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声期刊》里的学生救亡思潮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本1937年广州培英中学发行的《义声期刊》(图一),刊号为第二期,现藏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广州培英中学是美国那夏礼博士(Dr.Henry V.Noyes,1836-1914年)于1879在广州沙基同德大街创办的,当时叫“安和堂”,1888年迁至芳村,改名为“培英书院”。195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培英中学,书院更名为“广州市第八中学”。时至今日,培英中学已有136年的校史。
  1937年是中国抗战史上标志性的一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彼时的中国,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文坛、思潮上都潜藏着奴役与反抗的尖锐矛盾。在中国这片辽阔的疆土之上,革命的火种在侵略者的暴力之下悄然蔓延。回顾这一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2月2日,东北军分裂,主和将领王以哲被杀。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举行,国民党内外政策开始转变。3月6日,老舍发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4月3日,蒋百里的《国防论》出版,暗示中国练兵要以日本为假想敌人。5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苏区党代表会议。6月8日,国共两党庐山谈判,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7月8日,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7月29日,北平、天津沦陷。7月31日,“七君子”出狱。是月,麦新作《大刀进行曲》,张寒晖谱写《(松花江上》。8月13日,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8月15日,日机大举空袭南京,爆发激烈空战。8月22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一千余人,史称平型关大捷。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陷落。日军攻入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六个星期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华同胞被杀,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8万妇女遭到强奸。
  《义声期刊》正是在这样一个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环境下诞生的。作为当时中学生的发声通道,它相对于锋芒犀利的政治运动显得温和而稚嫩,但是它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时期中国青年学子的进步思想。《义声期刊》是民族危机在青少年身上的一个缩影,堪称一本有态度的刊物。它的观点毫不保守,一方面规避了政党倾向,一方面又能大胆地揭露政治现象,折射了当时学生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有待成熟的世界观。
  与今天的中学生期刊不同,这本1937年的《义声期刊》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不仅讨论学校教育,还热切关注民权、民生。它的文章运用了新式的有标点的白话文,翻页由左至右。从封面开始,期刊内容依次为广告、插图、扉页、编者寄语、目录、正文、后记、广告(图二、图三)。让笔者感到震惊的是,期刊最前和最后的部分投放了大量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图四、图五),有装修公司、服装店、鞋店、电影院、眼镜铺、琴行、药行、砖厂、男科性病诊所……笔者猜想,可能由于社会动荡,当时的培英中学经费拮据,必须依赖各类赞助商才能维持刊物的运营,因此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商业气息。翻过广告页是扉页,上书:“敬献校祖那公夏礼”,足见当时的学生对学校创始人那夏礼先生是深怀感恩之心的。接着,插图页印有校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期刊编纂人员的团体合影,青春烂漫、严肃又不失明媚。编者寄语(图六)里编者用比喻的手法说:“这里是义社同学们思想和言论的总农场,地方并不是大,可是从多方面的进行,有的去开垦种瓜植豆的田园;有的去开垦栽花的田园;甚至有的正准备开拓理想的田园,而且也有正待肥料的田园……统看来,要算是通力作合耕耘下的结果了。”
  期刊正文分为“论丛”和“文艺”两大版块,“文艺”又分为“散文”“小说”“随笔”“歌诗”“社闻”五个部分。
  “论丛”里《乡村教育与中国前途》《今日的德意志与欧洲大势》《论心理改造》《民众教育如何实施》《我们今后的责任》等几篇文章不同程度地体现了1937年的中学生对抗战救国、民族觉醒以及自我担当等方面的思考。
  在《乡村教育与中国前途》(图七)一文中作者呼吁民众:“你既是中国人,中国的存亡问题,你须负担四万万五千分之一!中国的存亡问题,你应有相当的了解,回顾乡村的衰落,想点救济和教育的方法,别再依恋着这皮毛的都市。”
