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佳丽地,浙里有故事。从河姆渡到良渚,从钱塘江到西湖,浙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如其名,或更迭或延续,都在子孙的血脉里流淌。地名,是一种传承,更是浓浓的乡愁……本刊推出的“浙里的故事”征文活动,同学们投稿踊跃,其中不乏优秀佳作,本期“同题赛场”继续选刊佳作6篇,以飨读者。
提起“江山”,或许你会浮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联翩“风诉水怜青山好,黑瓦白墙情绵深”;或猛然回忆影视剧里“此乃朕为你打下的江山”的浪漫宣言。可我要说的“江山”,是坐落在浙江衢州的一个小城。对我而言,那是一个更诗意的名字——故乡!
她腼腆地立在衢州市的南隅,听歌声嘹亮唤起日出,看繁华城市灯火阑珊夜幕。这个小城已然历经百余春秋,却宛如襁褓中的孩子,依恋三面群山须江潺潺如母亲。
我不曾详细打听过她的生平,只是听祖祖辈辈的人以世世代代相传的乡音轻喊。想当然以为,有江,有山,以此为名有何奇哉?我嗔怪她,可她嗫嚅着告诉我,在两千余年前战火纷飞的时代,她是姑蔑这地方的一部分,无名无姓;后经几朝几代,她几经易主更名,看遍豪杰争霸、尝尽人间百态;终于,唐武德时,天子赐予她姓名——以城中有须江之绵,她得名“须江县”;五代后唐,以城沿有江郎山之壮,她得名江山。恍若隔世般,她蓦地笑了,沙沙的风拂过。
我对此处的记忆,像突然掉入水中的玻璃球,半清晰半模糊。但总有一些风情,停留得恰到好处。
糕来白气绵,人去情久远
我小的时候是外婆年轻的时候,她像很多江山乡里人一般,过年的时候必做米糕。
记忆中蒸米糕的大竹笼又高又胖,像个大腹便便的老头子。我在它脚边蹦跳,它不理睬。我除了眼睁睁见大人们在头顶上来回忙碌及腾出的白汽,什么也望不见。可我压根儿不留心什么制作工序,只是单纯地等吃。他们说着方言:“颇好波(好了吗)?”“等艾一(等一下)!”“样米涛(真开心)!”也说普通话:“谢谢啊!”“我帮你。”简短却足以让我猜到大家伙儿正在做着。
米糕刚出笼,望见的必定先是绵绵的白汽,氤氲下外婆的脸格外美好。盖着棕榈叶的糕,像极襁褓中的孩子。小孩耍个无赖,总能最先尝到一口热乎的。热腾腾的白汽掺杂着相聚的人情,一并融化在口中。味之美,倒不必形容。
有老一辈人在娓娓而谈:“咱米糕是传统,是‘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代表的是咱江山人的‘硬’!得吃!”只一个期颐之年的老人笑道:“传说当年闯王要攻北京,朝廷哪肯?派部队救驾迅速赶路,过江山时部队的人发明了江山米糕,这样一来一天只吃两餐,行二百里路。可谁知刚过仙霞岭就得悉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部队就流散于江山一代。咱这‘江山’地名也有恢复大明江山的含义哟!”
我固然不信,却呆呆地发着愣。闻着米香和着泥土的气息,站在高高的门槛上,眺望远处山峦相叠,水雾如歌缥缈,松竹四季常青;脚边鸡鸭成群,老狗打鼾,白墙黑瓦,错落有致。
三石凌空刺,乾坤风雨定
闭着眼儿数江山的景,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江郎山。闭着眼儿想江郎山最奇的地方,那必定是构成山的三座怪石。
小城因此山得名,这山也颇有自得之意。辛弃疾写“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我就去过一次。离山还有半个小时车程时,就能望见那三块巨石,淡青色细纹像鹅卵石一般。近了些,察觉出不是鹅卵石,是三爿如精心摆置的巨石,直到山脚下了,才蓦地发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那岂止是“精心摆置”的恣意放荡,只有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是一块巨石在电闪雷鸣之际忽然劈裂的恐惧,有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震撼。攀着郎峰石壁上狭小陡峭的索道台阶,我像只四足小兽,怯怯而喘着气地跟在队伍后。虽然这俯瞰之景美到窒息,却没有一个人想掏出手机照上几张——倘若是不小心向下瞟了一眼,必有惊魂未定之感,当然,还有一览众山小的扬扬得意。
小的时候听过江郎山的传说,现在忘得几近干净。依稀记得,古时候这江山一带多灾多难,洪水猛兽不饶安宁。千钧一发之际三个江姓兄弟勇担重任,为保家平安,他们勇斗鬼怪,最终化作三大巨石直直伫立在城外,顶苍天,定风雨。传说的版本一种又一种,传说的人也一代又一代,但那种江郎精神,从未变更。
