及完善保障制度等层面深度推进学校本位教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