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是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现代化的思维、坚强体魄的奠基时期。因此,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能力不仅是体育意识的外在表现,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
1.体育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1.1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学手段应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并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发展。
1.2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是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根据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学校体育现状,强化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1.3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提高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2.体育能力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肌体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3.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3.1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3.2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
3.3引导学生“带操”,帮助学生获得体育能力。
学生从初一到高中毕业的六年中,是接受体育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和培养发展体育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规范设计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实践证明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提高。具体做法是: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体育理论课给学生讲授准备操的作用原理,编操方法,注意事项。教师每次体育课都要对带领准备操的正确讲解、合理的口令、简单的队形变换进行说明,即给学生建立完整的规范的又具有模式化的带领准备操形象概念。第二学期开始,着手在教师指导下,指定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带领准备操。课前预先做好充分准备,诸如带操时间、地点、内容,辅导带操学生编制一套不少于5节与上课教材要求基本一致的准备操,经教师审核修改签字方可準予执行。课后教师向全体学生对编带操的学生予以讲评分析和评分。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编操节数增加到6至8节,带操讲解示范动作要求正确。对初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时,有计划地指定一名或四名学生全权负责全班或分组的准备部分,巩固和提高已有的体育能力。带操一般要求6~8节,其中有一至两节是创编。实践证明,规范组织“带操”,是有效可行的,学生获得了体育能力和成功感,从而树立了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改善了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质量,有利于自立、自强的人格培养,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4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
1.体育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1.1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学手段应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并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发展。
1.2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是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根据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学校体育现状,强化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1.3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提高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2.体育能力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肌体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3.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3.1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3.2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
3.3引导学生“带操”,帮助学生获得体育能力。
学生从初一到高中毕业的六年中,是接受体育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和培养发展体育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规范设计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实践证明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提高。具体做法是: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体育理论课给学生讲授准备操的作用原理,编操方法,注意事项。教师每次体育课都要对带领准备操的正确讲解、合理的口令、简单的队形变换进行说明,即给学生建立完整的规范的又具有模式化的带领准备操形象概念。第二学期开始,着手在教师指导下,指定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带领准备操。课前预先做好充分准备,诸如带操时间、地点、内容,辅导带操学生编制一套不少于5节与上课教材要求基本一致的准备操,经教师审核修改签字方可準予执行。课后教师向全体学生对编带操的学生予以讲评分析和评分。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编操节数增加到6至8节,带操讲解示范动作要求正确。对初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时,有计划地指定一名或四名学生全权负责全班或分组的准备部分,巩固和提高已有的体育能力。带操一般要求6~8节,其中有一至两节是创编。实践证明,规范组织“带操”,是有效可行的,学生获得了体育能力和成功感,从而树立了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改善了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质量,有利于自立、自强的人格培养,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4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