百花成蜜后,苦甜皆入心
都说蜂蜜是江山特产,事实上小时候的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被蜜蜂蜇过。以前放假回奶奶家,必定要过一个“大关”——路口那片“蜂林”。到处都有人养蜂,成片成片的蜂箱摆得整整齐齐,上面密密趴着蜜蜂,我一见背后就惊起一身冷汗。但是奶奶老说,蜂不容易,养蜂人更不容易。
养蜂人穿着厚厚的长服,戴着有纱的斗笠,在蜂箱间来来往往。嗡嗡的声音起起伏伏,我不免感到有些恐惧。我躲在一棵巨大的梧桐树后,探出头来,观察养蜂人不为我所理解的忙碌。
养蜂人注意到了我,招呼我过去。我怯怯地绕着走到他身边,他用方言和我交谈着,我却听不大懂。他捧出一罐蜂蜜,热情地让我尝一口。
我抿了一小口,一股不腻的甜贯彻心底。我看著养蜂人朴实的笑,忽地想起一句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都说蜜蜂是勤劳的象征,我想,那养蜂人是什么的象征呢?养蜂人是江山的象征!我武断地自圆其说,但也不失道理——这是传承,这是奉献,一声苦笑,一把怦然,一抹动容,背后无数的辗转坎坷,生命中庞杂的荒芜与热烈,都酿成了一罐罐金黄色的蜂蜜,为民辛苦为民甜。至此,我敬畏蜜蜂,和背后默默劳动的养蜂人。
近一次归乡,我再次站上乡间山顶,远眺小城。多少年光阴已去,外婆和她的米糕都化作了我指尖如歌缥缈的雾气,养蜂人和他的蜂已不见踪影,只有江郎山在我看不到的天际伫立,守候风风雨雨。我缓缓伸出手掌,轻轻遮盖眼前的小城——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传承。外婆的传承是米糕的坚贞,养蜂人的传承是蜂的勤奋,小城也不忘须江与山的百年恩情——那么我,我记起少年的使命,揭开手掌,眼见的竟是祖国千年的璀璨怦然迸发——等到风景都看透时,须有人再陪你看细水长流。
[【老师快评】]
小作者文笔清新,朴实而深情地记叙记忆中的三件小事。在介绍故乡时且能把“小事”写“大”,在边抒情边叙事中突出“小事”的核心——文化与传承的难能可贵。此外,自编五言小标题为文章更是增添了不少风采。
指导老师:李君芳
提起“江山”,或许你会浮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联翩“风诉水怜青山好,黑瓦白墙情绵深”;或猛然回忆影视剧里“此乃朕为你打下的江山”的浪漫宣言。可我要说的“江山”,是坐落在浙江衢州的一个小城。对我而言,那是一个更诗意的名字——故乡!
她腼腆地立在衢州市的南隅,听歌声嘹亮唤起日出,看繁华城市灯火阑珊夜幕。这个小城已然历经百余春秋,却宛如襁褓中的孩子,依恋三面群山须江潺潺如母亲。
我不曾详细打听过她的生平,只是听祖祖辈辈的人以世世代代相传的乡音轻喊。想当然以为,有江,有山,以此为名有何奇哉?我嗔怪她,可她嗫嚅着告诉我,在两千余年前战火纷飞的时代,她是姑蔑这地方的一部分,无名无姓;后经几朝几代,她几经易主更名,看遍豪杰争霸、尝尽人间百态;终于,唐武德时,天子赐予她姓名——以城中有须江之绵,她得名“须江县”;五代后唐,以城沿有江郎山之壮,她得名江山。恍若隔世般,她蓦地笑了,沙沙的风拂过。
我对此处的记忆,像突然掉入水中的玻璃球,半清晰半模糊。但总有一些风情,停留得恰到好处。
糕来白气绵,人去情久远
我小的时候是外婆年轻的时候,她像很多江山乡里人一般,过年的时候必做米糕。
记忆中蒸米糕的大竹笼又高又胖,像个大腹便便的老头子。我在它脚边蹦跳,它不理睬。我除了眼睁睁见大人们在头顶上来回忙碌及腾出的白汽,什么也望不见。可我压根儿不留心什么制作工序,只是单纯地等吃。他们说着方言:“颇好波(好了吗)?”“等艾一(等一下)!”“样米涛(真开心)!”也说普通话:“谢谢啊!”“我帮你。”简短却足以让我猜到大家伙儿正在做着。
米糕刚出笼,望见的必定先是绵绵的白汽,氤氲下外婆的脸格外美好。盖着棕榈叶的糕,像极襁褓中的孩子。小孩耍个无赖,总能最先尝到一口热乎的。热腾腾的白汽掺杂着相聚的人情,一并融化在口中。味之美,倒不必形容。
有老一辈人在娓娓而谈:“咱米糕是传统,是‘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代表的是咱江山人的‘硬’!得吃!”只一个期颐之年的老人笑道:“传说当年闯王要攻北京,朝廷哪肯?派部队救驾迅速赶路,过江山时部队的人发明了江山米糕,这样一来一天只吃两餐,行二百里路。可谁知刚过仙霞岭就得悉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部队就流散于江山一代。咱这‘江山’地名也有恢复大明江山的含义哟!”