  在《今日的德意志与欧洲大势》(图八)一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帝国主义的:“他们明白只有武力可以解决纠纷的一切问题,所以整天的疯狂着来扩充军备。一层一层的战云密布在人间了,预备再来一次的大屠杀。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统辖下的国家,受了一切思潮的激荡,已有了很大的觉悟,竭力地抬过头来,拼命地求独立……”
  在《论心理改造》(图九、图十)一文中,作者犀利地说:“现在我国哪一种人需要心理改造?”即“一般自私心理者”、“留恋旧时代者”和“迷信心理者”。作者说:“由于过去的天灾人祸及战争过多的缘故”,“中国人的自私心理是最发达”。作者还说,留恋旧时代者有两类人,一类是“智识份子”,一类是“没有智识的庸俗份子”。“智识份子”留恋旧时代因为他们“存着一脑子的庸腐思想”和“孔孟之道”,而“没有智识的庸俗份子”则认为“革命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旧时代已经很好了,何必又多此一举呢?”对于迷信心理者,作者认为“从科学的眼光看他们,真令得笑人齿冷了”。针对具有以上心理的人,作者提出了两种改造方法:“从教育方面去感化”和“改良社会制度”。
  在《民众教育如何实施》(图十一)一文中,作者认为“中国民族到了这个地步,这不单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中国民族本身不争气,引诱他人起心侵略的……‘贫,愚,弱,私’,的确是中国民族思想上的大缺点,要是复兴民族的话,非根本改革这缺点不行……”,因此,教育民众应当先从改良他们的思想开始。例如,把教育按“主要目标分类”,分为“语文教育”“阅读能力”“公民教育”“生计教育”;还要着重实施民众教育的“重要目标”,即“健康教育”、“家事教育”和“休乐教育”。
  在《我们今后的责任》(图十二)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的责任是在农村”,原因是,经济的崩溃让城市里的中产阶级购买力下降,农民生产的作物因找不到买家而大量囤积,价格下跌。这导致种植业已经养活不了农村人口,于是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残喘为生。因此,农民的日子是最不好过的。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的责任”首当其冲是“催促地方自治机关,建立切实的政府,建设农村,解决农民生活问题”。作者呼吁人们“到农村去,我们一同为农村去服务,建立平民义学,把应有智识灌输到一般孩童和乡人,使他们得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文艺”是这本《义声期刊》的第二大板块,无论“散文”部分,还是“小说”、“歌诗”部分,都或深或浅地表达了热血方刚的年轻人对饱受战争疾苦的社会的情绪,有愤慨、无奈、焦虑甚至是讽刺。这些情绪在《人间地狱》《哭母》《罪犯》《乡居杂记》《战歌》等作品中均有体现。比如,散文《人间地狱》描述了一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少女备受封建礼教的残害,最终惨死在婚姻里的悲剧。诗歌《战歌》(图十三)用铿锵有力的战斗语气呼吁人们反抗压迫、争取尊严与独立:“弱小民族低微的叹息,变成宏亮的威武的战歌:再不能牺牲这将要流尽的鲜血,躲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哀求和平……”
  回忆1937,它是多灾多难的一年。这一年,中华民族的不幸接踵而至,积压已久的矛盾积聚爆发。但是,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一年的血雨腥风离我们越来越远。战争中的中国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动乱年代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只有真正经历了那场战争的人能告诉我们答案。不幸的是,时间带走了一批又一批亲历者的生命,我们能够采访的老人也越来越少。
  然而,一个社会的现实和意识形态总会在它留下的文字里给后人一些蛛丝马迹。这本泛黄的《义声期刊》诞生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标志性的1937年,它是那个时代意识形态的产物。透过它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中国,在刀与枪的战场背后还有一个隐形的思想的战场。那里有广大学生团队和有识青年。尽管他们手无寸铁,他们一样焦急地关切着、探索着、践行着如何挽救一个国家的命运。《义声期刊》是战争中国的一个缩影。它侥幸留存于世,提醒着今天的我们:勿忘灾难,珍惜和平。
其他文献
策展人,一个既古老又时髦的名词。这一名词在欧美国家的艺术界甚为流行,近年来在中国也成为常常见诸报刊、媒体的热词,更是美术界、艺术界的“宠儿”。“策展人”已然是各类展览组织者愿意冠之的最佳头衔。而作为以举办展览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的中国博物馆界,“策展人”一词则使用较晚也较少。  中国博物馆中对于“策展人”的认识是相对模糊而不确定的,好似从事展览的人都可以称作“策展人”,只要参与了这个展览都可以被称作
期刊
编者按:3月28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61讲邀请董健丽主讲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鉴赏。董健丽,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博考古专业研究生班。自1987年至今任职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保管和研究工作,现任研究馆员。主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陶瓷编1-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陶瓷编2-六朝瓷器(上、下卷)等
