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3日,在首届中国理论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研讨会上,20位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国际知名学者,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名、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2名、奈望林纳奖(Nevanlinna Prize)得主2名集体亮相,他们是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第二期讲席教授团组。他们齐聚清华园共同探讨如何培养中国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顶尖人才,并与清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
仅仅在6年前,清华大学的理论计算机科学还是一片空白,而今,国际知名教授齐聚理论计算机科学讲席教授团组,清华大学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重地。
理论计算机科学在清华从无到有
讲席教授团组是清华大学为创建一流大学推行的改革创新之举。2002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张钹院士和时任系主任的周立柱教授向学校提出,希望通过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团组的方式引进国际知名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学者,给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动力。张院士和周教授计划邀请姚期智先生、国际计算机界最高奖项“图灵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廉及爱娜麦克里工程及应用科学讲座教授,回国创办这个讲席教授组成员来到清华。姚期智先生进而邀请了堵丁柱、蔡进一、姜涛、葛可一等10位旅美华人科学家,组建了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首期讲席教授团组,这里面几乎囊括了所有海外华裔中最为出色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由于当时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在中国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姚期智等讲席教授团组成员为启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每人利用每年到清华至少工作一个月的时间,为同学们开设了《算法分析与设计》和《计算理论导论》两门课程。为了实现因材施教,这10位教授与10余名学生双向选择,每人固定指导1~2位博士生。通过派学生出国到导师所在学校或研究机构学习、讲席教授每年到清华讲课,以及平时的电话和网上沟通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2004年,在杨振宁先生诚挚的邀请和清华校方的努力下,姚期智先生毅然地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来到清华大学做全职教授,开始在清华探索中国的“图灵之路”。这个决定和行动意味着清华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发展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局面。
2006年姚先生创建清华大学软件科学实验班,借鉴国外计算机教育的先进方法,结合世界上最优秀的软件研究院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专家的实践经验,致力于从根的推动力。“我被姚先生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全职到清华工作的决心所深深打动了。同时我认为,我们有能力帮助国内的大学在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有所突破,而这所大学,我想最好的选择就是清华了。我有机会和姚先生旗下的两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非常紧密的合作。我认为,他们是我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2。年以来遇到的最好的学生。”首期讲席教授团组成员。美国康斯威星大学教授蔡进一说。
2006:首期的收获之年
2006年底,首期讲席教授团组聘期结束。
同样是在2006年,姚期智领导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团队有3篇论文入选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顶级学术会议FOCS,不仅实现了国内学者在该会议上零的突破,入选篇数甚至超过了美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超一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6年,姚期智领导的团队还为国内计算机学者填补了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文的空白。
2005级博士生陆品燕的研究尤为突出。他先后在理论计算机界的最高会议STOC和FOCS,计算复杂性理论的最高会议CCC,算法设计方向的最高会议SODA等发表了论文,并在欧洲理论计算机重要会议ICALP 2007上发表一篇有关全息算法(Holographic Algorithm)的论文,该论文解决了该领域的一个基础性难题,并获得欧洲理论计算机协会颁发的最佳论文奖(BestPaper Award),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给华人学者。
截至目前,陆品燕在博士阶段已经在国际上发表的14篇学术论文中,有11篇是在讲席教授团组的指导下完成的。陆品燕非常喜欢在姚期智领导的这个团队里面进行科学研究,他说:“不同的教授对于同一个学术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研究的思路也是很不同的,在这样的研究团队中,我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研究方式,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路。此外,在众多研究风格不同的讲席教授团组成员当中,学生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找到一位作为自己近期研究的指导教师,这也是讲席教授团组的一个很大的好处。”
2008年暑假,陆品燕又一次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与蔡进一教授共同进行研究,这是他第三次到威斯康星大学。他这样形容这种合作的研究状态:“跟蔡老师在一起,你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学生,更多的是觉得彼此就是科学道路上的合作伙伴,我们的很多思路和结果都是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的。”
首期讲席教授团组虽然已经结束,但他们大多还和清华理论计算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在首期讲席教授团组结束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葛可一在美国取得进修假,2007年,他在中心工作访问一年,除了开设一门研究生课程外,还主持每周的以英语演说的论文研读课,并继续和清华研究生共同合作进行研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堵丁柱现在还和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每年定期访问中心2个月以上,中心的博士生马长存现正在堵丁柱那里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刚刚毕业的博士生程永席也将到堵丁柱那里做博士后的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姜涛正在继续指导中心的博士生肖晶进行博士论文的研究等等。
“姚先生领导的清华理论计算组的学生以及其他几位讲席教授团组的教授都完全热心地投入研究工作。姚先生为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包括研究室,国外访客等,即使是美国一流大学的计算机系也往往难以具备如此理想的环境。”葛可一说。
二期:国际一流学者纷至麾下
第二期讲席教授团组于2008年1月正式成立。这20名国际知名的学者中,有的跟姚先生相识多年,有的在学术上跟姚先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而其中的绝大部分,更是在近年实地访问过中心,进而被姚先生领导的科研团队的学术实力和学术氛围所吸引。