我固然不信,却呆呆地发着愣。闻着米香和着泥土的气息,站在高高的门槛上,眺望远处山峦相叠,水雾如歌缥缈,松竹四季常青;脚边鸡鸭成群,老狗打鼾,白墙黑瓦,错落有致。
三石凌空刺,乾坤风雨定
闭着眼儿数江山的景,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江郎山。闭着眼儿想江郎山最奇的地方,那必定是构成山的三座怪石。
小城因此山得名,这山也颇有自得之意。辛弃疾写“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我就去过一次。离山还有半个小时车程时,就能望见那三块巨石,淡青色细纹像鹅卵石一般。近了些,察觉出不是鹅卵石,是三爿如精心摆置的巨石,直到山脚下了,才蓦地发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那岂止是“精心摆置”的恣意放荡,只有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是一块巨石在电闪雷鸣之际忽然劈裂的恐惧,有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震撼。攀着郎峰石壁上狭小陡峭的索道台阶,我像只四足小兽,怯怯而喘着气地跟在队伍后。虽然这俯瞰之景美到窒息,却没有一个人想掏出手机照上几张——倘若是不小心向下瞟了一眼,必有惊魂未定之感,当然,还有一览众山小的扬扬得意。
小的时候听过江郎山的传说,现在忘得几近干净。依稀记得,古时候这江山一带多灾多难,洪水猛兽不饶安宁。千钧一发之际三个江姓兄弟勇担重任,为保家平安,他们勇斗鬼怪,最终化作三大巨石直直伫立在城外,顶苍天,定风雨。传说的版本一种又一种,传说的人也一代又一代,但那种江郎精神,从未变更。
百花成蜜后,苦甜皆入心
都说蜂蜜是江山特产,事实上小时候的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被蜜蜂蜇过。以前放假回奶奶家,必定要过一个“大关”——路口那片“蜂林”。到处都有人养蜂,成片成片的蜂箱摆得整整齐齐,上面密密趴着蜜蜂,我一见背后就惊起一身冷汗。但是奶奶老说,蜂不容易,养蜂人更不容易。
养蜂人穿着厚厚的长服,戴着有纱的斗笠,在蜂箱间来来往往。嗡嗡的声音起起伏伏,我不免感到有些恐惧。我躲在一棵巨大的梧桐树后,探出头来,观察养蜂人不为我所理解的忙碌。
养蜂人注意到了我,招呼我过去。我怯怯地绕着走到他身边,他用方言和我交谈着,我却听不大懂。他捧出一罐蜂蜜,热情地让我尝一口。
我抿了一小口,一股不腻的甜贯彻心底。我看著养蜂人朴实的笑,忽地想起一句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都说蜜蜂是勤劳的象征,我想,那养蜂人是什么的象征呢?养蜂人是江山的象征!我武断地自圆其说,但也不失道理——这是传承,这是奉献,一声苦笑,一把怦然,一抹动容,背后无数的辗转坎坷,生命中庞杂的荒芜与热烈,都酿成了一罐罐金黄色的蜂蜜,为民辛苦为民甜。至此,我敬畏蜜蜂,和背后默默劳动的养蜂人。
近一次归乡,我再次站上乡间山顶,远眺小城。多少年光阴已去,外婆和她的米糕都化作了我指尖如歌缥缈的雾气,养蜂人和他的蜂已不见踪影,只有江郎山在我看不到的天际伫立,守候风风雨雨。我缓缓伸出手掌,轻轻遮盖眼前的小城——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传承。外婆的传承是米糕的坚贞,养蜂人的传承是蜂的勤奋,小城也不忘须江与山的百年恩情——那么我,我记起少年的使命,揭开手掌,眼见的竟是祖国千年的璀璨怦然迸发——等到风景都看透时,须有人再陪你看细水长流。
[【老师快评】]
小作者文笔清新,朴实而深情地记叙记忆中的三件小事。在介绍故乡时且能把“小事”写“大”,在边抒情边叙事中突出“小事”的核心——文化与传承的难能可贵。此外,自编五言小标题为文章更是增添了不少风采。
指导老师:李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