期刊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是岭南地区一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原为广东士敏土厂办公楼)为依托建立的遗址性纪念馆。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三次建立政权,矢志北伐,力图统一全中国,这其中有两次是以广东士敏土厂办公楼为权力中枢,建立大元帅大本营。时至今日,历经百年沧桑的大元帅府依然屹立在珠江南岸,成为广州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期刊
康熙(1662-1722年)一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个王朝,在经历了顺治时期的经营后,清王朝从康熙时期逐渐强盛起来。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陶瓷业的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的烧造都是通过景德镇的御窑厂来经办的,康熙朝也不例外。御窑是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家宫廷烧造瓷器的场所,也是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生产与管理机构,设立在江西景德镇珠山,明代称御器厂,清代称御窑厂。  康熙帝及朝廷
期刊
烟画,也叫“香烟画片”“洋画儿”“公仔纸”,是旧日香烟包内所附赠的一种小画片。20世纪上半叶,随着纸烟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推广,小小的烟画风靡一时。烟画内容浩瀚,被誉为“小中见大的百科全书”。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藏近百套烟画,涉及文学、京剧、民俗、妇女、儿童、风景等众多题材,其中一套“民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印制十九路军抗日烟画”(1套28枚,图一)属于战地摄影烟画,这类反映时事新闻的烟画在发行的种类和
期刊
馆藏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胜利课本》-初版印刷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即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日本政府于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密苏里舰上正式向同盟国签订投降书,标志二战正式结束。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独特的时间节点对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遴选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民国政府在九月发行此教材也恰恰适逢中小学新学期开学,开设此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期刊
日本侵略者在实施侵华战争的过程中,不仅大量使用杀伤性武器和违反国际人道主义的生化武器,而且制造了影响深远的精神麻醉剂,这些精神麻醉剂隐蔽性高、欺骗性强,是为其侵华行为服务的精神武器。这类为日本侵略行为服务的各种观点、学说等精神麻醉剂,广泛散布于日本社会,影响及中国。  我们在黄节先生的一封佚书里阅读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社会的日本侵华思想。该信共存6页纸,每页横16.2厘米,纵26.2厘米。内
期刊
中国山水墨彩画,始于三国隋唐,成熟于唐末五代,是反映时代思想精神及美学品味发展的最佳温度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过三大转变。  五代至北宋初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个艺术风格爆发期。此一时期,山水画在构图上,由模拟纪实式的通景,转化入宾主分明的造景;在主题上,则由历史、掌故、叙事,转向兴怀、寓意、抒情;在技巧上,以水墨表现为主,以钩彩敷色为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原则,在画家纷纷创造自家独特
期刊
2015年8月19日,《201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正式发布。这份由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和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年报,自2010年首发以来,越来越得到海内外、业内外的认可,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统计报告,是认知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14年随着大环境进入“新常态”,上拍量、成交量、成交
期刊
2013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购买的方式从市场获得了一本黄埔军校学生的学习笔记。这本笔记本尺寸为纵16、横10厘米,长方形,封面硬皮,土黄色,绘制有一幅向下的炮弹图案。封面的最上方有印章盖出的阿拉伯数字“305”,字体较小,这个是否学生的学号呢?接下来的一行,是阿拉伯数字“128”,印在炮弹图的尾端,字体较大。联想到笔记本最下方印制的“上海鼎新教育用品社监制”的字样,不禁觉得这个数字大有深意。
期刊