10月13日,在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研讨会的首场学术报告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首席科学家Ronald Graham做了题为“斯坦纳树”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的最后,他还展示了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一次接见中与他握手。软件科学实验班2006级学生朱晨光向Ronald Graham教授提问,他在做了初步的回答之后告诉学生:“茶歇的时候请你来找我,我会继续和你讨论这个问题。”
谈起为什么要加入姚期智先生领导的清华理论计算机科学 讲席教授团组,他说:“我和姚先生相识已久。姚先生在清华的出色工作已经显示了他的卓越能力,并且,他的决心让人敬佩。此外,清华学生具有的聪明才智也是我加入这个团队的重要原因。我正在尝试以我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
讲席教授团组成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Avi Wigderson已经是第三次到访清华了。谈到此次研讨会,这位奈望林纳奖(Nevanlinna Prize)得主说,理论计算机领域如此众多的一流学者聚在一起是一个很特别、很难得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受益匪浅。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uca Trevisan教授说:“我2006年首次来到清华大学,在与姚先生和他的学生接触中,姚先生的科研态度和清华学生的优秀才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加入姚先生领导的讲席教授团组的重要原因。目前,我正在给2008级博士生乔友明以科研上的指导。”Luca Trevisan教授说,“希望我与姚先生带领的科研团队的合作,能够促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清华大学计算机领域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第二届讲席教授团组教授的课程构架,以及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博士生的指导等工作正在进行中。在运作形式上体现为:既要求讲席教授团组成员每年有固定的时间段来清华访问,也保证博士生在就学期间有机会出国出境进行学术访问,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都成为学生的目的地。
2006级博士生张家琳在2008年2月~5月访问了布朗大学,与Maurice Herlihy教授一起就分布式计算这个领域进行了研究。“Maurice Herlihy教授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是为人非常和蔼可亲。由于他也主要从事分布式计算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所以他能够给我很具体的指导。”张家琳说。借中国理论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研讨会之机,Maurice Herlihy教授这次将在中心和张家琳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工作。
结语
以讲席教授团组的形式,借助全世界最为杰出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学者的力量为清华和中国培养理论计算机科学杰出人才的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4年的努力,目前,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乃至博士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培养线,成为国际上知名的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2007年全年,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在国际期刊或者是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1篇,其中16篇是在顶级会议或者是知名期刊上发表的。
在中心所在地,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大楼的4区6层,经常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来访,其中有数位“图灵奖”获得者,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做博士后。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里已经成为理论计算机科学一个国际上的要地。
仅仅在6年前,清华大学的理论计算机科学还是一片空白,而今,国际知名教授齐聚理论计算机科学讲席教授团组,清华大学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重地。
理论计算机科学在清华从无到有
讲席教授团组是清华大学为创建一流大学推行的改革创新之举。2002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张钹院士和时任系主任的周立柱教授向学校提出,希望通过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团组的方式引进国际知名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学者,给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动力。张院士和周教授计划邀请姚期智先生、国际计算机界最高奖项“图灵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廉及爱娜麦克里工程及应用科学讲座教授,回国创办这个讲席教授组成员来到清华。姚期智先生进而邀请了堵丁柱、蔡进一、姜涛、葛可一等10位旅美华人科学家,组建了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首期讲席教授团组,这里面几乎囊括了所有海外华裔中最为出色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由于当时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在中国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姚期智等讲席教授团组成员为启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每人利用每年到清华至少工作一个月的时间,为同学们开设了《算法分析与设计》和《计算理论导论》两门课程。为了实现因材施教,这10位教授与10余名学生双向选择,每人固定指导1~2位博士生。通过派学生出国到导师所在学校或研究机构学习、讲席教授每年到清华讲课,以及平时的电话和网上沟通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2004年,在杨振宁先生诚挚的邀请和清华校方的努力下,姚期智先生毅然地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来到清华大学做全职教授,开始在清华探索中国的“图灵之路”。这个决定和行动意味着清华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发展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局面。
2006年姚先生创建清华大学软件科学实验班,借鉴国外计算机教育的先进方法,结合世界上最优秀的软件研究院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专家的实践经验,致力于从根的推动力。“我被姚先生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全职到清华工作的决心所深深打动了。同时我认为,我们有能力帮助国内的大学在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有所突破,而这所大学,我想最好的选择就是清华了。我有机会和姚先生旗下的两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非常紧密的合作。我认为,他们是我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2。年以来遇到的最好的学生。”首期讲席教授团组成员。美国康斯威星大学教授蔡进一说。
2006:首期的收获之年
2006年底,首期讲席教授团组聘期结束。
同样是在2006年,姚期智领导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团队有3篇论文入选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顶级学术会议FOCS,不仅实现了国内学者在该会议上零的突破,入选篇数甚至超过了美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超一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6年,姚期智领导的团队还为国内计算机学者填补了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文的空白。
2005级博士生陆品燕的研究尤为突出。他先后在理论计算机界的最高会议STOC和FOCS,计算复杂性理论的最高会议CCC,算法设计方向的最高会议SODA等发表了论文,并在欧洲理论计算机重要会议ICALP 2007上发表一篇有关全息算法(Holographic Algorithm)的论文,该论文解决了该领域的一个基础性难题,并获得欧洲理论计算机协会颁发的最佳论文奖(BestPaper Award),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给华人学者。
截至目前,陆品燕在博士阶段已经在国际上发表的14篇学术论文中,有11篇是在讲席教授团组的指导下完成的。陆品燕非常喜欢在姚期智领导的这个团队里面进行科学研究,他说:“不同的教授对于同一个学术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研究的思路也是很不同的,在这样的研究团队中,我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研究方式,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路。此外,在众多研究风格不同的讲席教授团组成员当中,学生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找到一位作为自己近期研究的指导教师,这也是讲席教授团组的一个很大的好处。”
2008年暑假,陆品燕又一次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与蔡进一教授共同进行研究,这是他第三次到威斯康星大学。他这样形容这种合作的研究状态:“跟蔡老师在一起,你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学生,更多的是觉得彼此就是科学道路上的合作伙伴,我们的很多思路和结果都是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的。”
首期讲席教授团组虽然已经结束,但他们大多还和清华理论计算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在首期讲席教授团组结束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葛可一在美国取得进修假,2007年,他在中心工作访问一年,除了开设一门研究生课程外,还主持每周的以英语演说的论文研读课,并继续和清华研究生共同合作进行研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堵丁柱现在还和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每年定期访问中心2个月以上,中心的博士生马长存现正在堵丁柱那里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刚刚毕业的博士生程永席也将到堵丁柱那里做博士后的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姜涛正在继续指导中心的博士生肖晶进行博士论文的研究等等。
“姚先生领导的清华理论计算组的学生以及其他几位讲席教授团组的教授都完全热心地投入研究工作。姚先生为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包括研究室,国外访客等,即使是美国一流大学的计算机系也往往难以具备如此理想的环境。”葛可一说。
二期:国际一流学者纷至麾下
第二期讲席教授团组于2008年1月正式成立。这20名国际知名的学者中,有的跟姚先生相识多年,有的在学术上跟姚先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而其中的绝大部分,更是在近年实地访问过中心,进而被姚先生领导的科研团队的学术实力和学术氛围所吸引。
10月13日,在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研讨会的首场学术报告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首席科学家Ronald Graham做了题为“斯坦纳树”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的最后,他还展示了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一次接见中与他握手。软件科学实验班2006级学生朱晨光向Ronald Graham教授提问,他在做了初步的回答之后告诉学生:“茶歇的时候请你来找我,我会继续和你讨论这个问题。”
谈起为什么要加入姚期智先生领导的清华理论计算机科学 讲席教授团组,他说:“我和姚先生相识已久。姚先生在清华的出色工作已经显示了他的卓越能力,并且,他的决心让人敬佩。此外,清华学生具有的聪明才智也是我加入这个团队的重要原因。我正在尝试以我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
讲席教授团组成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Avi Wigderson已经是第三次到访清华了。谈到此次研讨会,这位奈望林纳奖(Nevanlinna Prize)得主说,理论计算机领域如此众多的一流学者聚在一起是一个很特别、很难得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受益匪浅。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uca Trevisan教授说:“我2006年首次来到清华大学,在与姚先生和他的学生接触中,姚先生的科研态度和清华学生的优秀才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加入姚先生领导的讲席教授团组的重要原因。目前,我正在给2008级博士生乔友明以科研上的指导。”Luca Trevisan教授说,“希望我与姚先生带领的科研团队的合作,能够促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清华大学计算机领域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第二届讲席教授团组教授的课程构架,以及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博士生的指导等工作正在进行中。在运作形式上体现为:既要求讲席教授团组成员每年有固定的时间段来清华访问,也保证博士生在就学期间有机会出国出境进行学术访问,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都成为学生的目的地。
2006级博士生张家琳在2008年2月~5月访问了布朗大学,与Maurice Herlihy教授一起就分布式计算这个领域进行了研究。“Maurice Herlihy教授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是为人非常和蔼可亲。由于他也主要从事分布式计算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所以他能够给我很具体的指导。”张家琳说。借中国理论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研讨会之机,Maurice Herlihy教授这次将在中心和张家琳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工作。
结语
以讲席教授团组的形式,借助全世界最为杰出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学者的力量为清华和中国培养理论计算机科学杰出人才的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4年的努力,目前,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乃至博士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培养线,成为国际上知名的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2007年全年,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在国际期刊或者是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1篇,其中16篇是在顶级会议或者是知名期刊上发表的。
在中心所在地,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大楼的4区6层,经常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来访,其中有数位“图灵奖”获得者,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做博士后。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里已经成为理论计算机科学一个国际上的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